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816904 上传时间:2022-02-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光明日报国学版:"乐教"传统当弘扬|光明日报国学版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首先要从学诗开头,然后再学礼立身,最终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以音乐与礼相比,他甚至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音乐在人的教化形式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音乐教化人极为独特,如荀子乐论所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礼主要是通过形式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它对人的作用是外在的,甚至带有

2、强迫的性质。而音乐对人的作用则是内在的,它直接进入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想,人的性情,形成人向美向善的良好品质。 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影响甚大,并逐步形成了儒家的乐教传统。乐教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应当赐予继承和弘扬。 在中国古代,音乐最为重要的功能是礼仪功能,与此相关,乐教的内容之一,是教人以礼。音乐的礼仪功能与训练功能其实是二位一体的,即音乐的教化作用往往融入音乐的礼仪功能之中。不同场合演奏的音乐,是礼仪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协作礼的施行,关心人们了解和把握礼,使礼由外在的形式溶化为人内在的素养,即学会节制性情,自觉合于.规范。班固白虎通论礼乐说:“王者所以盛礼

3、乐何?节文之喜怒。”礼乐之兴,目的是为了节制人的自然情感。朱熹也说:“先王制礼,所以节人情,抑其太过而济其不及也。”(朱熹答程允夫)乐与礼同,声以节情,就是为了“使人心和而不乱”(刘子辨乐),使人性情中正而不乖戾,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知乐则几于礼”的缘由。中国古代以温顺敦厚为诗教,与此相近,古代的乐教,也特殊注意人的中和情感性格的培育,现在的音乐训练仍有继承这一传统的必要。而今,我们过多强调音乐宣泄情感的作用,甚至已经不知道音乐还有节制人的自然情感、使自然的也是粗糙的情感文明化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乐教可以关心我们补上这一课,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一课。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移风易俗,使.归于和

4、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谐。”(荀子乐论)如前所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感动人的情感的,所以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实际上是一种美感训练,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慢慢地转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转变一个人开头,进而转变更多人,甚至转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由于这个缘由,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一个.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之音哀

5、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推断。 正由于熟悉到音乐影响人如此之深之大,所以古人特殊关注音乐本体的内容,如歌词(诗)是否雅正,音乐曲调是否.靡。从孔子就开头关注音乐有无节制,他明确主见“放郑声”,缘由是“郑声.”,即郑地的音乐没有节制,过于.靡。他心目中最好的音乐是关雎,由于“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由此也形成了一个传统,即一般多提倡雅乐,抑制俗乐。雅乐是朝廷用于郊庙、朝会等国家重大典礼时的音乐,此自是其主要缘由;还有一个因素,就在于雅乐曲调的正大中和,“乐中和而民不流”(荀子乐论)。而来自民间的俗乐,如孔子所排斥的来自桑间濮上的郑卫之音,因其曲调自由活泼而招人宠爱,所以卫

6、灵公听而悦之。但“郑卫之音使人之心.”(同上),“乐者所以致和,非所以为.也”(淮南子本经训),所以俗乐经常由于曲调过于柔弱无骨而被称为靡靡之音,喜好归喜好,却不为理论所提倡。 在当代,音乐已经没有宫廷和民间之别,从规律上说也无须辨别雅乐和俗乐,传统乐教中这一内容好像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事实上,雅俗的辨别对于我们如何拿捏好音乐既感人又训练人向善,即所谓的“善民心”,还有肯定的启发意义。毋庸讳言,一些作品歌词充斥着既无形象又无情感内涵的词句,曲调也是一味高亢,缺少变化与美感,这样的作品很难深化人心,感悦耳众,达到教化的效果。而另一些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怎样才能引导听众向善向美,也可以从古代乐教中

7、受到启发。现在的音乐作品是否可以抒写个人的小情调,甚至沉溺其中,或爱或恨,已经没有人在意,说明音乐作品早就已经摆脱了题材打算意义的老套。但是任何作品包括写个人小情调的作品,失去了善恶美丑的基本推断,甚而至于以丑为美,以恶代善,其作品传播越广,离善民心的距离也就越远。所以如何做到古代乐教所提倡的移风易俗,对当代音乐来说,还是很讲究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做到的。 谈到乐教不能不涉及音乐的消遣功能。严格说来,古代的乐教是排斥音乐的消遣功能的。“乐者,所以节乐。”(史记乐书)“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记乐记)“先王闻五声、播八音,非苟欲愉心娱耳,听

8、其铿锵而已。”(刘子辨乐)作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遣,恰恰相反是为了节制人追求欢乐的欲望。此一思想也被现代的一些音乐人所接受,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序就说:“音乐之功用,不是拿来动听娱心,而在引导民众思想向上。”此与古人如出一辙。这种否定音乐消遣功能的见解,明显是一种偏见,已经过时。由于实际状况是,音乐从其发生那天起就带有消遣的性质。对于音乐的消遣性,古人不是不知道,其实熟悉很清晰,“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和“非苟欲愉心娱耳”,很明显承认音乐是有消遣性的,但关键是古代乐教否认了音乐消遣功能的正值性。今日看来,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从而否定它的消遣作用,这样熟悉音乐的功能属性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音乐的教

9、化作用经常是寓于消遣之中的,观赏音乐首先获得的就是感官的愉悦,善与美的内涵是通过感官的体验而获得的。退一步说,寓教于乐也总比干巴巴的说教效果更好。 偏见归偏见,但是对今日那些只追求音乐的消遣性、忽视音乐熏陶引导人向美向善教化作用的音乐,乐教的这一内容也并非完全失去了它的价值。 总之,当代文化的进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清理与继承,当代音乐的进展也是如此,要对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和音乐理论进行清理,对剥离出来的优秀作品和理论加以继承。总体看,古代的乐教传统,还存在诸多颇有价值和富有启示意义的内容,值得我们仔细讨论并加以弘扬。 :宋静(首都师范高校音乐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0日 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