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4938373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金胜勇/贾东琴/张志广2013-2-26 15:42:44来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银川)2009年9期【英文标题】Public Library Concept Position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作者简介】金胜勇,男,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图书馆学系主任;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贾东琴,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张志广,男,华北煤炭医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内容提要】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

2、正处于多元化制度转型的社会环境之中。文章将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即“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重新定位为“以收藏和组织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机制”。这一概念内涵的变化,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概念外延,使得公共图书馆事业能够适应由较多关注“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向关注“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制度转型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制度/图书馆制度转型1 引言图书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以传统印刷信息为收藏管理内容,以手工操作为服务手段的时期后,已进入了由传统、单一、封闭型图书馆向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图书馆转

3、变的自动化阶段,并向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社会许多领域的发展都呈现出一定的转型期的特征,此时我国的图书馆及其制度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多年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结构依据管理体制可分为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系统、专门图书馆系统等几大体系。由于受图书馆法缺失和资金匮乏等障碍因素影响,作为图书馆事业结构支柱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加之近几年,随着社会转型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民间资本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对相关信息服务领域的参与度逐步提高,民办图书馆作为新生力量,在一

4、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但由于受到图书馆制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缓慢。随着公共图书馆进入转型时期,对民办图书馆实施适当的制度安排以适应图书馆制度创新就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这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对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进行重新的定位。2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概念解析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近代人类社会文明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是封建藏书楼同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的分水岭。100多年前,普勒对公共图书馆做过经典的概念描述: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支持的,是被当作公共信息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参考与流通服务的权利。综观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定义最具代表

5、性的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是指国家举办的,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图书馆。它是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管辖的图书馆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图书馆、县(市、区)图书馆以及儿童图书馆”。1思维科学领域的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应事物范围的思维形态,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反映事物的本质,通过上述对公共图书馆概念的论述,可将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划为以下几部分:一是公共图书馆承办主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二是经费来源是国家或政府。三是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四是服务方式为主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提供服务。从中透露出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即为国家或政府投资举办的

6、,向公众提供免费文献信息服务的社会公益机构。外延是对事物范围的反映,通过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的解析,我们可以将公共图书馆外延总结为由国家投资兴办、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提供公益信息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图书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地区、市、州盟等行政区图书馆,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街道、社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等。3 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的背景、方向与内容3.1 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的背景在图书馆转型研究初期,人们较多地关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转型,而对转型期下图书馆制度转型的研究较少。有学者认为图书馆转型就是对图书馆的各种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即在网络环境下,把图书馆从内到外、从硬件到软件

7、彻底转变,而不仅是局部的改良。黄宗忠先生在论图书馆转型期及其任务一文中界定,“图书馆的转型期是指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是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对图书馆进行研究、试验、开发、建设的过程。在转型期内,既要保持传统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又要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内容,以提高图书馆的效率和效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事实上,图书馆事业有较强的制度依赖性。正如王株梅所说:“图书馆机构是图书馆制度的承载体。”3范并思也强调:“图书馆是一种机构,也是一种制度。”4图书馆制度影响着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履行及其未来发展模式。图书馆事业在自身发展的

8、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宏观的制度建设与协调,以制度创新带动事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制度转型推动图书馆转型。因此,研究图书馆制度的变迁与转型应当是图书馆转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1.1 外部制度环境变迁是图书馆制度转型的外在驱动力制度转型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一个制度转型的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5制度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其周围制度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要结合实践发展的情况逐步推进。图书馆制度是对信息公平与自由的保障,而在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图书馆制度过多注重对机构的保障,而对图

9、书馆服务质量、效率及举办形式关注较少。这种体制虽然可以有效保障现有事业类型下的图书馆机构的有效运行,但排斥新的事业类型和经营管理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鼓励非公有资本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民间力量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对相关信息服务领域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并且民办图书馆在我国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所发挥作用越来越显著,图书馆事业因此需要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对制度创新进行认证,在国家投资举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体系中,加入新的事业类型和民办管理方式,这一系列过程构成了图书馆制度转型的外在驱动力。3.1.2 图书馆制度

