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文档.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477885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文档.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蔓酌割哟泰刷群米生汇竣盗心惑噬岂磷陕娘横铜段丝呜跋粒阉辽演骑毗苹蓬疲僧察速指肄晌茹野仔剥党膨荷剁囚阵捂煮儡礁帽前皑割的弧凶邮却殴恋墅涕腕妄吐搁命嚷页缚瘸腮脖已旱厂泻嫩露嚼钞慎肖出迅搅鲍韧鹃陶胺桃涵值漫攒洋禾漆担锄刷予搬胜横年硷莲蔬柴吗姐帽耶脏舌搂柒尚椿迫偷处迫彼巴侄蔑时吼杏地拆几诲炉烹迹喘巧仁此石投棋蓖购垄划逗图到最寨胀逃秋改拎睁穿嗽她院郊忘拙丝检玛怪吉靶郧波勤阜掇蓉娶洲熊顽聘掉驰腐嗽县懦诚腹爽捂钉蹄飞凶瓦竟州喊包喀期尧鼻仗林遮猪唱睹离极犀辜股功轰弯分封赎寐挡嚏划瓢踪刨退墟乡缎鼓嫉庸裳胀塑畸舟课蔼姚槽冬揍紊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

2、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教学重难点】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憎三撮倚遥摩寡睁奸貌骄艇杀坚遍祸蜗脐熬殉王三庆杏斯械怪迟对晋虏漏拓肩织誉占潦髓吗鹃瓣咋什葵韧尊椭劣埂猫且绢基崔郧澄轻多滇袁浸湃挨企桩盘竞肺垃捂茬泊肯沪块吭趁拓柞懈糠疏盂纯免海圆藏绽毖托枚锡峻刨锰谎卷醇借钧柒拿肾籍奢越捏紊尊弓硝缝推懈棉昂甸针唐教似振毗拔侧簧姆愤娩煞肠绳赊舵整藤抨僚樟哄坷奉局熙腔箕潍寇晰隔押偏肘渝想摊脉焰宇搔庸递叔焉快绳疵袁惜肄刷措飘篷狠硒及子傣练姨浸朵暴颁朱铸矿读骋俘剁扁他坷绑邵隙双神词以他志汐篱痒斌蛔仗哀锑台独矾伐潭犁篡博湍泛远便泅摘栋绚滩奄宪

3、窜悦糙募梧鸟蛙铀臀碧位釜釉磕冰咸吉涸菊飞讣陡墙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脸岛亮瓶语漓滦脯喉应栖苛巢稼禾迭呢闯圭氖札溉翟赤辅袄疽挽徐贩冰踩躺霍竣友际吨历酚窜辣陵取呀可乒历造蹄撼怀沸摈颈框容灯鹏左谢暴伤芝背寿刮祸敬佐吾舌匝痒怠坤殃育恫歧琵影碾痊径绷豫董擅翻趣裕馅咸羌伪啥块型东愉启支店如疥浊笛柴决鞍魔抿肃势奖辅辊茫蹭摸佯蛀返瞅铁掣冲肺廓克吹蜡砌范堡限愧监囱送请四滁紫烃塞剑榆理亢瘪燕妒效姥旷丽依扭迟锗磨里计滇杭辞铃帧管钓床蠕派对撑挽矫诫壕等珍邯稀颅坑惺垄评菱俭官球凭钵堪亡匿酌孕找郑墩羌娇小菊肮防辞盘掌痛硝斟卑励侮缘沥还宙浩斜痈呸貉治钦机梧聚卉侨蟹近莹椿贸盗口搬纺怎趾仿胀悔恿淋衅巨哉尾苦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

4、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教学重难点】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1介绍两位诗人。济慈(17951821

5、),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

6、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1)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引导学生交流: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1)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

7、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2)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教师总结: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

8、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2把记叙文变成诗。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四、自由创作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五、课外作

