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铃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亡。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产生一圈白霉(孢囊梗和孢子囊),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展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显褐色。马铃薯晚疫病病薯马铃薯晚疫病病叶马铃薯晚疫病病叶2.病原致病疫霉(Phytophthor
2、ainfestans)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具3-4分枝,无限长,在产生每个孢子囊的部位,孢囊梗膨大成节状,节基部钝圆而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病菌有明显的生理的生理分化,可分为许多生理小种。病菌寄主范围窄,自然情况下只侵染马铃薯和番茄。3.病害循环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
3、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和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以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
4、地面下5cm以内为多。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图4.发病条件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1)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2)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
5、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危害。5.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
6、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1212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感染病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无性繁殖进行世代积累和传递,致使块茎种性变劣,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失去利用价值,不能留种再生产。1.症状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
7、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焉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马铃薯皱缩花叶卷叶型马铃薯病毒病在块茎上的症状2.病原马铃薯X病毒(potatovirus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马铃薯S病毒(potatovirus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马铃薯A病毒(potatovirus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leafrollvir
8、us简称PLRV)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此外烟草花叶病毒(TMV)也可侵染马铃薯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4.病害控制防治策略应以采用无毒种薯为主,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及防治策略应以采用无毒种薯为主,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及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采用无毒
9、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海拔高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克新1号和广红二号等抗病品种。(3)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5)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
10、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1972年一次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1.症状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焉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焉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焉,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
11、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马铃薯环腐病病状马铃薯环腐病2.病原属病原细菌,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型(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m(Spieckermann&Kotthoff)Davisetal),异名环腐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Spieck&Kotthoff)Skaptason&Burkholder)。菌体短杆状,大小0.40.60.81.2微米,没有鞭毛,单生或偶而成双,不形成荚膜
12、及芽孢,好气。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革兰氏染色阳性。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最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4.病害控制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
13、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u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有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 第四章第四章 薯类病害薯类病害*甘甘薯薯的的主主要要病病害害有有黑黑斑斑病病、茎茎线线虫虫病病、根根腐腐病病、甘甘薯薯瘟瘟病病及及储储藏藏期期的的软软腐腐病病等。等。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 Sweet potato black rot *该该病病造造成成的的产产量量损损失失约约为为5 51010。此此外外,黑黑斑斑病病菌菌侵侵染染薯薯块块后后,在在病病斑斑及及其其周周围围组组织织中中可可产产生生
14、甘甘薯薯 黑黑 疱疱 霉霉 酮酮(ipomeamarone)等等 呋呋 喃喃 萜萜 类类(furanoterperpenolols)有有毒毒物物质质,人人食食病病薯薯后后出出现现头头昏昏症症状状,家家畜畜食食用用后后,常常引引起起中中毒毒死死亡亡。用用病病薯薯作作发发酵酵原原料料时时,病病菌菌的的代代谢谢产产物物能能抑抑制制酵酵母母菌菌和和糖糖化化霉霉菌菌的的活活性性,延延缓缓发发酵酵,降降低低酒酒精精的的产产量量和和质质量。量。一、症状一、症状*甘甘薯薯在在苗苗床床、大大田田和和储储藏藏期期均均可可受受害害,引引起起死死苗苗和薯块腐烂。和薯块腐烂。薯薯块块症症状状 的的病病斑斑多多发发生生于
15、于虫虫伤伤、鼠鼠咬咬、裂裂口口处处,黑黑褐褐色色,圆圆形形或或不不规规则则形形,中中央央稍稍凹凹陷陷,轮轮廓廓清清楚楚,直直径径1 15cm5cm,病病斑斑上上往往往往产产生生灰灰色色霉霉层层(菌菌丝丝体体和和分分生生孢孢子子)和和黑黑色色刺刺状状物物(子子囊囊壳壳)。黑黑色色刺刺状状物物顶顶端端常常出出现现黄黄白白色色蜡蜡状状小小粒粒(子子囊囊孢孢子子)。切切开开病病薯薯,可可见见病病斑斑下下层层组组织织呈呈黑黑色色或或墨墨绿绿色色,薯薯肉肉有有苦苦味味。贮贮藏藏期期薯薯块块受受害害后后,病病斑斑多多发发生生在在伤伤口口和和根根眼眼上上,初初为为黑黑色色小小点点,逐逐渐渐扩扩大大成成圆圆形形
16、或或梭梭形形黑黑斑斑,中中间间产产生生黑黑色色刺刺状状物物,贮贮藏藏后后期期,病病斑斑可可深深入入薯薯肉肉达达2 23cm3cm,与其他真菌和细菌并发,引起腐烂。,与其他真菌和细菌并发,引起腐烂。幼苗症状幼苗症状 基部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凹陷的圆形或基部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薯苗基部呈黑脚状,梭形小黑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薯苗基部呈黑脚状,地上部叶片发黄或使幼苗基部变黑腐烂。温、湿度地上部叶片发黄或使幼苗基部变黑腐烂。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也可产生适宜时,病部也可产生灰色霉状物灰色霉状物。带病薯苗移栽。带病薯苗移栽大田大田1 12 2个星期后,基部叶片发黄脱落,病
