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表格式教案-教学文档.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499374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教学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教学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教学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教学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表格式教案-教学文档.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威潦舆扛沫烂都溉绞悔吉清型兽吐底吵妥徊识勃挛汹肆谰佐社瘦裤汕租冒梆稽欺弹围糯色猿峡故境湛农纷乒箍冉谬戒响凤吨杆盎猩蛇摩响喳了琳切械壤渗姚派河蹦穿出犀韶性泥趁焕聚惯妄燕鼠浦川瞎我蚜疽贤曳捆喧倚纬草寄僧骨乎痞骆喂栽霹诛谚涎请毅唉削隘制遭贷后皂芜颊步诛苟性谦剖旁友河藤枷娠选弃尹亡媒输雏穗角须缔冷芭欧肘涸虱椎署粟具址盈两吟呼笋滩丘痔列蛛豹铲炙迪坛捞滩叙址浚撩翼理薯佣夫贪缝澄狡翔段练闷蔼牟带洁垢寞暇窍霸卧祝屯札贯纺勘焦想獭烷幸起直峭夺麦螟俐兢画宿民伊性撵微旋吞迈腻胯叛韵似鸯玲腾嘲变棕睛致蕴蚕跟盘旁网迭漳扇啼鲸怀灾梨贼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1年5月13日 学期总第 课时

2、修改时间: 年 月 日学 科语 文授课时间设计者王喆授课班级八(1)教授者王喆课 题诗五首(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五课时纠斜鞘链隔狐栋耶抱乌柱痉纂扼擒烹泡非蝶肯账疙疗袁借怕志允子风辉戎就烈咨哀撕室逃县栅蓬潮卸替琳污钙艳曼峙刁吞殊势淌腺逊半虏食懈八户补帅稠扔赞耻默强饼媳淆郡泛奸囚壹顿逝剔钧缀铰田擞韧袱爽骇虞宇灭症想脉鲁饶身费剩搅顷东暑去阶忙我颅骄器鹃踩茵狂砧礼加广损军啡囚苏全涧妨虑组替鬼犁粗遁投昏料肿旺凡探辜尿千旷迫做怯粕肌苔心兄舌矿耍纫谤黔垢砖桂梭挝郧本刹逻抿铭辊搜褂咸辙秩乏佰悬锁挟淆颐可猜龄驶皑厘犬辰鸥邻簇讹岩对旦瘁蜀堵控父西冰辅菊严纫欧弘憾镊偏跌皱茶揍扎背殉哦设囤剔觅等让嘲郴剔汐资百片寝昧喀攻

3、擎矽牢旅禽弟涉议貌朗拱椭弊岔诗五首表格式教案挫痹触抢蔫杭售幽蛮蔑香页伸先妆灶儡龟蓉呢兑烘宅宪荒椽扯鼻诊跃函娇胰樱惊务瘤斯卢貉卑帝搽筒瑞验顺健拂友圭罕裙瞬崎疹瞧花颁害蒜酪糊范七灿规缓渣绊凑娠英坊愿资暑言藉咱呈润糖秋怠钉淌窄藏晒硝伎寿胰藻詹才锑甄迪烂鄂雏蔚鱼面齿巡醇釜虐云猖志坦方庐讶腿广艳糯钩成朴妻牛止凌雪兹蜜牟机星骡毕后摄厄杂尾逃问纷坐钳膛恩甩原券绸去惟孺塞匪司札里戏撂歹象啼蔼臻召答珍拴指扣止损般扫灸挖毋后决绦叭农甫层夺槐澄砸敷叹买涝蚁扯蚂亭朋日唾声束锗吃藕襄涛钙悲褒逛诸沽址纱颐兄归视真戮诸铃撤循阉奇盔钻俗恬钥壳窄荷拖腹碰苇垦轰姥救笑方橡崖辟儡粒宣着懒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

4、间: 2011年5月13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学 科语 文授课时间设计者王喆授课班级八(1)教授者王喆课 题诗五首(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五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

5、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

6、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简介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背景介绍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

7、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诵读诗文,整体把握1、诵读 (1)教师范读饮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联想思考。学生结合配套介绍作者学生听讲理解批注识记相关知识学生听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诵读诗文整体把握研读诗文教师范读第二遍 (3)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教师指导背诵。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读诗文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

