诗歌翻译品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689032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翻译品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翻译品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翻译品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翻译品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翻译品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歌翻译品析摘要:宋词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彰 显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境准 确地传递给国外读者,是译员的责任和使命。本文通过分析 比较两个版本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对英汉诗词语言 中的韵律、节奏进行探究,从而揭示中国古诗词的真谛。关键词:声声慢;分析比较;英译诗歌的语言节奏感与音乐感极强,这样才能让人在读诗 时如同看到了画面,体味到意境与美感;另一方面,在中西 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完美地再现诗词的艺术效果,成为 诗歌翻译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一、原诗赏析与品鉴声声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悲秋赋,内容自始至终一 直在抒发悲秋之意,同时将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朴素、清新

2、地 谱入了新声,写尽了李清照晚年的凄苦悲愁。开篇三句用了 十四个叠词,叠词的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描绘了三种 意境。上阕用“晚风” “淡酒” “过雁”,下阕用“黄花” “细 雨” “梧桐”借物抒情,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 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悲情般地渲染整首词的基调。二、英译品鉴1.林语堂版译文。 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的大使。 在此诗中,林既在形式上保持了原诗,又表达出了原诗的风格和意境, 可谓上乘之作。首句同原诗一致,运用了叠?“so”和“ d”开头的字母,增强了译文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也奠定了 全诗的情感基调,渲染了悲伤的情绪。 “乍暖还寒”林译并 没有点出是秋日的清晨,而且是

3、朝阳初出; “最难将息”译 作很难忘记,而诗人的本意则是欲与“寻寻觅觅”相呼应, 表现出清早百无聊赖的状态。上阕末句意译,将秋来大雁诉 述衷肠, 寄予思乡怀故之情。 下阕诗人面憔瘦损, 无心采摘, 花当自萎,郁闷无助,心中已无闲情雅趣。林曲解为已是秋 末满地萧条,落花满地,无人清扫,极尽荒凉。虽然相去无 几,但是,此处重点在于描述诗人内心的无助。下句通过极 为口语化的表达与诉说,刻画了在寂寞愁苦中独自倚着窗 儿、孤独无靠的词人,她只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希望快点打 发走这难熬的时光。这种愁苦绝望的意境,林误译为一眨眼 天就黑了,时光匆匆,却没有表现出诗人寂寞难耐、忧愁而 又独自一人,不知怎么打发这

4、似水的光阴,而这两层意思是 截然相反的。对于“点点滴滴” ,林巧妙地以“ Pit-a-pat , pit-a-pat”这种传神的拟声词道出了雨打梧桐的哒哒声,其实这声音也打在诗人的心底。结尾应为一个愁字表达不出诗人 纷繁的愁思,应添加“ only ”或“ enough”这样的词。看似 欲说还休,戛然而止,事实上已倾泻尽致。2.许渊冲版译文。许渊冲是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诗译英法第一人” 。许老有一条原则,就是 在不偏离原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进行翻译。从 本词就可以看出,许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秉着“随心所 欲不逾矩”的理念,将原诗进行拆分、重组,再创作,但却 未完全背

5、离原诗内容。许渊冲的译文读来很有音乐美和外文 诗的感觉,故而对西方文化接受度会很高,会用到抒情性的 感叹助词,在整篇语调上就会增强气势,朗朗上口、回味无 穷。不同于诗人在意境渲染时意象的运用,许老更侧重于诗 人内心情感的转折和变化,使其变为了抒情诗。整首词基本 使用了抑扬格,读来轻重分明有序,既考虑到了原诗的音律 感,又具备英诗的音韵美, 而且略带宋词平平仄仄的长短句, 在内容上比较贴切地传达了原词的寓意与情感。 “乍暖还寒” 译作“ lingering cold ”,体现了季节的转换和延续;但“最难 将息”却直译为“ keep me fit ”,缺乏古典的柔情,而且没有 将娇柔而又寂寞的状态

6、传神表达,实属缺憾。另外,部分典 型意象仅作省略或改译处理, 比如“黄花” 只是译为 “yellow flowers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两篇译文各有特点,但在某些方面许渊冲的 翻译较林语堂更胜一筹。许渊冲的翻译从整体内容上迎合了 英语国家读者的口味,并且也传达出了作者的愁绪和寂寞, 而且在用词上通俗晓畅;但林语堂的译文基本正确地理解了 原诗的意思,并将其形象地传达给了外国读者。通过对声声慢及其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和评论,笔 者认为,除了译界一贯认同的“信达雅”三原则之外,诗歌 中美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不同的译者都在为再现原诗美感 而努力。由于不同的审美角度、文化差异以及理解程度,对 诗歌美感传达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鲁迅曾指出文字的 “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 感目,三也。”英译诗歌的创作既不能离开韵律美,也不能 离开意象的传达,只有两者共同翩翩起舞,才能呈现出最浪 漫的画面。参考文献:1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 M. 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 1982.2周红民.美言可信,信言可美J.上海翻译,2007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