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二年级上册数学共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863550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二年级上册数学共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9秋二年级上册数学共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秋二年级上册数学共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二年级上册数学共案.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理解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 1 13 3 页(例 1 1例 3 3) 教学目标: 1.1.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2.2. 通过活动, 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 1 1 厘米的长度 观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3.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水平。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水 平。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 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 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 1 1 厘米的长度观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水平。 教学方法: 对学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2、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回形针、棱长 1 1 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 谁高?谁矮? (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 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 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 1 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 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 以一拃或脚长 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3、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 zh a) 一步 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 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 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 4 4 拃、5 5 拃半、 5 5 拃等 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 3 3 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 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 实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实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

4、,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 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理解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理解厘米。 1.1. 教学例 2 2。观察尺子,理解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 下, 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 都有竖线、 还有数 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 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 Q Q 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 Q Q 后面的呢?(刻度 1 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一一 cmcm 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 个字,其实 cmc

5、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 2理解 1 1 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 0 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 开始。从刻度 0 0 到刻度 1 1 的长度就是 1 1 厘米。(板书: 1 1 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1 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从刻度 2 2 到刻度 3 3 之间这个大格 的长度是 l l 厘米,从刻度 3 3 到刻度 4 4 之间这个大格的长度也是 1 1 厘米, 从刻度 4 4 到刻度 5 5 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1 1

6、 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 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 1 1 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 1 1 厘 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1 厘米呢? (让学生自由 发言。) 教师表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 1 1 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 1 1 厘米。你也能用 l l 厘米说一句话吗? 3 3理解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理解了 1 1 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 0 0 到 3 3 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0 0 到 7 7 呢? 4 4教学例 3 3(量一量)。 (1) 先拿

7、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 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把尺的刻度 0 0 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 右端对着几, 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 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 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 量时要按紧尺子。 (2)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 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 度吗?怎么量? (把尺的刻度 2 2 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 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 5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 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

8、量一量数 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 1完成教材第 4 4 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 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 一量。 3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2 2 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 8 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 8 8 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 一的长度单位, 还理解了 1 1 厘米的长度, 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 物体的长度。 五、布置

9、作业。 回家量一量身边比较短的物品, 看一看都是几厘米?记下来告诉 老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理解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 cm 量比较短的物体,能够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 0 0 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 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 2 课时 理解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 4 4 页的内容及第 8 8 页练习一的第 3 35 5 题。 教学目标 1.1. 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米,协助学生初步建立 1 1 米的长度观点 根据 1 1 厘米和 1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1 米=100=100 厘米。 2.2.

10、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3. 在建立长度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水平。 4.4.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 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水平、动手操作水平、空间想象水平和 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1. 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2. 体验 1 1 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 1) 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 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 几厘米。 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 (找两名同学测量)

11、 (2 2) 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这 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 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 , , 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 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相关米的知识。 实行新课 - 理解米 (1 1)谈话: 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 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 ,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 1 米。请大家拿出 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 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 刻度线不同) (2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 0 0 刻度到 10

12、 10 刻 度有多长?( 10 10 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 10 10 厘米吗? (3 3)交流: 同学们, 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 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 么地方是 1 1 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 1 1 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1 1 米有多长。 (4 4)学生活动: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 1 1 米的长度。 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 1 1 米到哪儿。 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 1 1 米到什么地方。 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 1 1 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 否准确。 (5 5)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1 米。

13、 (6 6) 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准备好的绳子量出 1 1 米、2 2 米、3 3 米的 长度给大家看。 理解“ 1 1 米=100=100 厘米” (1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 1 1 米长的绳子,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 (2 2) 学生活动:测量 1 1 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 ( 3 3)交流汇报。 (4 4) 提问: 1 1 米里面有多少厘米?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5 5) 小结: 1 1 米里面有 100 100 个 1 1 厘米,也就是 1 1 米等于 100100 厘米。 板书: 1 1 米=100 =100 厘米 学生齐读两遍。 (6 6)填一填。 1 1 米= =(

14、)厘米 100 100 厘米= =( )米 4 4 米 = =( )厘米 300 300 厘米 = =( )米 答案: 100 1 400 3100 1 400 3 用米作单位量 1 1 )出示卷尺和皮尺,告诉学生这是皮尺和卷尺 2 2)学生分组活动:用皮尺或卷尺实际测量。 测量教室的长、宽,也能够到室外测量。 测量黑板的长。 测量各人立定跳远的长度。 ( 3 3)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4 4)小结: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 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 用卷尺或 直尺的 0 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 次做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