10、创新是公共图书馆转型的内在动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当前我国图书馆创新的条件并不健全,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图书馆市场缺乏竞争,尚未形成退出机制,市场发育迟缓畸形;另一方面,图书馆监管制度过严和市场监管不力并存,致使图书馆活动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压力和积极性。同时受传统体制长期制约,我国图书馆服务产品种类单调而稀少,难以满足社会资金供给者和图书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如果没有宏观图书馆制度创新突破,为微观图书馆的创新提供条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创新。图书馆制度转型的形式通常是由制度创新表现出来的,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在当前管理体制下,图书馆

11、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主导的(尤其是公共图书馆领域),一般通过试点和推广形式展开的,带有发展预期性和验证性;二是图书馆组织自身通过管理和实践进行的制度创新,如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三是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服务及图书馆经营(即民办图书馆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图书馆制度创新是制度视角下对实践创新的一种认识和称谓,它是在坚持图书馆的本质和职能的前提下,对图书馆制度进行适当安排,并被当前和预期的管理体制和文化制度所容纳。既包括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系统、专门图书馆系统原有制度基础上的创新,也包括管理体制和经营方

12、式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对民办图书馆实施适当制度安排上。3.2 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的方向图书馆制度转型是一个过程,包括现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制度创新的发展与认证,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使事业要素结构发生变化。6图书馆制度转型方向由制度创新的方向决定,而图书馆制度创新的方向主要表现为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正如张忠秋所认为的:“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多元化,就是可以采用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模式,可以是政府主办、政府与群众团体或企业联办,或个人与公共图书馆联办等形式;在筹集发展资金方面,可以开发多种渠道,如财政拨款、企业资助、私人捐赠、创收补给相结合等。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市场化,就是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把图书馆创新的

13、权力赋予微观图书馆机构,并积极为推动图书馆创新创造条件。图书馆制度转型的市场化,将改变图书馆制度中政府的行为方式,即从行政管制转移到市场监管上来,把确保图书馆管住转变为管好。”7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的研究重点是关于民办图书馆制度安排的制度创新。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的方向,除图书馆组织自身通过管理和实践进行的制度创新,如“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发展模式创新,主要表现为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服务及图书馆经营(即民办图书馆模式),即在现有公共图书馆体系中融入作为公共图书馆补充形式的民办图书馆。3.3 公共图书馆转型内容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主要为国家或政府投资举办的事业

14、单位,按行政区划设立,开展公益性社会信息服务。但由于受图书馆法缺失和行政体制多头领导等障碍因素影响,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较为落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较依赖于制度和相关政策,通过制度建设能有效提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8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主要源于民办图书馆制度安排及相应图书馆事业结构性要素调整,它对图书馆制度产生一个“非实质性形式化”的制度变迁,要求图书馆制度和管理体制做出一定调整与重新规制。我国公共图书馆转型应当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突出特色和发展重点,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图书馆转型的基本目标包括:(1)推进图书馆制度创新,构建开放性、多层次、多样化、

15、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图书馆新体系,进而构建现代图书馆制度;(2)建立图书馆与社会、用户紧密互动的多渠道、立体式图书馆网络,引导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使图书馆服务向社会生活延伸,最终成为社会的信息中心;(3)改革现有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产权监管体系和图书馆员管理体系;培育文献信息资源的市场,运用社区和社会的力量,为图书馆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强化对图书馆的监督、检测考评机制。6因此,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并非对现有图书馆事业要素搞经营或产业化,而是希望在国家举办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基础上,针对服务供给的不足,引入民办公益和民办经营两种机制,并对民办图书馆制度创新形式给以适当的制度

16、安排,进而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4 公共图书馆概念的重新定位综上所述,原有的公共图书馆界定标准主要侧重于公共图书馆投资主体及其服务方式上,将公共图书馆仅局限于那些由国家或政府投资,免费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公益机构。此种概念界定将兴办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民办图书馆排除在公共图书馆体系之外,从而与由关注“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向关注“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制度这一转型方向有所冲突。因此在制度转型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概念进行重新定位,进而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文献信息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1 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的深化公共图书馆概念的内涵有多种说法,但