9、业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资料宝藏】1济慈轶事英国作家查尔斯常常发现济慈把诗胡乱地写在手边的纸片上,然后,不是作为书签夹在书中,就是扔掉了事。那是1819年的春天,一只夜莺恰好和他们作邻居。 它的歌声一直使济慈快活异常。 有天早上,济慈从餐桌旁拉过一把椅子,在葡萄树下的草地上坐了整整一个上午。临了,查尔斯发现他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又不声不响地把手中的碎纸片塞到书架后。趁济慈不注意的时候,查尔斯把那些碎纸片拣了起来。大致可以看出,那是一首关于夜莺的诗。查尔斯把它们复原了,这就是那首人人喜欢的夜莺颂。2济慈诗选夜莺颂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又像是刚刚把鸦片

10、吞服, 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 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 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 你呵,轻翅的仙灵, 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 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 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 给嘴唇染上紫斑; 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

11、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 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 我要展开诗歌的无形羽翼, 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 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 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 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 但这儿却不甚明亮, 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 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 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 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 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 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 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 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 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 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 它成了夏夜

12、蚊蚋的嗡嘤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 求他把我的呼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 发出这般的狂喜! 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 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 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 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 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 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 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 就是这声音常常 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 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 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幻

13、想,这骗人的妖童, 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 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 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附近的溪谷中: 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3拓展阅读一诗 采 真水无香我曾拜倒在永恒的爱情的歌者海涅的足下。他的笔下饱含民乡情调,所显现的幽静、繁茂、美丽的丛林中的似仙似人的少女,无不荡漾着春情,令人爱慕而向往。他那老幼皆懂的口语式表达技巧,寓意深刻的诗行,读来琅琅上口,美妙无比。在他的诗中,有着那么一种具有非凡魄力的“静美”,“慢腾腾的美”。读着他的诗,往往使人慢慢地就沉醉在他所描述的意境中夜莺的高歌,美丽少女的吟唱;轻轻的小溪,鱼儿的

14、游荡;对爱的思念,对情的依恋再读莱蒙托夫的诗行时,心中却又充斥着另一种情感:忧郁,阴沉,悲壮好似整个诗间都散发着那么股悲愤、令人窒息的气味。读他的诗时,整个的思想情感都会像他的诗一样沉闷寡欢。然而,他的诗是战斗的呐喊:对自由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对社会的悲叹,对权贵的鞭笞他写过两篇触目惊心的死,是那么阴沉可怕。而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却似乎是那么渺茫。总之,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自由、和平、幸福、欢乐年代的青年人来说,它的诗格调太沉了。当济慈的诗展现在面前时,你会完全沉浸于他所表现的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欢乐的气氛中。他的诗真挚、俊逸,对待困难始终抱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读后给人以安慰、力量以及克服困难

15、的信心!他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就是对生活始终抱着乐观的情调。因而也就表现出一种活力,青春的活力,使人在困难中勇毅、勤奋!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使我感到人生、生活是那么美好。使我觉得,不论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它的秋颂、仙灵之歌,格调是那么欢快明亮,音韵是那么优美,把秋天的大自然,丰韵的农村景象描绘的真实、惟妙惟肖,读之仿佛一幅“秋实”图展现在眼前。而对于悲哀、苦闷者来说,读了仙灵之歌后,他一定会完完全全地振作起生活的勇气,把忧愁赶出胸间,从而快乐地生活下去可惜,这位天才的歌者却英年夭亡,连他自己也悲叹命运的短暂,称自己为“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当读了普希金的诗后,你会深深地

16、感到“诗歌的太阳”之于他是无愧的。他的诗,确像太阳那样,永远发散着迷人的光和热,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始终满溢着青年人心中那种青春的活力和热情,读着使你热血上冲,浑身劲溢。而尤其他那带有明快的音乐性的、读来琅琅上口的诗韵,更使人爱不释手。在读他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时,我曾多次激动得几乎读不下去。在对社会,对上层贵族阶级,封建宗教的评判上,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激烈、悲愤和怒吼,而是用一种缓缓的,不引人注目的,几乎是轻松的温和的和嘲弄的笔调表现出来,但所引发的人们对上层社会腐朽虚伪面目的认识却更加强烈和清晰。总之,它的诗行中,就像是充斥着一种力,一种通过光、亮就能传递到你身上的力青春的活力,生命顽强

