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71432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优秀名师资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抛物线的描述:开口方向、对称性、y随x的变化情况、抛物线的最高(或最低)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

2、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课外作业、测试检查等环节。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尺规作图)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一、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 1、会思考 会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

3、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通过区分、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这些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 2、会提问 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这就是提问。“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积极提问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学生积极提问,教师便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学得知识。学生积极提问,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相互激励学习动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帮助学生会提问,使学生知道,只有清

4、楚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才能发现问题。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内含 0d|r1-r2|,两圆内切0公共切点。若D=0,这两圆重合,与内切矛盾了。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促使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了概念。对提问的学生要表扬不管怎样的问题,哪怕是相当幼稚和离奇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都要给予鼓励,使这种学习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发生。要使学生习惯于积极提问,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自由无束缚地进行思维,更广泛、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 3、会笔记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

5、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如讲解例题:已知ABC中,AB=AC=5,BC=8,求ABC的内心和外心之间的距离。经过分析得知,内心、外心都在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有一位学生及时将这发现的结论记在笔记本上,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将心得记在笔记本上。其他同学都模仿他,将结论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用课内督促、课外检查的办法培养学生这一习惯。其中还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讲评和个别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

6、常。 4、会“发现” 这里的“发现”指的是寻找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这里,要求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除了解模仿性题组外,还通过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的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课外作业的习惯 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

7、组成部分,它包括:复习、口头、书面作业、预习等。 1、复习习惯 阅读课本、整理笔记,及时的复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当天获得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复习可以保持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后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地进行复习,知识保持效果最好,学习后相隔时间越长进行复习,保持的效果越差。 2、作业习惯 课外口头和书面的作业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体验学得的知识,使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一定量的练习能强化这种内化作用。好的作业习惯应该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习课文,再进行作业,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对作业能自我检查,能订正、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有条理。 3、预习习惯 预习是指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

8、预先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以后的学习内容、所要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为了使学生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有好的习惯,教师要做到:布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使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去完成。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不使学生感觉到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因为作业要在课外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时应作适当辅导的指示,避免学生做作业时产生不必要的挫折,对作业的完成丧失信心。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强化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养成做好作业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