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及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79551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及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最新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及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最新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及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及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及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优秀名师资料.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4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及教材修订情况介绍2014小学数学4,6年级教材衔接问题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5月16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2014年秋季小学数学的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修订后的教材。 经请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并获批准,同意我们对四至六年级教材衔接问题的处理方案。根据修订教材结构和内容的调整,三个年级都有一些重复出现内容和遗漏内容,但每学期需要补充的内容和课时量都不大,具体详见下表。 不必新授的内容(重复内容) 需要补充的内容(遗漏内容) 1(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1(数

2、字编码。(1课时) 原在三下,现在四上。 原在五上,现在三上。 四上 2(单式条形统计图。(3课时) 原在一上、二上、二下,现在四上。 1(可能性的大小。(4课时) 1(数字编码。(1课时) 原在三上,现在五上。 原在五上,现在三上。 2(植树问题。(4课时) 2(观察组合小正方体。(2课时) 原在四下,现在五上 原在五上,现在四下。 五上 3(画轴对称图形。(2课时) 原在五下,现在四下。 4( 鸡兔同笼问题。(2课时) 原在六上,现在四下。 1(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3课1(用数对确定位置。(2课时) 时)原在四下,现在六上。 原在六上,现在五上。 六上 2(鸡兔同笼问题。(2课时) 原

3、在六上,现在四下。 需要补充的内容已经附在相应教科书的后面,采取合订形式。请各地教研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做好衔接工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2014年6月26日 三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 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 一 测量 一 时、分、秒 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三 四边形 三 测量 四 有余数的除法 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五 时、分、秒 五 倍的认识 实践活动 填一填,说一说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综合与数字编码 实践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八 可能性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九

4、数学广角 九 数学广角 实践活动 掷一掷 十 总复习 十 总复习 第一单元 时、分、秒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增加对“1秒有多长”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秒钟的时间观念。 2. 增加对时间的估计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 将主题图的一个情境改成四个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更丰富的现实背景。 4. 将实验教材的例2改成“问题解决”。 5. 由于版面原因,删去了“你知道吗”(刻漏)的版块。 二、具体编排 认识时间单位“秒”;秒与分的关系,1分=60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例1: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2:问题解决:计算经过的时间,体现解决问

5、题的方法多样化。 三、教学建议 1. 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 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3. 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4.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将乘船参观“鸟岛”的情境改成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增强时代感。 2. 由于版面原因,将实验教材例3、例4合并成例3,以两个小题的形式出现。 3. 将实验教材例5改成问题解决,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并重点让学生体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的重要性。 二、具体编排 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不进

6、位和进位。 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不退位和退位。 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例4:问题解决:用估算解决问题,在估算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体会估计的策略。 三、教学建议 1. 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 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3. 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单元 测量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除“毫米”的认识保留实验教材让学生探索发现的形式外,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均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介绍。 2. 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计量单位的方法。只是介绍,让学生知道并不要求学生会用。 3. 增加例3,加强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4. 增

7、加了例6和例9两个问题解决。例6通过估计距离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估计的意识和策略;例9通过派车问题,教学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列表的方法。 5. 删去“你知道吗,”(曹冲称象) 二、具体编排 例1:认识毫米,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例2: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3: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4:认识千米,千米与米的关系,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通过测量等活动体验1千米的长度。 例5: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估计长度,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培养长度观念。 例7: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吨,1

8、000千克。 例8: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例9:问题解决: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出所有方案。 三、教学建议 1.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 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4. 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计算法则的文本。 2.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减三位(不退位)

9、”的例题,减少教学的坡度。 3. 改变实验教材集中编排“验算”内容的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在教学计算后分散编排。 4. 增加例4,教学“问题解决”,重点强调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具体编排 1. 加法。 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例2: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 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例3:三位加三位(两次连续进位);加法的验算(交换加数)。 2. 减法。 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 例2: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 小组讨论,总结减法计算法则。 例3: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减法验

10、算(被减数减差、用加法验算)。 例4:问题解决:体会什么情况下需要精算或估算,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 三、教学建议 1. 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2. 重视错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 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4. 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实验教材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集中编排。 2. 例2和例3都是教学问题解决,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画示意图和画线段图的解题策略。 二、具体