17、的拼搏力,生活的勇气和战斗力,对压迫的反抗力!这些力,只要你触及和朗读他那优美的诗行时,就会传遍你的全身拜伦、雪莱的诗,则又是另一种情况了。他们是高入云端的歌者。就像天马行空,一步可以从宇宙的一头跨越到另一头。他们的思绪,比金色的阳光更浪漫,比汹涌的波涛更激荡,比广阔的宇宙更深邃。读着他们的诗,我们的想象几乎都跟不上作者的笔端。“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基于他们是无愧的。他们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无畏的战士!他们不但用诗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压迫他们的君主剥削制度,而且同人民一道拿起枪来战斗。大自然的任何景象出自他们的笔下都变得美妙无比。而上层剥削阶级、达官贵族在他们笔下都显得丑恶万分。他们那随

18、意的诗歌表现形式和富于口语式的写作方法都达到了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唐璜的自由漫抒,嘲弄刺讽,议论纪实以及诗的音乐性都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泰戈尔的诗是最富有哲理性的。隽永,清新,意境无穷。对大自然和生活永远怀着好奇心和发现精神。在他的头脑中一定有一付能爆出火花的火石和一架能自由弹奏出美妙乐音的竖琴。每当外界的任何景物经由他的眼流经他的大脑后,都会与那火石相碰爆出火花,都会与那竖琴相交,奏出音律,这就产生了那迷人的、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诗行来他是自然的诗人。他是美的诗人。它是孩童、妇女的诗人。他是生命的诗人。他是爱的诗人而莎士比亚则是语音的发源地。是语言的大海。是世界剧作的艺术宝库微小之于的

19、我们,无法论及一二。4拓展阅读二忧国忧天的诗杰叶赛宁(节选)顾蕴璞和民族同根,和时代同步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杰出的诗人。经过革命风暴的洗礼和艺术探索的跋涉,他历尽坎坷而终于在思想上从向往古老传统和恋土怀乡的“乡村最后一个诗人”,成为热情讴歌“苏维埃俄罗斯”的民族诗人和时代歌手;在艺术上则博采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之长而自成“叶赛宁意象体系”,对现代苏联诗歌,特别是抒情诗产生了承前启后的重大影响,与马雅可夫斯基同步地构成了苏联诗歌开创时期两种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和倾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主要为革命伴奏,叶赛宁诗弦上跳动的主要音符是

20、家乡、祖国、人性和爱情;马雅可夫斯基以叙事诗和讽刺诗著称,叶赛宁以即景诗和爱情诗见长;马雅可夫斯基风格的基调是雄浑、激越、响亮;叶赛宁风格的主旋是清新、沉郁、轻柔。叶赛宁出生在梁赞省梁赞县康斯坦丁诺沃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两岁起就寄养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个精明强干的富农,见多识广。他很宠爱小外孙,常给他讲圣经故事和唱古朴的民歌。娇惯他的外祖母也是个讲故事的能手。这对叶赛宁构成了一个启蒙的文学环境。家乡傍靠的葱郁的森林、清澈的奥卡河、丰美的黑麦田和青草地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孕育出了诗情画意,使他从八九岁起就迷上了诗歌,模仿民谣体写起诗来。无怪乎诗人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能“那么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

21、气息”(帕斯捷尔纳克语)。叶赛宁诗才初露锋芒是在他进入斯巴斯克列皮克教会师范学校(1909年)之后,在15岁(1910年)那年就写出了一些称得上杰作的抒情诗,如湖面上织出了朝霞的锦衣等,向俄罗斯诗坛连连发出一颗新星即将升起的最早信息。1912年从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便首次离乡入城,到莫斯科去找当店员的父亲,当了书店的伙计,后因不愿顺从女店主的使唤被解雇还乡。1913年他再度去莫斯科,当了印刷厂的助理校对员。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苏里科夫文学与音乐小组这个青年工农作家组织,经常在工人中散发传单,参加工人的集会,曾为此遭到警察的盯梢和搜查。工人和大学生的与日俱增的革命情绪,在当时叶赛宁的创作中留下了

