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掺杂技术.ppt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745465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掺杂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6章--掺杂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6章--掺杂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6章--掺杂技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6章--掺杂技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章--掺杂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掺杂技术.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一、扩散二、离子注入,第6章掺杂技术,2,掺杂就是使杂质进入wafer内部,并在wafer中的某区域以一定浓度分布,从而改变器件的电学性能,掺入的杂质可以是IIIA族和VA族的元素。利用掺杂技术,可以制作PN结、欧姆接触区、以及电阻等各种器件。 扩散是较早时期采用的掺杂技术,并且沿用至今,随着扩散工艺的完善,其设备和操作也已采用计算机控制了。离子注入法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很多方面都优于扩散法的掺杂工艺,离子注入技术大大推动了集成电路的 发展,使集成电路的生产进入超大规模时代。,3,扩散原理与模型 扩散描述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运动的情况,就是一种原子、分子或离子在高温驱动下

2、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动的过程。集成电路中扩散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杂质浓度、均匀性和重复性,以及成批大量生产器件,降低生产成本。,4,1扩散模型 扩散有气态扩散、液态扩散以及固态扩散三种。杂质也可以在硅中移动而扩散进入硅晶格内部。 杂质原子在wafer中可以替位型和填隙型两种形式存在,替位型杂质的掺入是可以改变材料电学性质的。替位型杂质在硅中的扩散方式有替代扩散、空位扩散和间隙扩散三种。一般情况下,硼、磷、砷、锑等三五主族杂质都是空位扩散模式,而金、银等重金属杂质都是间隙扩散模式。,5,6,2.扩散原理 扩散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温度和浓度梯度。当杂质浓度以及缺陷密度较低时,扩散运动可用菲克扩散定

3、律来描述为 。式中,J代表单位时间内杂质原子的扩散量; 即为沿x方向杂质浓度变化率;D是杂质扩散系数。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杂质浓度的增加方向相反,也就是沿着浓度下降的方向。,7,扩散的方法有很多,液态源扩散、固态源扩散、箱法扩散、涂源扩散以及金扩散等,生产上常用的是前三种。无论是那一种扩散方法都需要经过以下步骤:开启扩散炉平衡温度;清除wafer表面的杂质及自然氧化层;将wafer送入扩散炉中,开始预淀积;升高炉温,推进并激活杂质;取出wafer,测量扩散层的电阻和结深。,8,1液态源扩散 保护性气体(如氮气)通过液态源以蒸汽形式进入扩散炉中,杂质源在高温下分解并于wafer表面的硅发生反应,然

4、后杂质以原子的形式扩散进入wafer内部,达到掺杂的目的。,9,2.固态源扩散 固态源扩散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盛放杂质源的器具和携带杂质源的气体、气体流量不会影响扩散结果、扩散效果好等优点。 用于固态硼扩散的杂质源为片状氮化硼,片状氮化硼首先经过氧化激活,使其表面氧化生成三氧化二硼,三氧化二硼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和硼原子,硼原子开始扩散。反应如下:,10,用于固态磷扩散的杂质源是偏磷酸铝和焦磷酸硅经过混合、干压、烧制而成的,这两种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释放出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硅反应生成磷原子,磷原子向wafer内部扩散。反应如下: 扩散时杂质源与wafer交叉相距3至5mm置于V

5、形槽 内,并且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性气体。,11,3.固-固扩散 固-固扩散是利用wafer表面含有所需杂质的氧化层作为杂质源进行扩散的方法,可得到均匀性、重复性较好的结,比较适合对于表面杂质浓度要求很严的扩散。 扩散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低温(约700800)下淀积包含杂质的氧化层。第二步,升高反应温度,使表面的氧化层与硅反应生成杂质原子,开始再分布扩散,达到预期目的 。,12,13,4.扩散层的测量 扩散层的测量包括扩散层电阻和扩散层深度(结深)的测量。(1)扩散层电阻的测量 扩散层电阻即方块电阻。对于一块均匀的导体,其导电能力与材料的电阻率、长度L以及横截面积S都有关。若扩散薄层是边长为a的正

6、方形,而结深为 ,则这一小方块所呈现的电阻就是方块电阻,单位为/。,14,四探针法测量电阻,15,(2)结深的测量 集成电路的结深位于微米数量级,所以测量比较困难,通常采用磨角法和滚槽法测量。 磨角法是将完成扩散的wafer磨出一个的斜面(角度约为15),对磨出的斜面进行染色,然后测量计算得到结深。具体步骤 如下:用石蜡将完成扩散的wafer粘在磨角器上,用,16,金刚砂或氧化镁粉将wafer磨出斜面来;清洗磨出的斜面,然后对斜面进行镀铜染色,所用的染色剂是五水硫酸铜与氢氟酸的混合溶液。硅的电化学势比铜高,硅可将铜置换出在wafer表面染上铜,呈现红色,又因为N型wafer比P型wafer的电