11、编排 例1: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倍的含义 例2:问题解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画示意图的策略。 例3:问题解决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画线段图的策略。 三、教学建议 1. 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2. 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根据课标要求,增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 2. 将实验教材口算乘法中的例2移到笔算乘法作为例7,教学问题解决。 3.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计算法则的文本。 4.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

12、师的建议,将实验教材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例题放到“做一做”中,以便学生迁移类推解决问题。 5. 增加说明“在乘法,乘数也叫做因数。” 6. 例2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增加了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 例7、例8和例9都是教学问题解决。例7是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例8和例9是利用画示意图和画线段图的解题策略,解决归一和归总的实际问题。 二、具体编排 1.口算乘法。 例1: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 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 2.笔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每步计算的含

13、义。 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个位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小组讨论,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法则。 例4:有关0的乘法。 例5: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例6: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7:问题解决:估算的策略。(估大或估小) 例8:问题解决:归一。 例9:问题解决:归总。 三、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2. 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 由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

14、容改编而成。 注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根据课标(2011年版)将实验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内容删去。 2.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将“四边形的分类”删去。 3. 增加“长、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内容,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 4. 增加例5,教学问题解决,利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具体编排 例1:认识四边形。 例2:对长、正方形概念和特征的进一步认识,给出边的名称。 例3:认识周长。 例

15、4: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公式。 例5:问题解决:如何铺拼正方形,使周长最短;画图的策略。 三、教学建议 1.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3. 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11. 在引出分数概念时,加强直观性和操作性。除保留原来的月饼的和外,2411增加了图形的素材,一个圆的和一张长方形纸的。 352. 增加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涂一涂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在加深

16、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的同时,为五年级正式教学分数作准备。 3. 在第3小节中增加例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及画图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为五年级正式教学“分数的乘法”做了铺垫。 二、具体编排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例1:认识几分之一;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例2:用不同的方式体会几分之一,如折纸等 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例4: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 例5:认识十分之几,认识几分之几。 例6: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2. 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1:同分母分数加法

17、。 例2:同分母分数减法。 例3:1减去一个分数。 3. 分数的简单应用。 例1:理解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也可以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例2:问题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和含义和除法解决。 三、教学建议 1. 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 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3. 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集合思想”单独教学。 2. 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二、具体编排 例1:集合思想。 三、教

18、学建议 1. 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 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发展数学思维。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加强总复习的整合性。例如,第1题通过一个素材将时、分、秒与测量加减法与乘法等知识的复习整合起来,避免分条分块使知识太细太碎。 2. 注重问题的综合性。例如,在解决第2题时,要用到长、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等多个知识。第3题“分数墙”为整理和复习多个有关分数的知识提供了素材,并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 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 一 大数的认识 一 大数的认识 综合应用 1亿有多

19、大? 综合与实践 1亿有多大 二 角的度量 二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 角的度量 四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五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六 统计 六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综合应用 你寄过贺卡吗, 七 条形统计 八 七 数学广角(优化统筹) 数学广角优化 九 八 总复习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 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

20、式加以显示。 3. 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 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 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21、。 7. 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二、 具体编排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数数,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及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数位间的十进关系;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数位、数级。 例2:读整万的数。 例3:读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法。 例4:含两级的数的写法;总结写法。 例5: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总结比较方法。 例6: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例7: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人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的产生、发展,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介绍生活中更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数位数序表由万级扩

22、展到亿级数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总结读法。 例2:写含三级的数;总结写法。 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例4:把非整亿的数用“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例1: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例2:用计算器进行大数计算,探索规律。 三、 教学建议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通过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

23、的读、写方法。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 2. 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二、 具体编排 例1:公顷。 例2:平方千米。 三、 教学建议 1. 从生活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唤起学习经验,激活学生的方法意识。 3. 设计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已认识的线段,引出直线、射线,介绍用符号1.如何表示,并借助手电筒、激光等光束体会射线。 2. 角的度量,让学生通过比较两

24、个角的大小,经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由此引出角的单位:把一个圆平分为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角的单位,并介绍量角工具-量角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 3.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量角和画角都结合图示,以填空的方式给出了具体步骤。 4. 平角、周角,从射线转动的角度进行认识。先介绍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再由此引出平角、周角。 5. 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主要利用画已知长度的线段、画给定度数的角的知识,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一方面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体会

25、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具体编排 例1: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角的分类 例2例3: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教学建议 1. 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2.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3. 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4. 强调基本内容的掌握,适度拓展提升。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增加了对常用数量关系概括和总结的例题。单独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的例题进行概括、总结。 2.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二、 具体编排 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例2