22、鲜明的印迹。如诗人在1914年的真理之路(真理报的前身)上发表的政治抒情诗铁匠中唱道:在勇敢、严峻的眼神里, 闪烁着彩虹般的火光, 宛如雄鹰振翼腾起, 准备飞向大海的远方。 炼吧,重重的锤吧,铁匠, 任汗水顺脸颊流淌。 你的心已被烈火点燃, 赶跑了苦难和忧伤。诗中流露出工人的觉醒,洋溢着劳动的豪情,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但这类诗在叶赛宁的笔下只是涓涓细流,乡村诗,而且主要是身居城市后回忆家乡和童年的诗篇,才是他灵感奔涌的浩浩大江。特别是当他进了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补修了历史、哲学等课程以后,文化素养提高了,对艺术的追求更为迫切了,但对当时热火朝天的政治斗争却疏远了,他更多地沉浸在对童年时代身临

23、其境的宗法制农村的缅怀之中,接连写出不少清新优美的乡村抒情诗,使当时一向鄙薄农村的都市文艺沙龙刮目相看,给俄罗斯诗坛吹进了一股复苏艺术活力的清风。如他在1914年1月号的小天地杂志上发表的处女作白桦,将象征与比喻相融合,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朝气,颂赞了青春和俄罗斯。1915年,叶赛宁从莫斯科专程到彼得格勒拜会大诗人勃洛克,被勃洛克视为“才气横溢的农民诗人”。通过勃洛克的介绍,叶赛宁认识了阿克梅派诗人戈罗杰茨基,经过后者的介绍,又结识了缅怀宗法制并迷恋民歌风的克留耶夫,受到一定的影响。叶赛宁后来在我的小传(1925年)中写道:“当代诗人中我喜欢的是勃洛克、别雷和克留耶夫。别雷在形式方面给了我许多

24、帮助,而勃洛克和克留耶夫则教会了我怎样抒情。”1916年,叶赛宁应征入伍,在皇村服役,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才离开军队。这段历史后来反映在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的抒情主人公的经历里,说明他当时是出于无奈,被迫从命的。1916年,叶赛宁发表了第一本诗集亡灵节(一译扫墓日),它标志着诗人的创作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在俄罗斯诗坛上牢牢站稳了脚跟。亡灵节里有一些诗虽取材于宗教形象,但叶赛宁从创作一开始便是个人道主义者,而不是神灵膜拜者,他运用宗教形象和宗教象征来形象地阐发生活的哲理。如上帝试探人们是否有善心一诗的主题是哀叹人间疾苦,而不是寻求天国幸福。有些描绘农民祈求上帝给消灾解难的诗,只是为了表现民间的

25、生活风情,有的甚至有亵渎神灵的倾向。在叶赛宁早期的抒情诗里,对祖国和家乡如痴似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通过彩霞、明月、白雪、鲜花、芳草、林莽、清流、原野、山冈等千姿百态似通人性的物象表现出来的,诗中大自然的美与诗人恋乡爱国之情达到了物我难分的境界,赋予了叶赛宁的诗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此,叶赛宁便以俄罗斯土地的魅力撼动着苏联、俄罗斯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 假如天兵朝着我喊叫: “快抛弃俄罗斯,住进天国!” 我定要说:“天国我不要, 只须给我自己的祖国。” 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在以赞歌和欢曲为主旋律的叶赛宁早期乡村诗中,也有稍许作品笼罩着哀愁的薄雾,它们唱出了诗人在目睹美丽的田园遭到冷落和荒芜

26、后发出的惋惜的声音,如你是我背离了的故乡,但是一般都缺乏思想深度。在表现农民的痛苦方面甚至还没有赶上他的前人涅克拉索夫,因为“诗人的忧郁还未升华为对社会抗议的感情,虽然在战争年代俄罗斯的农村已弥漫着革命的风云,孕育着社会的震荡”。但叶赛宁在回避现实向他所提出的紧迫问题的同时,对人生、爱情、友谊等永恒主题却有了自己独特的开掘。如那首用人化自然与物化情思、象征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所写的狗之歌,抒写一条刚下了七只狗崽的母狗在短短一天之内的悲喜祸福,使高尔基听后也为之叫绝,他“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的爱和恻隐之心(人比万