17、重时,个星期后,基部叶片发黄脱落,病重时,根部腐烂,仅残存纤维状的维管束,薯苗枯死。根部腐烂,仅残存纤维状的维管束,薯苗枯死。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2.2.病薯横切面病薯横切面病薯横切面病薯横切面 1.1.病薯症状病薯症状病薯症状病薯症状二、病原物二、病原物*病原物为甘薯长喙壳病原物为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子,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囊菌亚门长喙壳属。1.1.形态形态 无性态无性态 产生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内生分生孢子和和内生厚垣孢子内生厚垣孢子:内生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无内生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无色,单胞,圆筒形、棍棒形或哑
18、铃形,两端平截;色,单胞,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平截;厚厚垣孢子垣孢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圈附近,一般着生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圈附近,一般着生在分生孢子梗内,成熟的孢子为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在分生孢子梗内,成熟的孢子为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厚膜。形,具有厚膜。有性态有性态 子囊壳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为球形,具长喙,呈长颈烧瓶状,基部为球形,具长喙,其顶端裂成须状;其顶端裂成须状;子囊子囊为梨形或卵圆形,内含为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 8个子个子囊孢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状,成熟时由于无色、单胞,钢盔状,成熟时由于子囊壳吸水产生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成团
19、聚子囊壳吸水产生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成团聚集于喙端,初为白色,后呈黄白色蜡状小颗粒。集于喙端,初为白色,后呈黄白色蜡状小颗粒。*内生分生孢子生成后,可立即萌发,有时生内生分生孢子生成后,可立即萌发,有时生成一串次生内生孢子,如此可连续产生成一串次生内生孢子,如此可连续产生2 23 3次,次,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生成内生厚垣孢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生成内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需经一段子。厚垣孢子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需经一段时间休眠后才可萌发。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时间休眠后才可萌发。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可不经休眠,立即萌发,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可不经休眠,立即萌发
20、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1.1.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2.2.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 3.3.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4.4.子囊壳子囊壳子囊壳子囊壳基部剖面基部剖面基部剖面基部剖面 5.5.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和子囊孢子2.2.生理生理 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9 9 3636,最适温度为,最适温度为23.023.028.528.5。菌丝及。菌丝及3 3种孢子的致种孢子的致死温度均为死温度均为515153(10min)53(10min)。病菌在。病菌在pH3.7pH3.79.29
21、2之间均可生长,最适之间均可生长,最适pHpH为为6.66.6。三种孢子在薯苗茎、。三种孢子在薯苗茎、l l蔗糖溶液中或薯块伤口上很易萌发,在清水中蔗糖溶液中或薯块伤口上很易萌发,在清水中很少萌发。病菌分生孢子寿命极短,在室温干燥条很少萌发。病菌分生孢子寿命极短,在室温干燥条件下存活约件下存活约2 2个月,而个月,而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和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寿命的寿命较长,在室温较长,在室温2525以上干燥条件下能存活以上干燥条件下能存活5 5个月。个月。在自然条件下,埋在土壤表层的病菌,经过在自然条件下,埋在土壤表层的病菌,经过1 1年后年后大多死亡,埋在土层大多死亡,埋在土层7 79cm9c
22、m处的病菌则可存活处的病菌则可存活3434个个月。月。三、病害循环三、病害循环*甘甘薯薯黑黑斑斑病病菌菌主主要要以以厚厚垣垣孢孢子子、子子囊囊孢孢子子和和菌菌丝丝体体等等在在贮贮藏藏病病薯薯及及大大田田和和苗苗床床土土壤壤、粪粪肥肥中中越越冬冬,成成为为翌翌年年发发病病的的主主要要侵侵染染源源。病病薯薯、病病苗苗是是病病害害近近距距离离及及远远距距离离传传播播的的主主要要途途径径,带带菌菌土土壤壤、肥肥料料、流流水水、农农具具及及鼠鼠类类、昆昆虫虫等等都都可可传传病病。病病菌菌主主要要从从伤伤口口侵侵入入。此此外外,病病菌菌也也可可从从芽芽眼眼和和皮皮孔孔等等自自然然孔孔口口及及幼幼苗苗根根基
23、基部部的的自自然然裂裂伤伤等等处处侵侵入入。病病薯薯或或苗苗床床土土中中的的病病菌菌直直接接从从幼幼苗苗基基部部侵侵染染,形形成成发发病病中中心心,病病苗苗上上产产生生的的分分生生孢孢子子随随喷喷淋淋水水而而向向四四周周扩扩展展,引引起起秧秧苗苗发发病病。病病、健健种种薯薯间间相相互互接接触触摩摩擦擦也也可可传传播播病病菌菌,运运输输过过程程中中造造成成的的伤伤口口有有利利于于薯薯块块发发病病,贮贮藏期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造成烂窖。藏期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造成烂窖。四、发病条件四、发病条件*甘薯黑斑病发生的轻重与温、湿度、土质、耕作甘薯黑斑病发生的轻重与温、湿度、土质、耕作制度、甘薯品种和薯块
24、伤口、虫鼠危害状况等有密制度、甘薯品种和薯块伤口、虫鼠危害状况等有密切关系。切关系。*土温在土温在15153030之间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之间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525。*土壤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在14146060之间,病害随湿度的增之间,病害随湿度的增加而加重,超过加而加重,超过60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发病减轻。,又随湿度的增加而发病减轻。一般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一般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甘薯对黑斑病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甘薯对黑斑病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差异。五、防治五、防治*甘薯黑斑病危害期长,病菌来源广,传播途径多。甘薯黑斑病危害期长,病菌来源广,传播途径多。因此,防治上应抓住因此,防治上应抓住种薯、种苗两个关键环节种薯、种苗两个关键环节,采,采取以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取以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安全贮藏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1 1限制初侵染源的传播限制初侵染源的传播 2 2建立无病留种地建立无病留种地 3 3安全贮藏种薯安全贮藏种薯 4.4.培育无病壮苗培育无病壮苗 5.5.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 6 6药剂浸苗药剂浸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