26、: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 例3:积的变化规律 例4: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例5: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 1. 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2. 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 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4. 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平行与垂直在学生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上,分别进行认识。先认识平行,再认识垂直。并介绍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 2. 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增加了先让学生自己画的

27、过程,他们的画法不一定规范,但可以反映出他们对平行、垂直概念是否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示,通过学生描述的方式给出了画的步骤,其中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 3.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合并为一个例题。 4. 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主要利用画平行线、垂线的知识,画一个已知长、宽的长方形。 5. 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性比较强的习题。如把两只铅笔绑在一起,先画一组平行线,再画一组平行线,由交叉部分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如将长方形、三角形随意交叉,看交叉部分的是什么形状。 6. 平行四边形、梯形各自安排一个例题编排,说明了什么是直角梯形

28、。 7.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从两方面来体会:一是拉动一个用吸管做成的四边形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来体会。二是通过用吸管摆平行四边形,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但平行四边形不唯一。增加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二、 具体编排 平行与垂直: 例1:平行与垂直的相关概念 例2:画垂线 例3: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4:解决问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例1、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例3:认识梯形的特征 例4:四边形间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 1. 从整体把握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2. 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3. 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4. 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

29、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口算除法: 1.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去0,归结为表内除法;一种是想乘法算除法。原实验教材是先想乘算除,后去0;现在交换了两种方法的顺序。 2.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两种算法(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 笔算除法: 1.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一位,去掉了直观图,通过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怎么办,引发学生想到:应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看直观图直接想120里有多少个30,涉及不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的问题。 2.增加了例题或习题: ?四舍、五入法试

30、商,分开编排各自安排一个例题。四舍法试商分两个层次:不需要调商、需要调商。 ?灵活试商,保留原来的例题,但增加了灵活试商的习题,如,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且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商8、9;再如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商5。 ?将三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的两小题,分开编排各自安排了一个例题:一个教学商是两位;一个教学商的末尾是0的。 ?商的变化规律增加了两个例题。一个是利用商不变规律,被除数、除数同时去0(同时乘或除一个数)没有余数的笔算;二是同时去0有余数,明确余数是几十,不是几。安排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的习题。 3.通过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对比,以讨论、交流、填空的形式,出示了

3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 具体编排 口算除法: 例1:强调试商。 例2:迁移算法。 笔算除法: 例1:整十数除两位数。 例2:整十数除三位数商一位数。 例3:“四舍”法试商。 例4:“五入”法试商。 例5:灵活试商。 例6:商两位数。 例7: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9、例10: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三、 教学建议 1. 充分借助现实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计算。 2. 及时概括计算方法,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根据课标(2011版),第二学段开始学习条形图,此单元将原来一年级下册的条形

32、图,二年级上、下册的以1代2、以1代5合并而成。 2.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如教学条形图时,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先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再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3.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以1代多的必要性。如教学以1代2时,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在一格表示1和以1代2的条形图中选择一个进行表示,切身体会在数据比较大时,用以一代多的好处。同时后面的问题和习题,通过不时地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以1代1、以1代2或5等,知道以1代几,要根据具体数据来确定。 4.注

33、意承上启下。承上是注意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启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些知识不再作为正式内容进行教学,如横式条形图、第一格用锯齿形表示、分段统计等,在做一做或习题中出现进行介绍。二是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通过两个有联系的条形图的对比,使学生感觉到看两个图对比不是很方便,为以后学习复式条形图积累感性经验。 5.所选素材尽量是现实的、贴近学生的、有趣的。如2012年8、9月北京的天气,学生喜欢的早餐、卡通形象,学生的睡眠时间、上学方式,动物的寿命等。 6.注意开放性和灵活性。如让学生自选条形图表示数据,确定不同数据用以1代几的条形图表示;自选数据,自己确定以1代几表示数据等。 二、 具体编排 例1:认识

34、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3: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及多个单位)。 三、教学建议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2.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4.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通过版式调整,突出层次。 2.以提问的方式,体现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点。如,烙饼问题,一是增加了“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要用6分钟”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烙1张饼用6分钟是因为烙正反面时,锅都空出了1个