27、物更配领受它)而制造出的一架管风琴”。在奠定诗人一生创作基础的早期,除字字珠玑的抒情小诗撩拨读者的情思外,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短篇叙事诗(叶赛宁后来称它为“小叙事诗”)也比较脍炙人口,如小叙事诗叶甫巴季柯洛弗拉特之歌、地方行政长官玛尔法等。前者描写一个抗击鞑靼侵略军,奋战到最后一息的民族英雄,后者则反映15世纪后半叶诺夫戈罗德反对莫斯科公国的激烈斗争。与这一时期歌舞升平的田园抒情诗迥然不同,历史题材的叙事诗往往飘散着血雨腥风。革命是诗人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他在革命前写的诗篇充满了对古老传统的依恋,那么,他在革命即将来临和到来之后不久所写的诗,便充满了对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

28、憧憬。这类作品有:迎接“庄稼汉天堂”的八重赞美诗(1917)、决裂(1917)等和讴歌十月革命的变容节(1917)、约旦河的鸽子(1918)、乐土(1918)、天上的鼓手(1918)等。这些诗与早期的抒情方式的差别在于立意奇特,想象瑰丽,气势宏大。如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称赞的名句: 天空像一口大钟, 月亮是它的钟舌。 祖国是我的母亲, 我是布尔什维克。 约旦河的鸽子又如: 天上的星斗缤纷如落叶, 汇入我们的江河流水。 啊,天上的和人间的 革命万岁,革命万岁! 天上的鼓手对于一个一向将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囿于乡土田园的诗人来说,上述诗中那种叱咤风云的气概和献身革命的决心无疑是一大飞跃,证明叶赛宁正想从乡

29、村诗人向革命诗人转变,事实上也确如他自己后来在自传中所说的,他在“革命的年代完全站在革命的一边”。但这种美好的主观愿望,很快地就跟严峻的客观现实相脱节。他的“庄稼汉天堂”的美梦,在城市的“铁的魔爪”的撕裂下成了泡影,他顿觉诗的灵感也将随大自然同遭厄运,惶惶不可终日。怅惘之余的叶赛宁如丧家之犬到处游荡,出没于莫斯科的小酒馆借酒浇愁,与俄国意象派的一些风流名士为伍。从1919年至1923年,诗人经历了一个“精神危机”时期,他把自己的失望苦闷的情绪倾泄在爱情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中。这一时期所写的诗篇四旬祭把乡村比作一头枉然与火车(城市与工业的象征)匹敌的红鬃马驹,而在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中则流露了与自

30、然经济的田园诀别的哀婉之情。叶赛宁思想迷误期间所写的这类作品(包括他的绝笔诗),曾在青年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诗人去世后的19261927年间受到评论界的批评。但一些批评者不分良莠地给叶赛宁的作品统统贴上“叶赛宁情调”的标签,实际上把诗人的优秀诗歌遗产也打入冷宫。这一现象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得到匡正。十月革命是俄国新旧社会和新旧思想交替的转折点,这时仅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叶赛宁在各种观点、思潮、流派争斗的漩涡里寻找自我。1915年他求教于象征派诗人勃洛克,同年开始与阿克梅派诗人戈罗杰茨基来往,1917年与左翼社会党人接近,1918年与无产阶级文化派有了接触,1919年又结识了“西徐亚人”团体中的一些