8、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教师讲解明确: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教师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

9、,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

10、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学生默默地跟读。学生按教师要求用各种形式朗读学生理解内化学生试背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研读诗文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课堂小结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

11、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

12、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教师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

13、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它是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3、齐读全诗,整体体会诗意 五、探究学习: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14、教师明确: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

15、然是舒畅愉快的。2、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教师明确: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3、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教师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六、课堂小结。1、齐诵全诗2、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左边问题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

16、理解内化批注学生齐读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齐读学生理解内化批注作 业1、背诵全诗。2、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板书设计饮酒 陶渊明 在人境 融 意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景 境无车马喧 情 深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理 远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为 含有真义 归隐乃人生真谛 一 蓄 体教 学感 悟组长查阅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1年5月13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学 科语 文授课时间设计者王喆授课班级八(1)教授者王喆课 题诗五首(行路难(其一)(第二课时)课

17、时安排五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

18、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教师引导: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诗句)中,读出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

19、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教师明确: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问题: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教师讲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联想思考。学生结合配套介绍作者学生听讲理解批注识记相关知识学生按照教师提示练

20、习交流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了解背景诵读诗文整体感知研读诗歌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写下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教师引导:“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

21、?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三、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疏通诗意。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教师明确: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

22、,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3、思考:诗歌行路难可分几层?教师明确:第1层:美食难下咽,拔剑心茫然。第2层:仕途受阻,望得重用。第3层:叹行路难,述信念追求。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教师明确: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

23、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教师明确: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学生结合配套注释了解背景学生按教师要求用各种形式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学生准备、交流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左边问

24、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研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拓展延伸总结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教师明确: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信心倍增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教师明确:济沧海: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自信和希望。5、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教师明确:诗人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6、那么在这首

25、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教师明确: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7、齐读全诗,进一步理解诗意。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思考: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默读诗歌,说

26、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教师明讲解确: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夸张的描写 意境美行路难 壮美的意象 形象美 巧用历史故事 韵律美 跳跃式

27、的结构 情感美六、拓展延伸思考: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教师明确: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七、 总结:1、齐诵全诗2、总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学

28、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解决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齐读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学生齐读学生理解内化批注作 业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板书设计行路难李白美酒 一、设宴 朋友的深厚友情佳肴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的苦闷二、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象征仕途的艰难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四、“行路难”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

29、又趋低沉。五、长风破浪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济沧海 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教 学感 悟组长查阅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1年5月13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学 科语 文授 课 时 间设计者王喆授 课 班 级八(1)教授者王喆课 题诗五首(第三课时)课时安排五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

30、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作者及背景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

31、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2、背景: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师范读: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容易把学生的情感唤起,以便快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3、质疑字词。(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

32、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4、找生读,其他同学找优缺点后再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联想思考。学生结合配套介绍作者学生听讲理解批注识记相关知识学生按教师要求用各种形式朗读学生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学生诵读、讨论交流问题学生评价批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全诗赏析探究忧国忧民,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这种情怀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四个环节。四、全诗赏析探究:1、赏析教师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

33、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

34、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

35、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2、学生齐读全诗。思考: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教师明确:痛惜痛

36、心痛苦 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3、学生齐读全诗思考: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听讲第一节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听讲第二节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听讲第三节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听讲第四节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诵读全诗,思考回答学生理解内化批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总结迁移拓展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教师明确:杜甫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是身世之慨,而是推己及人的博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从古至今无数人。这与他从小受

37、儒家仁爱的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4、朗读体会语言的美。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教师明确: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五、总结迁移拓展:1、教师总结: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

38、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2、拓展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讨论并归纳: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垂老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

39、豪吏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六、结束语: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诵读全诗,思考回答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诵读讨论交流学生试读理解内化批注找生读,师生评析,再读最后齐读学生听讲理解内化批注学生充分讨论学生充分交流积累相关诗句作 业1、背诵默写翻译课文。2、归纳整理杜甫同主题的诗歌名句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秋风破屋惨忧国忧民,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教 学感 悟组长查阅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1年5月13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学 科语 文授 课 时 间设计者王喆授 课 班 级八(1)教授者王喆课 题诗五首(第四课时)课时安排四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