15、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 个物体的长度。 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 才能量出准确的 长度。 课堂作业 教材第 8 8 页练习一的第 3 3、 4 4 题。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但理解了米, 学会了用米量较长的物体的长 度和距离,还知道了 1 1 米=100=100 厘米。 课后作业 1.1. 课本练习一的第 5 5 题。 2.2. 完成课本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 2 2 课时理解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1 米=100 =100 厘米 第 3 课时 理解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 5 5、 6 6

1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 6 6、 7 7 题。 教学目标 1.1.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 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水平,合作意识以及使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重点难点 1. 1. 体验线段的特点。 2.2. 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 例如:牙膏盒、药盒、 吸管等。 情景导入 1.1. 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 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 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

17、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 2.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3. 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行新课 知识点 1 1 理解线段 (1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 么? ?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 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 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

18、个端点。 (3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其中 A A 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 B CB C 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提问:这 3 3 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 A 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小结: 我们把像 A A 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 线段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 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能够看做是线段。这节 课我们就来理解线段。 (出示课题) ( 4 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 (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 ) 知识点 2 2 线段能够

19、度量吗? ( 1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 5 5 页的线段。 ( 2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 (3) 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 0 0 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 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例现在两条线段谁长?量一量吧! 分析: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尺量。在测量时注意将线段的一 个端点对准尺子的“ 0 0”刻度,按准确测量方式测量,读出另一端点 所在的刻度即可。经测量,发现两线段长均为 3 3 厘米。 答案:和一样长,均为 3 3 厘米。 知识点 3 3 画线段 (1 1)学生尝试活动:画一条 3 3 厘米长的线段。 ( 2 2)交流、汇报

20、: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3) 小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是:从尺的 0 0 刻度开始画起, 铅笔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 3 3 厘米的地方, 再标上两个端点, 并 且在线段下面写上 3 3 厘米。 (4) 讨论:用直尺怎样画出 6 6 厘米长的线段? (5) 练习:画一条比 10 10 厘米短 5 5 厘米的线段。 课堂作业 1.1. 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 ,错的画“x”) ( 1 1 )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 ) ( 2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 ) ( 3 3)数学书的 4 4 条边都是线段。( ) 2.2. 课本练习一的第 7 7 题。 3.3. 画一条 10 10

21、 厘米长的线段。 4.4. 想一想: 下图有 4 4 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一共能画多少条线段? 5.5. 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 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6.6. 说一说: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爬楼 梯? 答案:1. 1. (1 1)X( 2 2)x( 3 3)v 2. 2. 和一样长。 3. 3. 图略 4.6 4.6 条 5.5. 走最近。 6.6. 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 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课后作业 1. 1. 课本练习一的第 6

22、6 题。 2. 2. 完成课本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 3 3 课时理解线段和量画线段 先在纸上点两个点, 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 这就是线段两 边的点,叫线段的端点。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能够从尺子的“ 0 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 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第 4 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 7 7 页内容及练习一第 8 8、9 9 题。 教学目标 1. 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 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准确选择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2.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水平。 3.3.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23、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 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1. 使学生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体会选用合适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2.2.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 复习导入 前面几节课中, 我们理解了厘米和米, 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量一 些物体的长度了, 那请同学们来想一想, 如果我们用厘米这个长度单 位去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铅笔的长、文具 盒的长,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实行新课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 1)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两组。 一组用米尺测铅笔的长、 文具盒的长(可选择其它较小物体) ; 另一组用厘米刻度尺测黑板的长、

24、 教室的长(可选择其它较长物体) 。 同学们分别交流感受。 两组同学互换米尺和厘米刻度尺,再分别测量各组物体的长。 (2 2)看一看,想一想: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更简便 呢? 引导学生说出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 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 米刻度尺更好,并板书。 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先估量物体的 长度,选择合适的单位,并用相对应单位的尺子测量。 课堂作业 1.1. 协助小明把日记上的( )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 40 40 ( )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 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 2 2( ), 宽 180180