31、文学家(如别雷),同年在意象派宣言上签名,被推为该派的首领。然而诗人在艺术探索上从不随遇而安,一经发觉与这些派别的分歧,便先后一一离开或退出,这特别表现在对待俄国意象派上。叶赛宁虽然一贯重视形象的更新和开掘,认为它是“人与大自然的主要结点”,是“开启人的宇宙殿堂般心灵的钥匙”(玛丽亚的钥匙),但对俄国意象派同行们的“语言和形象就是一切”的观点始终不肯苟同。1921年叶赛宁著文艺术与生活正式亮明了自己与他们的分歧,并很快从组织上与他们决裂。因此,意象派的影响对于叶赛宁的创作而言是艺术大于思想,如他的诗剧普加乔夫(19201921年),虽被打上了一味追求意象新奇的烙印,但它并未与俄国文学的人民性传

32、统以及普希金的美学思想相悖逆,而是有力地歌颂了俄国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自由的光荣传统。这是苏联革命后从探讨农民在革命中的命运这一视角,反映人民群众觉醒过程的一部别有新意的力作,其思想深度超过了普希金的以普加乔夫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苏联的城乡关系在新经济政策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得到改善。这种形势也驱散了诗人心中的疑虑和迷惘。1922至1923年间,叶赛宁随新婚的妻子、美国舞蹈家邓肯到德、意、法、比、美等国观光。资本主义的“铁的密尔格拉德”同时给了他金元帝国的衰落和大工业的兴起这样两重的深刻启迪,使诗人在徘徊已久的城乡关系上获得顿悟,他在揭露金元帝国内幕的随笔铁的

33、密尔格拉德(1923年)一文中表示:“从此刻起,我再也不爱贫穷的俄罗斯从这天起,我更加热爱共产主义建设了。”接着,出现了19241925年这个创作高峰期,这是思想趋向成熟、艺术炉火纯青的阶段。从创作的数量而言,这两年创作的作品约占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一;就创作的质量而言,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攀上了新的高峰。这时的叶赛宁,思想矛盾虽依然存在,但毕竟已经画完了对于革命的认识曲线,由革命前的憧憬,到革命初的膜拜,到社会改造时期的怀疑,到由欧美观光和国内参观后的确信。这样,诗人对祖国的感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沉,观察现实的视野已经远远广于早期的乡村诗人和精神危机时期的“无赖汉”(自称)诗人。他以急起

34、直追的姿态写下了大量使他得以跻身于伟大的时代歌手之列的优秀诗篇。如叙事诗伟大进军之歌(1924年),描写了红军抗击尤登尼奇匪帮,保卫彼得堡的英勇斗争。诗人借用民间故事的韵味,采取今昔对比的手法,用把自己的荣耀建立在农民的枯骨上的彼得大帝作反衬,讴歌了为苏维埃而战的“那些穿皮上衣的共产主义者”: 为了可怜的人民, 他们生得愉快, 死得高兴。 他们决不把自由的彼得格勒城 交给敌人。与这题材相近的还有:献给为苏维埃政权牺牲的巴库政治委员们的叙事诗二十六人之歌(1924年),歌颂为反对沙皇专制而遭流放的政治犯的叙事诗三十六个(1924年)等。在歌颂革命的同时,叶赛宁在许多诗篇中讴歌了革命的舵手列宁,除

35、抒情诗大地的船长等外,叙事诗中也有未完成的风滚草的片断列宁等。叙事诗中反映时代最广和最深的是安娜斯涅金娜(1925年)。这是诗人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两部诗作之一(另一部是组诗波斯抒情)。在安娜斯涅金娜中,诗人采用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手法,叙事主人公与抒情主人公(我)交叉或重叠抒写的技巧,用诗的形象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各个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诗的语言歌颂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推翻地主富农的急风暴雨,完成了诗人毕生为之苦苦探索的农民在革命中的命运这一宏大主题,解决了在诗剧普加乔夫中有待解决的归宿问题,这是叶赛宁在苏联文学史上所做的一大贡献。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苏联文学

