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742250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 4 学分, 72 学时,开设一学期。文字教材为社会学概论(韩明谟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2 月版)。 社会学是伴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而出现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诞生,带来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社会学概论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和新信息,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的同时,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理论,提高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学概论分三大块安排。第一章绪论介绍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一般性质和意义,第二章至第四章为第一部分,作为社会学基础知识而提出

2、;第五至第十章是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群体与结构的分析而提出;说明人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而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对于这些群体和结构而组成的社会规范和机制;第十一至第十四章是第三部分,作为社会机制的运作而提出,说明人们组成的社会在运作过程中的活动轨迹;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第十六章社会学发展综述,则提供概括地掌握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与学科历史发展知识学习之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学框架结构。 2 、在教学中应强调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3、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不要过于拘泥于背诵条文,应付考试。 3 、教学应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集中反映社会学新领域的新理论、新问题,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 4 、在教学内容上分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一般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理解并达到一般掌握。一般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的解释和梳理,能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2 、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基础上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倡导小组学习形式。

4、3 、做好练习是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应按要求认真完成作业,教师认真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四、平时作业及考核要求说明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 100 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 60% ;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40% 。总成绩 60 分为及格。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60 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独立完成教师要求的文字教材中的相关练习和思考题。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考试题目要符合大纲要求,既要做到全面验收,又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 引导初学者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

5、学领域中的位置,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重点掌握社会这门学科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 一般掌握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和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我国古籍中关于社会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解释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二)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科学条件 (三)社会学的定义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领域的三大块与三十五大类 第四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意义及马斯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理论。 一般掌握其他学说及社会需

6、用的提高和满足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二)社会需要的产生 (三)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社会需要的理论 (一)社会需要的类型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第三节 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一)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 (二)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 (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第三章 社会交往 教学要求 明确社会交往的涵义及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意义。 了解社会交往的各种类型,特别是竞争与合作、冲突与顺应的涵义及相互作用。 掌握社会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分析角色扮演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

7、会交往的意义 什么是社会交往 (二)社会交往的意义 (三)社会交往的类型 (四)社会交往的理论 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二)社会关系的涵义与类型 第三节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涵义 社会角色的类型 角色的扮演 第四节 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的涵义与类别 集体行为的成因与过程 时尚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个性的形成与社会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过程的实质 社会化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一)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二)人有较长的依赖生

8、活期 (三)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四)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三)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 第四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一)人的个性的涵义 (二)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 (三)个性与民族性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点。 掌握家庭的概念,了解家庭的几种结构类型,掌握家庭的功能及变动趋势。 了解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及新中国以来发生的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及其类型 (一)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三)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一)初级社

9、会群体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一)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二)家庭的类型与结构 (三)家庭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一)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 (二)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同环境关系。 重点掌握科层制的特点,认识其正反功能。 了解我国组织管理的经验及组织管理改革的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 (一)社会组织目标

10、的意义 (二)社会组织目标的结构 (三)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 (二)科层帛及其功能分析 (三)科层制在中国 第七章 社区 教学要求 掌握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了解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了解农村社区的特征及我国农村社区发生的变化。 掌握城市社区的涵义,认识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实质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有所了解。 明确我国城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研究 (一)社区概念的来源 (二)社区的要素与分类 (三)社区研究方法 第二节 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特征 (二)农村社区的结构 (三)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 第

11、三节 城市社区 (一)城市社区的特征 (二)城市社区的结构 (三)城市社区的发展和理论 (四)我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第四节 城乡关系 (一)城乡之间的对立 (二)城乡差别 (三)城乡融合 (四)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 教学要求 掌握阶级、阶层的概念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理论。 一般掌握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化 (二)社会分层 第二节 阶级与阶层 (一)阶级的起源与定义 (二)等级和种姓 (三)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与阶层 (一)我国的剥削阶级消灭的过程 (二)我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

12、级 (三)我国的知识分子阶层 第九章 社会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三个层次的社会制度的涵义,了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了解社会制度的四个构成要素及其意义,全面了解社会制度的功能。 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认识制度变迁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三节 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 社会制度建设与制度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 第十章 社会控制 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控制的意义,认识法律、道德、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理解越轨行为,对社会学关

13、于越轨行为的解释能切实掌握。 能分析我国实行改革以来所出现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无序现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方式 (一)习俗、道德和宗教 (二)政权、法律和纪律 (三)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第三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三)犯罪行为及其治理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了解在认定社会问题方面的两种观点。 认识人口问题的实质,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及状况,以及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掌握就业与失业的涵义,正确认识我国在就业方面所

14、承受的压力。 了解贫穷的类型及成因对我国反贫穷战略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涵义及其成因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三)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人口问题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二)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 (一)就业与失业 (二)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四节 贫穷问题 (二)世界贫穷问题及对贫穷的解释 (三)我国的贫穷问题及反贫穷实践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掌握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及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社会保

15、障制度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了解社会工作方法的基本内容及我国社区工作的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保障的演进与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种类 (二)社会工作的演进与功能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历史 (二)新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实践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一般掌握其他社会变迁理论和社会流动的类型及意义以及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内容

16、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原因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 (二)促使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第二节 几种社会变迁理论述评 (一)历史循环论 (二)社会进化论 (三)社会均衡论 第三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 (二)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 第四节 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教学要求 理解当代各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 重点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 一般掌握社会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发展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一)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与涵义 (二)社会现代的内容 第二节 社会现化化理论述评 (一)社会趋

17、同论 (二)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 (三)全球发展理论 (四)“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论 第三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二)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人的社会需要 按照人民的需要,决定我国的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有下列几点: (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 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法。 了解进行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所应遵循的主要思路和程序,为进一步学习社会调查研究知识和进行实际调查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三)社会调查研究

18、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 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确定调查研究课题 (二)提出研究假设 (三)研究课题的操作化 (四)确定调查方式、方法 (五)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第四节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十六章 社会学发展综述 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的社会学大师的基本理论。 了解主要社会学流派主要观点。 了解我国社会学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及早期代表人物 (一)社会学的起源和社会背景 (二)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 1、 孔德 2 、斯宾塞 3 、迪尔凯姆 4 、韦伯 第二节 世界各国社会学发展一瞥 (一)美国社会学 (二)西欧国家的社会学 (三)前苏

19、联东欧国家的社会学 (四)日本社会学 (五)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学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1949 年前中国的社会学 (三)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 第四节 现代主要社会学流派 (一)结构功能学派 (二)冲突理论 (三)符号互动论 (四)交换理论 (五)其他几种社会学的理论观点 第五节 社会学学科发展趋势和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供参考)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 录像学时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3 2 第三章 社会交往 4 2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4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3 2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3 1 第七章 社区 3 1 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 3 1 第九章 社会制度 3 2 第十章 社会控制 3 2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4 1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3 1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4 2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3 1 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2 第十六章 社会学发展综述 2 复习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