7、化学势高,所以,在合适的时间内,就可以在N型区域染上红色的铜,而P型区域则不显示红色;测量染色的wafer就可以计算出结深了。,17,磨角法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对于浅结,磨角法很难精确测量,所以,要精确测量结深还要采用滚槽法测量。滚槽的半径为R,滚槽线与扩散层表面、底面的水平交线分别长2a和2b,则根据勾股定理由公式可计算得到结深,滚槽半径越大,测量结果越准确。,18,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法掺杂相比扩散法掺杂来说,它的加工温度低、容易制作浅结、均匀的大面积注入杂质、易于自动化等优点。目前,离子注入法已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缺少的掺杂工艺。1.离子注入原理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经过离子化后

8、形成的,即等离子体,它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可通过电场对离子进行加速,利用磁场使其运动方向改变,这样就可以控制离子以一定的能量进 入wafer内部达到掺杂的目的。,19,离子注入到wafer中后,会与硅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能量耗尽离子就会停在wafer中某位置。离子通过与硅原子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硅原子,使得硅原子成为新的入射粒子,新入射离子又会与其它硅原子碰撞,形成连锁反应。,20,杂质在wafer中移动会产生一条晶格受损路径,损伤情况取决于杂质离子的轻重,这使硅原子离开格点位置,形成点缺陷,甚至导致衬底由晶体结构变为非晶体结构。,21,2.离子射程 离子射程就是注入时,离子进入wafer内部后,

9、从表面到停止所经过的路程。入射离子能量越高,射程就会越长。 投影射程 是离子注入wafer内部的深度,它取决于离子的质量、能量,wafer的质量以及离子入射方向与晶向之间的关系。有的离子射程远,有的射程近,而有的离子还会发生横向移动,综合所有的离子运动,就产生了投影偏差。,22,23,3.离子注入剂量 注入剂量是单位面积wafer表面注入的离子数,可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出 ,式中,Q是剂量;I是束流,单位是安培;t是注入时间,单位是秒;e是电子电荷,1.610-19C;n是电荷数量;A是注入面积,单位是 。4.离子注入设备 离子注入机体积庞大,结构非常复杂。根据它所能提供的离子束流大小和能量可

10、分为高电流和中电流离子注入机以 及高能量、中能量和低能量离子注入机。,24,离子注入机的主要部件有: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加速 器、聚焦器、扫描系统以及工艺室等。,25,(1)离子源 离子源的任务是提供所需的杂质离子。在合适的气压下,使含有杂质的气体受到电子碰撞而电离,最常用的杂质源有 和 等,(2)离子束吸取电极 吸取电极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收集起来形成离子束。电极由抑制电极和接地电极构成,电极上加了很高的电压,离子受到弧光反应室侧壁的排斥作用和抑制电极的吸引作用,被分离出来形成离子束向吸取电极运动。,26,27,(3)质量分析器 反应气体中可能会夹杂少量其它气体,这样,从离子源吸取的离子中除了

11、需要杂质离子外,还会有其它离子。因此,需对从离子源出来的离子进行筛选,质量分析器就是来完成这项任务的。 质量分析器的核心部件是磁分析器,在相同的磁场作用下,不同荷质比的离子会以不同的曲率半径做圆弧运动,选择合适曲率半径,就可以筛选出需要的离子。荷质比较大的 离子偏转角度太小、荷质比较小的离子偏转角度太大,,28,都无法从磁分析器的出口通过,只有具有合适荷质比的离子才能顺利通过磁分析器,最终注入到wafer中。,29,(4)加速器 为了保证注入的离子能够进入wafer,并且具有一定的射程,离子的能量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所以,离子还需要进行电场加速。完成加速任务的是由一系列被介质隔离的加速电极组成

12、管状加速器。离子束进入加速器后,经过这些电极的连续加速,能量增大很多。 与加速器连接的还有聚焦器,聚焦器就是电磁透镜,它的任务是将离子束聚集起来,使得在传输离子时能有较高的效益,聚焦好的离子束才能确保注入剂量的均匀性。,30,31,(5)扫描器 离子束是一条直径约13的线状高速离子流,必须通过扫描覆盖整个注入区。扫描方式有:固定wafer,移动离子束;固定离子束,移动wafer。离子注入机的扫描系统有电子扫描、机械扫描、混合扫描以及平行扫描系统,目前最常用的是静电扫描系统。 静电扫描系统由两组平行的静电偏转板组成,一组完成横向偏转,另一组完成纵向偏转。在平行电极板上施加电场,正离子就会向电压较

