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777419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雨叶凌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2、学习体会文中采用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3、体会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死海的地理知识,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教学重点:学习掌握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教学难点:1、分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教学准备:1、课前导入小实验的实验器具:盐水、清水、烧杯、鸡蛋2、教师收集死海的相关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3、预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4、教师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的

2、方法。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注意看,把一只鸡蛋放到一杯普通的水里,你看到了什么?(鸡蛋沉到了水底)。这里有一杯被施了小法术的水,现在,我把鸡蛋放入,你看到了什么?(鸡蛋浮在水面上)这是怎么回事?哪位同学知道我施了什么法术?(这是一杯浓度足够大的盐水)看来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呢?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文体特点2、学习体会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3、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说明运

3、用多媒体展示目标,抓出关键词语,以红色加着重点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快而牢固的把握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和方向,以达到指导学生全程有效学习的目的。二、整体感知: 1、死海有什么特点? 2、试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 结合上述问题速读课文,自我感知,因为学生较好的预习了课文,同时所设两个问题难度很低,紧贴课文基本内容,稍做小组讨论交流,即可让学生举手回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该环节开始每答对一题可得10分。学生可自选题目,积分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积极性,发展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生1:第一段告诉我们死海具有“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的特点,第二段告诉我们死海具有“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4、的特点。生2:我认为死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第四段告诉我们的“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如果没有这个特点上面两个特点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我认为这才是死海的本质特点。师: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很好,第二个同学说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那么第一个同学所说的就是死海的表面特征。生3:我认为文章的层次很容易划分,因为刚才两位同学点出了1、2、4段都是在介绍死海的特点,那么第一部分就是一至四段,说明死海的特征;二,三部分区别明显,即:第二部分五六段,说明死海的成因;第三部分七八段,说明死海的开发和前景。说明这一步工作,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结构的分析,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入研读

5、课文内容。说明性的文章,从结构入手理清全文的思路,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每一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看,以弄清全文的思路。四、自主探究学习 1、方法指导第一步:结合学习目标自主分析研究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提出值得质疑的问题。第二步:小组交流,大胆发表见解分类做好记录,选取有价值的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各三个,以备全班交流。多媒体出示方法指导,方法步骤分为两步,每步在展示时重点突出关键词语,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习惯2、出示学习目标指导自主探究学习说明多媒体展现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预习所得及疑难组内交流,做好笔录,鼓励争论,多角度,多层次的

6、解读课文。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详细笔录,以备在全班范围内讨论解决,自主学习时间为10分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后,全班交流所得,质询疑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给予别人解答,教师适当指引启发,并板书重点内容。五、全班交流:1、全班交流学习所得:生1:我认为本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师:说得很好,那么本文先介绍了什么?生1:死海的表面特征,又介绍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师:好,这是逻辑说明顺序中的哪一种?生1:哦,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师:很好!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科学小品,例如莺蝈蝈,科学小品具有什么特点?生2:科学小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特点。 师:不错,哪位同学再谈一

7、下自己的所得?生3:我弄明白了文中所写的关于死海的“死”都有哪些含义。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生4:能过查资料以及归纳总结课文第六段我明白了死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原因有三: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生5:我们组主要分析了本文的说明方法,最主要和明显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运用的就是列数字,第6自然段说明

8、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时运用的是列数字;最后一段说明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也是列数字。还有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生6:我认为还有作比较,第四自然段中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生7:还有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生8:我认为还有下定义:第六自然段“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盐类。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盐类沉积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浓,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

9、湖死海。师:这个同学认为是下定义?有不同看法吗?生9:我认为这是作诠释,因为下定义是介绍说明对象最本质科学全面的特点,而作诠释是介绍说明对象一般性的特点,这里显然是关于死海的一般性的介绍,所以是作诠释。师:不错,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同学们怎么看这句话的说明方法?生齐答:作诠释2、疑难质询:生1:文中多处引用传说、神话故事,在说明中起了什么作用?生2: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伴你学练习册上有,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引用传说、神话故事丰富了死海“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内容,既形象神奇,又浪漫多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能引人入胜。生3:文中在列数字时不太一样“大约两千年前”“有135.46亿吨氯化钠”“占死海全部

10、海水质量的23%25%”“几十年前”有很多数字好像是不确定的,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这些不确切的数字是不是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要求?生4:列数字分为确数,约数两种。约数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5:文章使用“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主要”等词语,有什么好处?生6:“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主要”这些词语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说明针对自主探究环节学生的发问及所得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可能学生会有更为精彩的解答,也可能学生