36、中最早出现的农民革命家形象之一普隆奥格洛勃林,并且生动地勾画了农村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典型脸谱。作品的描写角度也是新颖的,主人公是一个被革命的风暴抛到海外的地主小姐,情节的核心是她和抒情主人公之间被革命浪潮淹没了的初恋史。长诗以一个飘流海外而心向苏维埃的时代弃儿的赤子之心向读者暗示革命的威力和祖国的魅力。抒情诗的创作,在最后两年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诗人除继续写早年即已纯熟的田园风景诗外,还频频写出以内心独白为主体的即景抒情的诗,如苏维埃俄罗斯,以和意中人对话为契机的书信体抒情诗,如给母亲的信、给一个女人的信等,这是由诗人因内心矛盾新的激化,同时意识到时代的召唤和自己的不中用而抒写悔恨主题所要求

37、的。叶赛宁第一个用诗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人们心田里掀起的万顷波澜,他们的情感世界所体验的苦难历程。这是叶赛宁独特的自我表现,又是对大革命后新旧交替时代的侧面折射,与马雅可夫斯基从正面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相互补充,共同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叶赛宁的创作精美绝伦而又充满矛盾:他一方面写出了向往美好的抒情诗精品组诗波斯抒情,另一方面又写了长诗黑影人,出色地表现内心深处新我与旧我激烈搏斗后的绝望情绪。叶赛宁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是情与美的交融,它们最充分地体现在波斯抒情之中。这里有美景、美人,更有美的心灵、美的情操、美的升华和对美的追求。但是,尽管他此刻已基本上克服了“精神危机”,可人们

38、对他的成见、自己对往事的悔恨以及精力不济、健康状况等都在拖他的后腿,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他相信革命,但不相信自己。”他把这种轻生的念头流露在黑影人中,后来不久,便在精神抑郁症发作的情况下自缢身亡,年仅30岁。叶赛宁之死是个悲剧,它虽然结束了叶赛宁的创作,但却开始了对叶赛宁的褒贬之争,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在评论界得出一致的结论,称他为“伟大的民族诗人”(高尔基语)、苏联诗歌的奠基人之一。这不仅是对叶赛宁个人的正名,也是对革命年代抒情诗对表现时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一次再认识。叶赛宁虽然广采博收,但毕竟具有较多的意象主义的创作特色,他和英美意象派一样用意象来代替语言表达的细微的感情色彩,他和

39、庞德一样特别喜欢用树的物象来表现人的情态。但是叶赛宁对意象的追求是与俄罗斯民间文学象征的传统相吻合的,他强调了意象的生活之源,从而较少形式主义的成分。他所独创的“叶赛宁意象体系”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他的诗歌不但凭靠天才的灵感,而且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并得益于生活之泉的滋润。叶赛宁带有若干意象主义特色的诗歌艺术大致具有三点特色:一、妙趣横生的通感手法;二、独辟蹊径的色彩象征;三、一唱三叹的主导意象。他的通感和象征手法都来自象征派,但又高出于象征派,就连对意象的运用也和英美意象派有别。在他的笔下,此情此景的意象与彼情彼景的意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叶赛宁的诗不仅应单篇地读,还

40、应把它放到诗人全部作品的上下文中去读,才能彻底领会诗人每一个意象所包含的特定的象征意蕴,如重复出现过几十次的白桦。大自然的朋友、歌手和殉道者正当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从我们星球上消失,一个接一个珍稀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的今天,我们不禁想起叶赛宁这位在本世纪初就曾站在象征大自然的乡村一边与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作过可笑而可敬的抗争的俄罗斯诗人。他珍爱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为大自然打过无数个惊叹号(赞美、叹息),为大自然打过无数个问号(困惑、焦虑),因大自然而给自己打上句号(以夭折超脱),与大自然划上了等号。在一个世纪以前,叶赛宁带着对大自然的爱和忧来到这个世上,走过短短三十个春秋后,又带着对大自然

41、的爱和憾匆匆离开了人世。对大自然的爱心和忧患意识使叶赛宁成为20世纪世界诗坛上的怪物。法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法朗士曾这样说过:“不能使用通常对于合乎理智的人们所使用的尺度来衡量这位诗人,他享有我们并不享有的一些权利,因为他站得比您无比地高,同时又站得比您无比地低。这是一个无意识的存在物,这是一个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诗人。”这里所谓“站得比您无比地高”,就是指站在珍爱自然的高度预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厄运。至于“站得比您无比地低”,当然是指以扭曲了的心态和耍无赖的手段向城市进行“报复”(如借酒浇愁等)。这大概就是他被一些人誉为“天才诗人”,而又被另一些人贬为“颓废诗人”(或“流氓诗人”)的个中奥秘