13、低的电极板一侧偏转,改变,32,电压大小就可以改变离子束的偏转角度。静电扫描系统使离子流每秒钟横向移动15000多次,纵向移动移动1200次。 静电扫描过程中,wafer固定不动,大大降低了污染几率,而且由于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离子不会发生同样的偏转,这样就可以避免被 掺入到wafer当中。,33,(6)终端系统 终端系统就是wafer接受离子注入的地方,系统需要完成Wafer的承载与冷却、正离子的中和、离子束流量检测等功能。 离子轰击导致wafer温度升高,冷却系统要对其进行降温,防止出现由于高温而引起的问题,有气体冷却和橡胶冷却两种技术。冷却系统集成在Wafer载具上,wafer载具有多片型

14、和单片型两种。,34,35,36,离子注入的是带正电荷的离子,注入时部分正电荷会聚集在wafer表面,对注入离子产生排斥作用,使离子束的入射方向偏转、离子束流半径增大,导致掺杂不均匀,难以控制;电荷积累还会损害表面氧化层,使栅绝缘绝缘能力降低,甚至击穿。解决的办法是用电子簇射器向wafer表面发射电子,或用等离子体来中和掉积累的正电荷。 离子束流量检测及剂量控制是通过法拉第杯来完成的。然而离子束会与电流感应器反应产生二次电子,这会正常测量偏差。在法拉第杯杯口附加一个负偏压电极以防止,37,二次电子的逸出,获得精确的测量值。电流从法拉第杯传输到积分仪,积分仪将离子束电流累加起来,结合电流总量和注

15、入时间,就可计算出掺入一定剂量的杂质需 要的时间。,38,4.离子注入工艺(1)沟道效应 入射离子与wafer之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若离子能量够高,则多数被注入到wafer内部;反之,则大部分离子被反射而远离wafer。注入内部的原子会与晶格原子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离子运动过程中若未与任何粒子碰撞,它就可到达wafer内部相当深的地方,这就是沟道效应。 沟道效应将使离子注入的可控性降低,甚至使得器件失效。因此,在离子注入时需要抑制这种沟道效应。在,39,wafer表面淀积一层非晶格结构材料或事先破坏掉wafer表面较薄的一层结晶层等都可降低沟道效应。,40,(2)退火 离子注入会对晶格造成

16、损伤,注入剂量较大时,wafer将会由单晶变成非晶,通过退火能修复晶格缺陷。,41,缺陷修复需要500的温度,杂质的激活需要950的高温,有高温炉退火和快速热退化两种方法。高温炉退火是在8001000的高温下加热30分钟,因会导致杂质再分布,不常采用;快速热退火采用快速升温并在1000的高温下保持很短的时间,可达到最佳效果。(3)颗粒污染 离子注入对颗粒污染非常敏感,wafer表面的颗粒会阻碍离子束的注入,大电流的注入会产生更多颗粒,必要时需 采取纠正措施。,42,(4)离子注入工艺有以下特点: 注入的离子经过质量分析器的分析,纯度很高、能量单一。而且注入环境清洁、干燥,大大降低了杂质污染。

17、注入剂量可精确控制,杂质均匀度高达1%; 注入在中低温度下进行,二氧化硅、光刻胶、氮化硅等都可以作为注入时的掩蔽层。衬底温度低,就避免了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 离子注入是一个非平衡过程,不受杂质在衬底中的固溶 度限制;,43,对于化合物半导体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可不该变组分而达到掺杂的目的; 离子注入的横向掺杂效应比扩散大大减少了; 离子注入最大的缺点就是高能离子轰击wafer对晶格结构造成的损伤;(5)离子注入工艺的应用 改变导电类型,形成PN结,如形成源、漏以及阱等;改变起决定作用的载流子浓度,以调整器件工作条件;改变衬底结构;合成化合物。,44,5.离子注入质量检测 离子注入层的检查与扩散层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基本相同。(1)颗粒污染 测量检测wafer表面的颗粒数,颗粒会造成掺杂的空洞。颗粒的可能来源有:电极放电;机械移动过程中的外包装;注入机未清洁干净;温度过高造成光刻胶脱落;背面的冷却橡胶;wafer处理过程产生的颗粒。,45,(2)剂量控制 掺杂剂量不合适导致方块电阻偏高或偏低。掺杂剂量不合适的原因有:工艺流程错误;离子束电流检测不够精确;离子束中混入电子,造成计数器计算离子数量的错误,导致掺杂剂量过大;退火问题。(3)超浅结结深 掺杂剖面不正确,高温会造成杂质再分布,增加结深以及横向掺杂效应;沟道效应影响离子的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