17、共同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机构”。而一个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机构”,则常常要涉及与之对应的投资主体与服务的有偿与否等比较实际的问题。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之下,笔者对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概念内涵进行了一些思考。首先,根据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概念,政府是公共图书馆发展投资的主体。这种单一性的供给关系使得非公有制社会资本的配置缺乏足够的激励,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图书馆投资主体的范围。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民办图书馆的出现,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活力,丰富了公共图书馆为大众的服务。但是由于公共图书馆原有概念以及体制的限制,民办图书馆无法真正归入到公共图书馆的体系当中。使得原本缺乏活力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始终得

18、不到新鲜的血液,限制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公共图书馆的概念,从而融入多种图书馆投资主体,适应新的发展,保证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为公共图书馆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新体系。其次,原有的公共图书馆概念明确指出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与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目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并不健全,一些公共图书馆受“公益性质”以及经费等原因的限制,缺乏主动性、多样化信息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服务机构,其服务的有偿与否常常被业界人士所探讨。笔者认为,对于公共图书馆是否产业化问题可以暂且不必深究。既然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的中

19、介,对公共图书馆概念的界定不应把重点放在其公益与否的性质上,而应该从其是否能提供满足于广大公众的信息服务的职能入手。只要是面向社会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机构,都应当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此外,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也使公共图书馆的内涵随之发生改变。随着网络搜索引擎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便利的信息服务。像Google和百度等主要搜索引擎甚至开始逐步对多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图书信息的服务,在一定形态上已具备了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献信息服务机制也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

20、书馆体系不应该只包括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实体,也不应该将那些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搜索引擎等虚拟网络工具排除在外。所以原有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中对实体“机构”的侧重也会必然被逐渐削弱。在此我们可将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改为“收藏、保存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公开向公众提供服务的社会机制”。总之,将国家投资承办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内涵,已不能很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无法促使公共图书馆建立更为良好的读者服务系统。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突破“机构”的限制,专注于公众的文献信息服务,将自身的内涵重新定位成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机制,这必将会使公共图书馆体系不再局限于投资主体与服务的

21、有偿性与否等问题,从而为公共图书馆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专心地发展其面向公众服务的多样化的信息服务。4.2 公共图书馆概念外延的拓展外延是对事物范围的反映,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在公共图书馆制度转型背景下,笔者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进行重新调整,即将国家投资承办的公益性机构概念内涵定位成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机制。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体系需要有所变化,应该将更多符合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的服务机制,纳入公共图书馆范畴之中,使公共图书馆事业走上繁荣发展之路。10在日本图书馆法第28条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分公立图书馆与私立图书馆”。11这种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具有较强适应力,能够满足更广大人民群众的

22、文化信息需求,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政府投资举办的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图书馆服务的主体,由民间社会力量出资举办的民办图书馆,它是开放地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借阅等图书馆服务的机构,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补充形式。同时,为公众公开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搜索引擎,可算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形式。因此,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民办图书馆及网络搜索引擎,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空白的补充形式,也应归入公共图书馆体系框架之中。因此根据资金来源及服务的收费与否可将公共图书馆体系划分为几部分(如下图)。制度转型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新体系结构图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公共图书馆多元化制度转型趋势下,我们给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使得民办

23、图书馆融入公共图书馆体系中,从而构建了公共图书馆的多元服务体系。5 结语本文立足公共图书馆事业多元化制度转型背景,实现对公共图书馆宏观制度的建设与协调。将由私人或社会团体投资,以经营或免费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民办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12重新定位为:以所收藏和组织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机制。这一新的概念界定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外延,使公共图书馆事业能够适应由较多关注“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向更为关注“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制度转型这一发展趋

24、势。【参考文献】 1黄宗忠.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上)J.江西图书馆学报,2000(1):35.2黄宗忠.论图书馆转型期及其任务走向图书馆新时代(上)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1-3.3王株梅.图书馆制度:定位及内在机理J.图书馆学刊,2006(2):3-4.4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J.图书馆,2004(2):1-3,15.5黄新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述评J.理论学刊,2003(3):44-48.6蒋永福,王株梅.论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若干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10-13,24.7张忠秋.论面向知识经济的图书馆创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5):25-27.8蒋永福.技术和制度哪个更重要?关于图书馆制度的思考J.图书馆,2005(4):3-4.9王俊明.新时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4(8):104-105.10唐承秀,吴慰慈.构建多体制图书馆的构想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26.11(日)清水正三.图书馆手册G.舒天霖,等译,沈阳:辽宁图书馆学会,1984.12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108.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