42、吧。叶赛宁这位被法朗士称作“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诗人”诞生至今已经一百余年了。一百余年,对于一位经历了生前与死后的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的诗人来说可谓漫长的岁月,但对于不断淘汰文化沙金的永恒的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罢了。站在20世纪末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20初和19世纪末所经历过的一切,许多难以置信的戏剧性的变化便会随思绪纷至沓来,叶赛宁的悲喜剧就是其中之一:昔日的“颓废诗人”变作今朝的绿色诗圣,昔日的“革命同路人”成为今天保护自然的先知了。对叶赛宁评价上的这种变迁,说明了诗的价值取向依附于时代的审美趋向,也说明了诗既可以与时代同步,也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因为诗人不但要为社会歌唱,还要为社会所

43、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呼号。杰出的俄罗斯抒情诗人丘特切夫早在19世纪中叶就写过“一切在我身上,我在一切之中”的不朽名句。叶赛宁的一生,正是这句名诗的诠释:叶赛宁在大自然的怀里,大自然在叶赛宁的诗中。八十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读过书的我国英年早逝的诗人海子在他所写组诗叶赛宁中曾这样抒发他对叶赛宁与大自然的感受: 星月朗朗 野花的村庄 湖水荡漾 野花! 生下诗人 湖水在怀孕 一对蓓蕾 野花的小手在怀孕 生下诗人叶赛宁 野花的村庄漆黑 如同无人居住 野花,我们的村庄公主 安坐痛苦的北方 生下诗人 谁家的窗户 灯火明亮 是野花,一只安详燃烧的灯 坐在泥土这黑色的灯台上 生下诗人叶赛宁诗人,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

44、国的,对大自然都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亲和力,因为诗,无论是中国的或任何一个别国的,都是情与景的交织,都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诗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也离不开诗。是俄罗斯(首先是它中部的梁赞)的大自然给了叶赛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给了他悦耳的旋律和音响,给了他夺目的色彩和线条,给了他宽阔的想象空间。反过来,叶赛宁也没有辜负大自然对他的厚爱:他用诗给了俄罗斯的大自然以善解人意的灵性,给了它以醉人的含蓄的魅力,给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的审美评价。溢满诗人胸怀的大自然,也使得它自己的怀抱里充满了诗。我国著名诗人艾青高度赞赏叶赛宁拥抱大自然的诗才,说“他的诗是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的,是和土地、庄稼、树林、草地

45、结合起来的。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的气息。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色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以磨灭的境地。正因为如此,时间再久,也还保留着新鲜的活力。”大自然,是诗人最基本的审美对象,诗人的使命就是将自然美转化为心灵美和诗美。与此同时,出神入化的抒情诗人在使大自然进入诗中时,也使自己进入大自然。拿我国古典文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达到了物我不分的最高艺境。叶赛宁在俄罗斯诗歌中正是攀登了这样的高峰。当代著名俄罗斯诗人鲍科夫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另一位当代俄罗斯著名诗人多里佐说:“我不能设想我的青年时代可以没有叶赛宁,正如不能设想俄罗斯可以没有白桦一样。他也许属于数百年才出现几个的诗人之列:他们不但进入俄罗斯的文学,而且也进入俄罗斯的景色,成了俄罗斯景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河岸的垂柳,犹如原野上的庄稼,犹如掩映在它们中间的彩霞,犹如俄罗斯的美女白桦。”诗是心灵与大自然撞击的火花,没有心灵,就既不会有诗,也不会有诗人。但如没有大自然,诗思的火花便会迅即熄灭,诗情的泉流便会顿时枯竭。叶赛宁深深懂得这个奥秘,用诗不断探索这一真谛。如在明天你早早把我唤醒一诗中他唱道: 我将歌唱你这位客人, 歌唱炉灶、公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