25、( )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 8080( )的书桌,桌子上还 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 5 5( )的字典和一个长 1818( )的文 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2. 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 1212( )课桌高 7575( ) 床长 2 2( )橡皮长 2 2( ) 黑板长 4 4 ( ),宽 1 1( ) 洋娃娃高 4040 (),小明 1 1高1212 8(8( ), 小明高 1 1( ) 28(28() 教室长 9 9 ( ),宽 6 6( ), 高 3 3 ( ) 3.3.填一填。 1 1 米二( ) 厘米 500500 厘米: = =( ) 米 3 3

26、米二( ) 厘米 700700 厘米: = =( ) 米 8 8 米二( ) 厘米 200200 厘米: = =( ) 米 1515 厘米+; 8 8厘 米二() 厘米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对你们有什么协助吗?你们觉得 它有什么用呢? 小结:今天这节课,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我们理解到了选 择合适单位的必要性,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把本节 课所研究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老师为 你们感到自豪。 课后作业 1.1. 课本练习一的第 9 9 题。 2.2. 板书设计 第 4 4 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

27、度用厘米作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11使学生会计算 100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 步式题。 22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 100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11会计算 100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连加、连减、力口 减混合,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002.10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指导】 1.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另一 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景图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 供丰富的实际背景。 2.2.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

28、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知识, 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中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明确 加法计算中的难点,还能够促动 100100 以内加减法的联系,对 100100 以内 加减法有整体的理解。 3.3.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平时生活中 我们买东西,整理物品等都会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从而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4.4. 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仍然要从 数位” 计数单位” 进率”入手。在学生掌握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 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相同

29、相加减)的基础上,老师充分利用情景图, 联系学生生活实例创设情境,通过 加单丘软学大纲 学生观察、操作、合作探讨等自主 活动,加深对“ 1 1 个一是 1 1 个十,1 1 个十是 1010 个一”相邻计算单位进 率的理解。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 ”(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怎样进?(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要 加上进上来的 1 1)为什么要退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样退?(从 十位退 1 1,十位上的数相减时,先减去退走的 1 1) 5.5. 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在连减中既 能够连续减去两个减数, 也能够先把两个减

30、数先加起来, 再用被减数 减去两者之和,同时在估算策略中也体现多样化。 6.6. 注意口算与笔算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虽然只安排了 100100 以内的加、 减法的笔算,但是它是 建立在口算基础上的, 其计算过程都要用到口算, 所以在教学中不要 孤立地处理笔算, 要把它同口算联系起来,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 100 100 以 内加、减法计算水平。 7.7. 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本单元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内容, 这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研讨 去完成学习任务创造了条件。 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计 算方法的总结、 单元知识的整理等内容的教学, 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 合作学习的方式实行学习。 在合作学习

31、中, 首先要协助学生确立好合 作研讨的主题; 其次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全体学 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平等参与, 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 15 15 课时: 1 1、加法 第 1 1 课时不进位加(1 1). 1 1 课时 第 2 2 课时不进位加(2 2) . 1 1 课时 第 3 3 课时进位加. 1 1 课时 第 4 4 课时练习课. 1 1 课时 2 2、 减法 第 1 1 课时不退位减(1 1) . 1 1 课时 第 2 2 课时不退位减(2 2) . 1 1 课时 第 3 3 课时退位减(1 1) . 1 1 课

32、时 第 4 4 课时退位减(2 2) . 1 1 课时 第 5 5 课时解决问题(1 1) . 1 1 课时 第 6 6 课时解决问题(2 2) . 1 1 课时 3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 1 1 课时连加连减 . 1 1 课时 第 2 2 课时加减混合 . 1 1 课时 第 3 3 课时练习课 . 1 1 课时 第 4 4 课时解决问题 . 1 1 课时 整理和复习 . 1 1 课时 【知识结构】 1.加法 第 1 1 课时不进位加(1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111、1212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提出问题,想 办法解决问题。

33、 22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重点难点】 1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2竖式计算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教材第 1111 页的情景图,小棒 【复习导入】 1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5+4=7+32=45+325+4=7+32=45+3二 不进位加 1001内的抑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不退位减 退位减 加涅算 连减估 加法 和减 减加 加减混合 甑学13握 两位毅减两位数 5+64=20+17=38+305+64=20+17=38+30二 2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100100 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板书

34、课 题) 【实行新课】 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不进位加 (1 1) 出示教材第 1111 页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图说一说图意。 二年级同学要去参观博物馆,从图中我们知道二年级有 4 4 个班, 每班人数分别是:二(1 1)班 3535 人,二(2 2)班 3232 人,二(3 3)班 37 37 人,二(4 4)班 3434 人。这 4 4 个班每个班都由 2 2 名老师带队。 师: 聪聪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二 (1 1) 班的学生和本班的带 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请列出算式。 (板书:35+235+2) 师:你是怎样算的?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师:

