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743542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学期教学反思圆柱体积教学反思教后记今天教学 “圆柱体的体积 ”。接受昨天学生提出的 “只学不会的 ”学习方式,在黑板上分了两个区域,一个复习区域: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重点研究区域: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面对复习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槁,当我指着长 方体的底面时,学生就说,长方体的体积 二底面积滴。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 公式的的推导记忆犹新,这是很值得我高兴的。面对本课的重点解决问题,我 满怀信心(两个复习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首先想起来把圆柱体按照圆的面积推 导过程一样,来等分圆柱体),开始引导学生独

2、立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 积?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高迈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出来一种。 又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总是第一个举手,把别人的 “风头”都给抢去了,他是一 个爱表现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每次我总是 “压一压 ”他的积极 性。 “给大家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等一会再说你的方法 ”,谁知道这个 “积极分子” 不容我把话说完,已经拿着自己的圆柱体跑到讲台上了,(哎 ,让我怎么评价他 呢,耐不住性子啊,再稳重一些多好啊?),: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圆柱 体的生日蛋糕,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分给你们吃。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提 问:切蛋糕,和圆柱体的

3、体积有什么关系啊? “有啊,这个圆柱体蛋糕的体积就 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 ”这样解释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笑,有 的在议论,还有的再思考。我想想了,这是我该出手的时候了: “高迈,给大家 解释一下,圆片是什么?圆片的个数又是什么? ”圆“片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 片的个数就是圆柱的高”话音刚落,掌声响了起来。这种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为,解决问题 前,已经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与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为 “把圆柱体 进行等分转化成长方体体积来推导 ”做铺垫的。谁曾向,这种用 “堆”的过程来说 明底面积 滴”计算圆柱体体积的道理,实际是 积分”思想,这是要

4、到中学才学 习的,学生不好理解的,竟然跑到 “预想方法 ”之前了。真是 “计划不如变化快 啊”。课堂上的 “精彩总是不期而至 ”啊。试想,如果,刚开始他举手,我就像以 往一样 “压一压他,让他和其他学生同步思考,说不定,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转 瞬即逝,那么这个精彩的火花就不会在课堂上呈现。由此感悟到,课堂上,要给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及时的捕捉学生的思维 灵感,精彩就会不期而至。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 体积计算公式 ,并理解这个过程。2. 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 问题。3. 引

5、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借助实物演示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1、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 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 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

6、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二、新课教学: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圆柱的体积。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 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

7、柱的底 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 的内容。)圆柱的体积二底面积 高字母公式是V=Sh (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 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 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二底面积 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底面积5)高(m)圆柱体积(m3)058例:一

8、个圆柱形油桶 ,底面内直径是 6分米,高是 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S底=n r2= 3.14 X 32 = 3.14 X 9 =28.26(dm2)V = S底h = 28.26 X 7 = 197.82答8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米三巩固反馈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1) d=5cm h=20cm2) r=1.5dm h=4dm3) c=6.28m h=10m三同学板演 ,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 ,教师 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 ,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2、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

9、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四拓展练习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 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 请你计算说明理由 .2一个底面直径是 20cm 的圆柱形容器里 ,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五课堂小结: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 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 ,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 习;三、正

10、确处理 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 及知识的获取过程 ,学生积极性高 ,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 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圆柱体积教后反思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 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 题,体现数学知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

11、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圆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探 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把圆柱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是把一个 新图形转换成一个我们学习过的图形,通过讨论,争鸣从而得出比较深层的数 学知识,这种思维的火花,我们老师应及时捕捉,让它开得绚丽多彩,从而让 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给自己带来 了巨大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我们老师这样才能寓教于乐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 了。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二册(人教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

12、=底面积X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 S和,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 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 “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 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 “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 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

13、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9/ 9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学生的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 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 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成功之处有这样几个方

14、面:一、用现实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教材中用情境图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并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 积引发学生猜想出圆柱体的体积。虽然教材设计很好,但是我总觉得这样导入 并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自己重新设计了本课的导入。我出示 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出示两个圆柱体的实物,让 学生比较体积大小并猜测圆柱体积和什么有关。课堂中有些学生立刻想到圆柱 体积和什么有关,而有些学生则是在认真思考、猜测。猜测出结果的学生的答 案,更能引发其他学生思考。让学生经过思考 猜测,这样的猜测更有价 值。二、圆柱体积演示器的演示,化抽象为直观在验证圆柱的体积是否与圆柱的底面积

15、和高有关的过程中,我让两名学生 到台上演示,学生兴致很高,都想到台上进行操作,被选出进行演示的学生非 常认真地进行操作,而其他学生也是非常认真的进行观察。因此推导得出圆柱 体积公式时,学生感到非常好懂,也学得很轻松。三、优质资源光盘,引导和证实学生的猜想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之前,我引导学生说说 “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圆柱体积与 底面积和高有关 ”时,没有一个学生能想到用以前学过的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 的方法转化圆柱体,于是我播放光盘中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给学生 看,使得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有一段要求学生想象: “如果把圆柱的

16、底面 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的更接近长方 体,除了一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想象得出,大部分学生脑中的表象还 是比较模糊的。优质资源光盘中正好有把圆柱体切拼成 32份、 64份的演示动 画,在教学中我适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 又加深了对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的理解。四、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发散学生思维在练习中,我安排了两个联系实际的练习活动: 1、给自己带来的圆柱体实 物进行数据测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 2、对教室门前的圆柱进行测量,并算出 它的表面

17、积和体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我们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课堂 中,学生明显对这些实际测量与计算很感兴趣,学生参与率很高。课中的不足之处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 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 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 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 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 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

18、词句说意思,听句子 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 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 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 “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 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 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 “老师 ”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老 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 “教师”或“教习”。可见, “教师”一说是比较晚 的事了。如今体会, “教师”的含义比之 “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 一

19、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 ”为“教员”。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之前,我引导学生说说 “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圆柱体积与 底面积和高有关 ”时,没有一个学生想起用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方法。这里让 我感觉到,在学习圆柱体积之前,我应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推导过 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课堂中的思考、猜测。因为圆柱体积演示器只有一套,所以,只能是个别学生进行操作,大部分学生只能远距离观察。有些学生因看 得不清楚而观察、思考得不正确。如果条件允许,演示器多一些,能让学生人 人都进行操作,我想学生的参与率、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教学 效果都会更好。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 “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 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 ,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篇幅可长 可短 ,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 ,定期检查点评 ,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 读或展出。这样 ,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 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达到“一石多鸟 ”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