11、无法打开思路找对方向,教师作了充分的准备,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予以引导和点拨,从而确保学生的交流争论有价值有方向有指导。对问题的取舍应依据课堂学习的实际而定。六、重难点点拨:1、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体现趣味性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 2、文章使用“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主要”等词语,有什么好处?3、文中多处引用传说、神话故事,在说明中起了什么作用?5、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4、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多媒体展示思考题,有些问题尽管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但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了,可以不必重复,抓住学生没有思考到的几个问题,很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12、1、生(1):课文的标题,“死”和“不死”互相矛盾,使读者产生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课文最后一个“死”字,死海要干涸了,课文里却不说“干涸”,而说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字用得很巧妙,拟人手法的运用能引起读者兴趣。生(2):课文为了说明死海海水含盐量大的特点,写了个罗马统帅狄杜处死奴隶的故事;后面又讲了个关于死海形成的民间传说,这都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味性的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这就要用点心思了。谁再来说? (教师继续提示)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好好琢磨琢磨。邻座的同学可以议论一下。生(3:我想从语言表达方面来

13、说。作者用了一些设问句,如“那么,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 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还注意前后呼应,如前面说“真是死海不死”,文章结尾却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前后两个“死”字互相呼应,可是意思却不一样。这些都会使读者觉得很有趣味。师:嗯,说得不错。看谁还能从语言表达方面作些补充?生(4):文章的第一、第二段写得好,作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 ,第二段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师:所以就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师:除了语言表达,材料的组织也很有关系,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也往往会影响阅读的兴

14、趣。课文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谁能找出来说一下?生(5):课文第三小段写罗马统帅处死奴隶的故事,如果放到第四小段后面来写,读起来就没有趣味了。师:为什么?生(6):先写奴隶在死海里屡淹不死,这样就在读者心里产生了疑问,难道真的有神灵保佑吗?急于想从文章里去寻找答案,文章就有了吸引力。如果先写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再写奴隶屡淹不死,就不会有这种效果了。师:说得好! 我打个比方:你请别人猜谜,如果先把谜底告诉了对方,他还会有猜谜的兴趣吗? 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会写文章的人,常常能设置一些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这样的文章就比那些平铺直叙的文章有吸引力。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2、生:人们在“死海”边修建

15、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师: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3、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比较,将第四段的数字改成描述性的语言投影出给大家,请同学们说一说与使用数字说明有什么不同?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许多氯化钠(食盐);有不少的氯化钙;有大量的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全部海水的相当比例。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学生自读休会教师明确:上一段里,原来比

16、较精确的数字说明都改成了模糊的描述性的介绍,不能说明“海水的咸度很高”,读者也无法从这些说明中准确了解到死海的本质特征。对照原文,用数字来说明海水中盐类的含量之大,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海水咸度很高”,是因为进行了科学的“统计”,这就具有了说明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这里比文字说明具体,确凿,有说服力。说明针对学生的自学状况,结合学生的回答穿插点拨,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或认识不够深入准确的重难点问题加强指导与点拨,使学生的学习深入其中七、课文内容延伸(多媒体播放死海之现状录象)死海真的要死了,原因是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因此,湖面日趋下降,按照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的速度

17、看,死海最终会消失,干涸。当然,这是一个长时间里死海的变化过程。死海能够“不死”吗? (小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说明拓展思维,使对死海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又增加环保意识。八、课堂小结:死海不死这篇科学小品,主要通过它作为咸水湖的由来,历史传说以及它的形成特点、现状和未来告诉人们科学道理。语言生动活泼,运用举例子、引传说、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因此文章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是说明文的典型之作。九、布置作业:请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中东是一个干旱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死海供水源被大量分流,用于其他目的。以色列和约旦在死海南端都建有工厂,这些工厂从死海中提取多种矿物质,注入死海的水量最多被抽掉百分之九十。在某些地区,死海衰弱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死海地区生态平衡因此已经被破坏。以色列水利部长梅厄本认为,为居民提供淡水比拯救死海更重要,他说:“我们提到缺水时想的不是死海。与其让水注入死海,不如让一个荒芜的沙漠恢复生命。”你同意以色列水利部长的话吗?请写一篇章3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理由。十、板书设计: 死海 特征 不死 知识性死海不死 传说 科学性成因 实质 趣味性现状和未来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作诠释- 7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