35、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两个加数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那么 35+235+2怎么算呢?我们能够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2 2) 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 35+235+2 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实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 组到实物投影仪上实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几根与 几艮合并。 (3 3) 摆法: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摆,它有什么好处? 小结:单根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 整捆的小棒单独放在前面。 (4 4) 对照小棒摆法指导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出准确的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

36、个别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列竖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先写 3535,在 3535 的下行与 5 5 对齐写 2 2,也就是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5 5) 计算 让学生看刚才写出的竖式,想想应该如何实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 3535 根小棒和 2 2 根小棒合起 来,应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 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再与整十位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 十个 3 5 + 2 3 7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并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 要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6 6) 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 1212 页的

37、 做一做”第 1 1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协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适时实行辅导。 然后 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 2 2 4 5+ 6 + 3 + 4 33 8 2 7 4 8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以下两类错误,应予以重点讲解:2 4 5 + 3 + 43 5 4 9 3 这两类错误是学生在初学竖式计算时极易犯的错,教师应讲清楚 这两种算法为什么不对,要注意让学生牢牢把握个位与个位对齐, 才 能列出准确的竖式。 【课堂作业】 11课本第 1212 页做一做”的第 2 2 题。 2.2.数学医牛。 (1 1) 17+20=1917+20=19 (2 2) 50+26=7650+

38、26=76 (3) 42+3=7242+3=72 1 7 5 0 4 2 + 2 + 2 6 + 3 1 9 7 6 7 2 答案:1.1. - - 1 4 + + 3 + 3 3 2 4 3 7 2. 2. (1 1)错(2 2)对(3 3)错 1 7 4 2 + 2 0 + 3 3 7 4 5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在 写竖式时,要把十位上的数与十数上的数对齐, 个位上的数与个数上 的数对齐 【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中本课时的练习 11加法 第 1 1 课时不进位加(1 1) :5+2=7,对着个位写

39、7; :3对着十位写3 I :7个一和3个十合起来; 第 3 3 课时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1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的算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1 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准备】 教材第 1111 页情景图,第 1414 页例 3 3 图,小棒。 7 7 3 3 是 位位并 个十合 5 25 2- -7 7 教材第 1414 页例 3 3、 做一做”第 1515 页练习二的 3737 题。 甑学贩书 【复习导入】 11

40、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6=15+8=38+4=47+336+6=15+8=38+4=47+3二 55+5=9+63=8+42=33+755+5=9+63=8+42=33+7二 22用竖式计算 22+35=40+28=36+13=68+222+35=40+28=36+13=68+2仁 3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二(1 1)班和二(3 3) 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板书课题) 【实行新课】 知识进位加 11学习第 1414 页例 3 3 (1 1) 出示课本第 1414 页例 3 3 图。 二(1 1)班和二(3 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7=35

41、+37= (2 2) 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竖着摆出 35+3735+37。 (3 3) 组织讨论:能够怎样把小棒加起来。 方法一:先把 5 5 根加 7 7 根是 1212 根,够 1010 根捆成 1 1 捆,1212 根捆 成 1 1 捆多 2 2 根;再把 3 3 捆加 3 3 捆是 6 6 捆,6 6 捆加 1 1 捆是 7 7 捆,7 7 捆加 2 2 根是 7272 根。 方法二:先把 3 3 捆加 3 3 捆是 6 6 捆,再把 5 5 根加 7 7 根是 1212 根。够 1010 根捆 1 1 捆还多2 2 根,6 6 捆加 1 1 捆是 7 7 捆,7 7 捆加 2 2 根

42、是 7272 根。 (4 4) 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能够,这两个同学使用 小棒相加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 满十后捆成 1 1 捆。然后整捆的 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5 5)组织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应该怎样算? (6 6)交流汇报、小结 列竖式 (相同数位数对齐) 3 6 厂亍 + 3 | 5 ; + 3 7 1 ; 7 2 2 上匕一比 提问:比较 35+3235+32 与 35+3735+37 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讲解两式的竖式计算。 3 6 3 6 + 2 1 + 3 I 5 5 7 7 1 交流汇报。 小结: 相同点是相同数位都要

