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737625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文化阐释基金项目该论文为“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ycx13058。一、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的历史探源曹县当地百姓每年都在正月初七这一天举行祭祀火神的活动,以花供做祭品,祈求风凋雨顺,五谷丰登,至今历时六百余年经久不衰。据传,早年桃源集就有正月初七“给火神爷做生”的习俗。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呢?据该村老人讲,在古代有一年的正月初七夜里,北风冷冽,桃源集莫名其妙地燃起了一场大火,一烧就是三天三夜,在这场天灾中全村人无一幸免。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是自己犯了过错,是神灵对自己的惩罚,于是便以家为单位开始烧香摆供,后来演变

2、为全村整体祭祀的形式,虔诚地祭祀火神,祈求原谅与赐福。但是穷苦人家拿不出较好的供品,就选用白面捏蒸成鸡、鸭、鱼等仿生面塑,继而又发展成用白萝卜刻成香瓜圣果、亭台楼宇等作为替代品。种类也由原来单纯的鸡、鱼发展为果蔬、花草及戏剧人物、瑞禽珍兽等,形象逼真,生动传神,五彩缤纷,故谓之“花供”。曹县桃源集花供有“三年一大供”的传统,而今年的农历正月初七正是大供之年。桃源集村上共有七条街,每年轮流主持,主持街不办花供,只要准备供桌和彩棚就可以了,准备花供则是其他街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初五进香,初六下午就开始准备了。制作花供的原料主要以白面和萝卜为主,工具就是几把家用菜刀和小刀。夜幕降临,灯光闪烁,六条

3、街上几十个花供艺人围在桌子旁便开始精雕细琢,时而夹杂技艺交流。至初七零晨,六桌玲珑剔透,争奇斗艳的花供制作完成。据花供老艺人齐振杰介绍,花供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双狮把门,牌坊在后,因为狮子在我国民间有驱恶震邪的寓意;像牌楼似的牌坊,标榜火神所带来的火的文明;双塔紧随其后,俗话说“宝塔震河天”;再后的供品摆放就比较随意,这主要是让火神爷身心娱悦,给民众带来福祉。初七早饭后,花供会隆重的进贡仪式就到了。以街为单位,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献花供,每街由几十个青壮年高擎着花供前往彩棚,鞭炮开道,伴以秧歌高跷,真是人声鼎沸,声闻于天。此时全村人随队观赏,前呼后拥,如此印证了当地至今仍流传着的俗语“桃源集花

4、供一一走着看”。各街供品都插着自己的名签,按顺序依次摆放在八仙桌上,并根据类型不同将供品分为建筑物、彩塑动物、戏剧人物、各类瓜果、花草等,可谓是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这些供品都充分显示了桃源集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也让人顿生身临洞天福地之感。二、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指向任何一种文化活动的兴起,都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说它就是当地俗民生活的复写,是人们心理与精神的外在反映。花供在桃源集花供会的民俗活动中,就是以传情表意的民俗符号身份存在的,使民众精神外显化,直指俗民群体的内心诉求。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能满足俗民群体的视觉感受,重要的是它负载的民俗文化内涵体现了俗民群体的内在

5、精神需求。桃源集花供正是拥有了这样丰厚的民俗文化内蕴,才成了当地民众生活中最重要文化财富。桃源集花供与火神祭祀紧密相连,此时民众会拿出最好的供品给火神爷,既体现出民众对神灵的敬畏,又蕴含着祈求火神保佑的内在情感。当地俗民认为,花供会上香,不奉献供品,内心就倍感不安,也会给村上招来灾难,由此可知它已是全村人的精神节日。他们深信只要在这一天每个人都虔诚祭拜了,神灵就会保佑家乡平安,村民的事业蒸蒸日上。据于此,每年不论耗费多大,他们都会一如既往地给火神爷准备最好的供品,让他尽情享用,为全村人带来好运。花供会上的一切不只是简单花哨的物质实物,而是蕴含深意的精神载体,是人的精神和内心想法由内而外的表现形

6、式,是民众对自己所信仰的神灵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也正是由于它所包蕴的丰富民俗内涵,它的价值也是弥足珍贵的。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财富,其性质已经由地域性变为了社会性,保护传承迫在眉睫。三、花供会民俗活动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2008年桃源花供会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如果没有花供艺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会面临消亡,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保证其传承机制顺利进行,传承能后继有人。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后人一代一代的将其传承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保护传承人,首先要解决其经济生活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民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来,否则就会改行转业,就会对这种靠技艺传承的民俗文化带来毁灭性的结局。鼓励为前提,优惠的政策做后盾,脱离经济辅助的民俗传承活动都不能长久。其次,要将花供的历史和技艺写进当地学校的教科书中,或者通过民间艺人进校园展开学校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这种宝贵的民俗文化,触发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为花供的长远发展最好坚实的人员储备基础。保住了花供会的文化传统就保住了当地的生活传统,文化精髓。但是现在并不是采取固步自封式的保护方式,而是要接受各种社会新因素,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更有利于传承。因此可以说,目前保住自己的特色,吸收百家之长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