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5013046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在临床常见病综述.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针灸在临床常见病方面的应用,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学是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

2、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医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针灸的作用,人体,针灸,脏腑器官功能,自我调节能力,经络、腧穴,自稳态,改善,提高,针灸治疗疾病要综合运用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并注重经络穴位诊断,再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并考虑腧穴作用、机体特异性,按方施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阴阳,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扶其

3、正气,祛其邪气,使机体阴阳恢复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是怎么治病的?,头痛扎头? 手痛扎手?,远端取穴,局部取穴,随证取穴,选穴处方的基本原则,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内科: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脑卒中、失眠、癔症、震颤麻痹、呃逆、便秘。外科:落枕、颈腰椎病、肩周炎、网球肘、退行性膝关节炎、术后胃瘫、尿潴留。妇科:痛经皮肤科疾病:荨麻疹、带状疱疹。五官科疾病:神经性耳鸣、耳聋、牙痛。,面 瘫,即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临床表现,面瘫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

4、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证型:风寒型:有面部受寒因素,遇寒病情加重,得热面部舒服,舌淡,苔薄白,脉浮。风热型:往往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有耳内、乳突轻微压痛,舌红,苔薄,脉浮数。,针灸治疗,取穴原则:阳明经穴为主,远近相配穴为原则。处 方:1、风池、翳风、阳白、攒竹、迎香、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2、太阳、印堂、四白、牵正、人中、承浆、足三里等。 两组交替取穴,可配合电针

5、、眼针。,主诉: 口眼向左歪斜5天。病史: 患者5天前洗澡后受风出现右侧面部不适,随即出现口眼向左歪斜,右眼闭合不严,在院外诊所就诊,诊断面神经炎。口服病毒灵、强的松等药无明显好转,继续加重而来诊。查其人形体较胖,神倦色白,右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眼向左歪斜,舌淡,苔薄白,脉浮。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 面瘫 证 型: 风寒型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处方:右侧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及左侧合谷,留针20分钟,日一次。连针5次,病情明显减轻,右眼能闭严,续针5次,面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笑时口角稍向左歪,又针5次,两侧基本对称。,不寐:通常称为“失眠”、“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

6、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不 寐,病因病机:情志不遂,肝阳扰动;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惊恐、房劳伤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炽,心肾不交;体质虚弱,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内科病证不寐,辨证:主症: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肝阳上扰:兼情志波动,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心脾亏虚:心悸健忘,面色无华,易汗出,纳差倦怠,舌淡,脉细弱;心肾不交: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

7、细;脾胃不和: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内科病证不寐,基本治疗: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肝火扰心: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丘虚、心俞、内关;脾胃不和: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内科病证不寐,主诉: 失眠2个月,加重1周。病史: 患者2个月前连续数日熬夜,出现失眠、心悸、心烦不安、伴眩晕、健忘多梦、腰膝酸软无力,在市医院诊断“神经衰弱”,口服镇静安神药可

8、以入睡,但停药就不能按时入睡,且多梦易醒,每日靠镇静药物维持睡眠,今来求治。查其人形体较瘦,神倦色暗,舌红苔薄,脉细数。西医诊断: 失眠中医诊断: 不寐证 型: 阴虚火旺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处方:四神聪、安眠、内关、太溪、太冲、申脉、照海,留针20分钟,日一次。连针5次,诸症悉减,每夜可睡5小时,睡眠较安稳,续针5次,能按时入睡,每夜可睡7小时,又巩固治疗5次,病愈。,病例,腰 痛,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 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腰 痛,临床

9、表现:经脉辨证:疼痛在腰脊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证。寒湿腰痛,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者;瘀血腰痛: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者;肾虚腰痛:腰眼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者;,主穴: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配穴: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操作,主穴采用泻法,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拔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虚加灸法。平时可以用两手掌根部揉擦腰部,早晚一次,可减轻或防止腰痛。,选穴原则,主诉

10、: 腰部剧痛,不能转侧4小时。病史: 患者4小时前因抬重物用力不当导致腰部疼痛剧烈,以腰骶部中央为甚,不能俯仰转侧,行走困难。行腰部X线未见确切异常。查体腰部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红苔薄,脉涩。西医诊断: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断: 腰 痛证 型: 瘀血腰痛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病例1,病例1,处 方:眼针取肾区(眶外横刺法)、下焦区(眶内直刺法),配合腰阳关、双委中、坐位扎针,均采用留针30分钟,日1次,在留针过程中腰部要向活动痛剧的方向不断活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当日治疗后患者即可自行行走,后又针3次即愈。,在留针过程中配合运动疗法,不但可促其自身早期活动,使肌组织得以较快修复,且改

11、善了疼痛和功能障碍,同时缩短了恢复的时间。使“针刺”这一相对静态的概念与相对动态的“运动”协同作用,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并使之达到相对平衡。,蛇串疮:是以突发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并伴有烧灼刺痛为主症的症证。又称为“蛇丹”、“蛇窠疮”、“火带疮”、“缠腰火丹”等,多发生于腰腹、胸背及头面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认为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成簇的水疱沿一侧的周围神经或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多伴有神经痛。,外科病证蛇串疮,病因病机本病多与肝郁化火、过食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

12、、经络而发为疱疹。,外科病证蛇串疮,辨证主症:初起进先觉发病部位皮肤灼热疼痛,皮色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疱疹消失后可遗留疼痛感。肝经火毒:兼见疱疹色鲜红,灼热疼痛,疱壁紧张,口苦、心烦、易怒,脉弦数脾经湿热:疱疹色淡红,起黄白水疱,疱壁易于穿破,渗水糜烂,身重腹胀,苔黄腻,脉滑数者;余邪留滞,血络不通:疱疹消失后遗留疼痛。,外科病证蛇串疮,主穴:局部阿是穴 夹脊配穴:肝经郁火者,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操作:诸穴均用毫针泻法,疱疹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是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13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罐,令每罐出血淋淋4毫升。配穴中的大敦、隐白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外科病证蛇串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