43、对齐, 不同点是 35+3235+32 的个位相加 不满十, 而 35+3735+37的个位相加满十, 要向十位进 1 1。 35+3235+32 能够从个 位加起, 也能够从十位加起。 而 35+3735+37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如果从 十位加起,则比较麻烦。 二(1 1)班和二(3 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经过计算 35+37=72 35+37=72 (人),所以二(1 1)班和二(3 3)班一共有 72 72 名学生。 【课堂作业】 11课本第 1414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汇报并说明算法。 22猜一猜心代表什么数? 2 女 X X7 7 + 69 g + 2 X

44、9 4 8 6 6 0 可同桌交流思路,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3.3.课本第 1515 页练习二的 3737 题。 第 3 3 题: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读题,弓 I I 导学生从题目给出的表格中 找出有用的信息,再请学生说说怎样列式。 计算 (从个位算起) 3 3 73 3 7 H H 个 5=5= 6 6+ +进 一卜位 一位十写 一个向位 一 ”6 5 6 5 - - 第 4 4 题:这题是用竖式计算,可指明几个学生板演,教师给予指 导并点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 5 5 题: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列竖式计算的要点: 相同数位要对 齐,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再由同学们在练

45、习本上独立改正。 第 6 6 题: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让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出得数,并将得数填入相对应的方框内。 第 7 7 题:这题是对进位加、不进位加的练习,可请学生在练习本 上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订正。 56+37=93 46+24-70 29+5=34 答案:1. + 7 + 21 4 + 15 9 3 7 0 3 4 2.5322.532 3.3.第 3 3 题:(1 1)31+22=5331+22=53(枚)(2 2)14+10=2414+10=24(枚) 第 4 4 题: ;4 7 2 3 6 4 + 11 6 + R7 +畀 6 3 4 0 7 3 3

46、9 1 8 + 2 7 + 3】3 6 6 5 1 第 5 5 题: 4 9 2 1 2 7 + 4 4 + 3】 9 + 4 9 3 6 0 3 1 第 6 6 题:26+48=7439+14=5326+48=7439+14=53 60+39=9937+12=4960+39=9937+12=49 54+16=7045+8=5354+16=7045+8=53 第 7 7 题:25+25+63=8876+5=8137+38=7563=8876+5=8137+38=75 45+47=9232+18=509+56=6545+47=9232+18=509+56=65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

47、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本课时学习了 100100 以内的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 竖式计算时要 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课后作业】 1.1.课本第 1616 页练习二的 811811 题。 22完成课本中本课时的练习。 11加法 第 3 课时进位加 第 2 2 课时不进位加(2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313 页例 2 2、第 1515 页练习二的第 1 1、2 2 题。 【教学目标】 1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式协助学生掌握笔算 方法,培养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重点难点】 11两

48、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 22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小棒。 【复习导入】 1.1.做一做 26+3=8+326+3=8+3仁 2 6 + () () 22说一说: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甑字13帀 33情景导入:出示第 1111 页主题图。提问:二(1 1)班和二(2 2) 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实行新课】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11出示教材第 1313 页例 2 2 图。 二(1 1)班和二(2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2=35+32= 22让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 33探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怎样列竖式计算 35+

49、3235+32 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先竖着摆出 35+3235+32。看谁摆的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用小棒摆竖式。 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 35+3235+32 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摆小棒过 程中,老师实行巡视指导,对摆放有错误的学生,教师实行指导,重 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摆法: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摆,它有什么好处? 小结:整捆的小棒和整捆的小棒上下对齐, 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 十位上的数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也就是个位数和个位数对齐。 即相同数位对齐。 提问:根据用小棒摆的竖式,能够怎样算,有几种算法? 小结:有两种算法。一种是从个位算起。个位上, 5 5 个一

50、加 2 2 个 一是 7 7;十位上,3 3 个十加 3 3 个十是 6060,6060 加 7 7 是 6767。另一种是从 十位加起,3 3 个十加 3 3 个十是 6060,5 5 个一和 2 2 个一是 7, 607, 60 加 7 7 是 6767。 教师引导学生边看小棒摆法,边板书竖式的准确格式及算法。 先写一 3 5 再与 j 3 2 |再算十位:3+3=6 : 6 J屉可氐从丁血藏忌弄亍 丨再算个位:5+2=7 师:这两种算法都是准确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从个位算 起会更方便, 建议同学们从个位算起。 44讨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55小结:两位数加两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