35、位置,为只要每次锅都放两张饼,别空着打下伏笔。二是增加了烙3张饼,合理烙法的图示。三是安排了烙2、3、4、5、6的表格。 3.补充了习题。原来此单元没有习题,只有做一做。修订调整了做一做的习题,以便与例题更好的配合。并编排了相应的练习,第三课时的习题面更宽泛一些,包含了排除问题的习题。 4.习题注意贴近生活。如烙饼问题,安排了一家三口一起玩游戏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安排了三个学生同时做两项检查,至少用多长时间;爸爸、妈妈开车外出办事,办这些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等习题。 二、 具体编排 例1:沏茶问题。 例2:烙饼问题。 例3:田忌赛马。 三、 教学建议 1. 整体落实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感悟优化

36、思想。 2. 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发展数学思维,理解优化思想。 3.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优化思想。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抓住本质进行复习。如大数的认识,通过在数位顺序表中,写一个数,说其某些数字的含义,读出、改与这个数等活动进行复习。 2.通过改错的方式,复习乘、除法的方法。通过改正学生平时犯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进一步明确乘、除法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3.注意本册所学的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五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 实验教材 修订教材 一 小数乘法 一 小数乘法 二 小数除法 二 位置 三 观察物体 三 小数除法 四 简

37、易方程 四 可能性 综合应用 量一量 找规律 综合与实践 掷一掷 五 多边形的面积 五 简易方程 六 统计与可能性 六 多边形的面积 综合应用 铺一铺 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七 数学广角数字编码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四、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 2. 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 3. 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五、 具体编排 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例2:脱离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

38、为整数乘法的理由,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例3:小数乘小数,突出转化的方法,在做一做后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例4: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 例5:小数倍,领会 “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同时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例6:根据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例7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8: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例9: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解题意,渗透函数思想。 六、 教学建议 1

39、. 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 位置 四、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由原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具体编排 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六、 教学建议 4.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5. 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40、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小数除以整数中不再单独安排例题教学方法的交流和验算,分散到前面的例2和例3中。 2(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题调整为:例,整数部分够商,,能除尽;例,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添,继续除;例,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 3(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例5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 4( 增加循环节的认识。 5( 解决问题中不出双归一的类型,数量关系在前面已学,直接在练习中应用。 二、 具体编排 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例2: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添,继续除。 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要商

41、,。提出验算要求。 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突出转化思想。 例5:特殊情况,被除数的位数不够,用,补足。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例6:商的近似数,体会必要性,掌握方法。 例7: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例,: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写法。认识有限小数、无线小数。 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10: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问题。 三、 教学建议 5.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 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第四单元 可能性 四、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调整,由原三上移来。 五、 具体编排 例1:体验

42、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2: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只作定性描述。 例,: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要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六、 教学建议 5. 在不确定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结果体会规律性。 6. 把握好教学要求。 综合与实践:掷一掷 由原三上移来。 第五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四、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增加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的例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作准备。 2. 根据课标要求,明确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分开编排。 五、 具体编排 1

43、. 用字母表示数 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a,30),加减关系和代入求值。 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6x,乘除关系。 例,: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200,3x)。 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3x,4x)。 2. 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等式的性质:给出结论。 解方程: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3=9,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检验要求。 例,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不同类型的方程。 实际问题与方程: 例,:的应用。 x,b,c例,:的应用。总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ax,b,c例,:的应用。 ax,ab,c例,:的应用。 x,bx,c例,:

44、解决问题,的应用。 ax,bx,c六、 教学建议 5.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6. 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7.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等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四、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加强探索过程的引导,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的等量关系,推导得出面积公式。 2. 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五、 具体编排 例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突出转化的思想。 例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 例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 例4:组合图形的认识

45、和计算。 例5: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六、 教学建议 3. 经历探究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4. 灵活运用公式,培养估算意识。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四、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 五、 具体编排 例1: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借助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例2: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3:在封闭曲线上植树,沟通和对比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六、 教学建议 4. 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5. 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第八单元 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 实

46、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 一 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 分数乘法 二 分数乘法 二 位置与方向(二) 三 分数除法 三 分数除法 四 圆 四 比 综合应用 确定起跑线 五 圆 五 百分数 综合与实践 确定起跑线 六 统计 六 百分数(一) 综合应用 合理存款 七 扇形统计图 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综合与实践 节约用水 八 总复习 八 数学广角数与形 九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 2.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 3. 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 4. 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5.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