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九201805290161.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05270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九201805290161.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九201805290161.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九201805290161.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九201805290161.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九201805290161.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高考信息卷 语 文(九)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 I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民为主 “”“”“民主 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 以民为主 的含义。尚书中说: 民

2、为邦本,本固邦 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 以 民为主”“的思想。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 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 “”“者说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以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 “就是天意。如果说 民”“就是 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 天子”,从文化本意 “”上讲,那应该是 人民之子 的意思,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 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

3、者而不是做主者, 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乎人民的意愿。所以周易 “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 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不再看见 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而老子也说 太上,不知有之”“,说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 在最好的世代里,人民只是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统治阶层虽超乎于民却顺 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 感觉这本就是老百姓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 以民为主 ?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

4、个掌舵者,却早已无 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 1 -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 “”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由此可见,无 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都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 唯有广大人民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 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而圣贤的关怀对象是

5、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 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 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尚书较早地提出了治国要 以民为主 的思想,因此被历代治国者奉为 政治课本”。 B“天子是 人民之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由此可见 民”“就是 天”。 C“”周易中的 群龙无首 是指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他们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 D最高统治者要顺乎民意,就要做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甚至要弱化自己的意志。 【答案】D 【解

6、析】A 项,强加因果,原文中“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和“被历代治国者 奉为政治课本”没有因果关系。B 项,因果倒置,原文“如果说民就是天天子,不仅 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C 项,“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错误,原文中是“不再看见 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中国文化范畴内阐释民主的内涵,得出 唯有人民才是永世不变的主人 的观点。 B文中引用尚书周易老子中的原文,不仅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文化气息。 C“”文中引用孟子的观点,说明 以民为主 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化。 D“文章先列举古代圣

7、贤关于 以民为主”的不同阐释,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中心突出。 【答案】C 【解析】应该是“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更为明确地指 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事实说明“以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 度变化而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2 - A“对于 统治者和人民”关系的论述,老子比尚书周易中“以民为主”的程度更 深。 B“老子中 超乎于民顺乎于民”“”“”,孟子中 民贵君轻 等思想,都是 民主 的体现。 C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之言会成为金玉良言,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对人民思考命运的 思考。 D“圣贤与政客

8、不同,圣贤关怀 为民者”,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 【答案】C 【解析】C 项,曲解文意,混淆逻辑关系,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圣贤,为人民思考命运,因此, 其言论(思考结果)才体现着人文关怀,才成为金玉良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农家院里的瓮 刘江滨 自父母先后去世,已暌离故乡八九年了。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但只 是在麦苗青青的田野朝着村庄远远瞭上几眼,从没进过村。前些天,也许是有了点岁数的缘故, 突然想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看看。于是便趁着假期有了一次故乡行。 “这个冀南平原的小村,变化之大

9、可用 惊奇”二字来形容。临街所有的墙面都粉刷了白灰, 整齐划一;原来坑坑洼洼、乱堆着柴火秫秸的街道消失了,代之以平展展的水泥路面,干净整 洁;大多房子都是近年新盖的,门楼贴着彩色的瓷砖,漂亮气派,还有数座二层小楼矗立村间, 惹人眼目。记忆中的村庄难觅踪影,让人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 那天不算太冷,虽然不足够晴朗,天上的太阳依然放射着暖意。我去看望堂哥,进了院门, 堂哥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闭着眼睛听收音机里的京戏,身旁放着小凳,上面有一杯茶正袅袅 冒着水汽。我环视一下宽敞的院落,东南角摆放的七八只大瓮,粗粗笨笨的,十分突兀,闯入 眼帘。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理解堂哥对瓮的感情,也了解瓮的过去。

10、瓮在农村曾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什,存水、腌菜、储粮是它的三大功用。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责任田,家家原有的瓮显然不够用了。为了省钱,许多农家用水泥砌 成瓮。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除了上交的公粮,余下一瓮一瓮的粮食成了农民心里的定心丸, 腰杆子硬了,笑容挂在脸上,连走路都更显笃定。后来连公粮都不用交了,打下的粮食全部收 - 3 - 到自家的瓮里。像堂哥这样,那些瓮就是他勤劳致富的奖励证书,是他光荣岁月的见证,怎舍 得毁掉? “瓮还能当 储藏柜”,家里给老人孩子买的点心,买来的瓜果等,都可以存放到瓮里,既恒 温保存,还能避免老鼠偷吃。老鼠的尖牙利齿能把木柜咬出洞,却拿陶瓷和水泥做的瓮一筹莫 “展。瓮还能

11、当 保险柜”,农家主妇常常把钱用布包好塞到粮食里,至于是哪只瓮,埋有多深, 这个秘密除了主人谁能知晓呢? 如今,瓮的这些功用成了昨天历史。家家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开哗哗流淌,和城市一样, 吃饭、洗衣、如厕全搞定,再也用不着水瓮了。现在可随时吃时令蔬菜甚至是反季蔬菜,不用 大瓮腌菜了,即便喜欢腌菜,也是用瓶瓶罐罐腌一点,讲究精致和品位,只是作为爽口的小菜, 谁还把咸菜作为主菜呢? 收麦收秋时节,粮商的联合收割机开到地里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一手收粮,一手付钱, “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都吃上了 商品粮”,米呀面呀从农贸市场购买就成。如果说比城里人多了 一层方便,就是可以把从田间收获的部分粮食放到面粉厂,

12、用的时候只需扣除加工费就行啦。 瓮,这个傻大笨粗、分量沉重的物件,在今天已基本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从人们的视线 “里消失了。或许将来再从课本上读到 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牗绳枢”等这些成语的时候, 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实物了,只能从插图上想象它的模样。我在想,堂哥那些包括被儿子砸了一 个口子的瓮,还能保存到几时呢? (摘编自 2018 年 03月 24 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离别故乡八九年,从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村庄,岁数大了,趁清明回老家拜祭,才有 了一次故乡行,见到自己的堂哥。 B文章的第三段写堂哥晒太阳、听京戏、品茶,没

13、有写迎接寒暄的场面,其中暗含着亲情的 疏远,二人在情感上产生隔膜。 C“”“”“”文章的标题 农家院里的瓮 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 瓮 展开,作者借助 瓮 在农 家地位的变化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D“”“”“文章通过过去和现在 瓮 的功用的对比,突出了 瓮 的过时,表达了 落后的东西必 ”然要被先进的设备代替 的主旨。 【答案】C 【解析】A 项,“趁清明回老家拜祭”错误,文中说“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 和“前些天”,“前些天”不一定是“清明”;B 项,“其中暗含着亲情的疏远,二人在情感上 产生隔膜”“”错误,目的是写 生活的惬意 ,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D 项,主旨理解错误,反映

14、 的是“农村的变化”。 - 4 - 5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5 分) 【参考答案】文章第二段写出了冀南平原小村的整齐划一、干净整洁、漂亮气派的特征,突 出了其变化之大;承上启下,上承文章第一段“”“”故乡行 ,引出后文对堂哥 惬意 的生活以 及“瓮”的叙写;村庄的变化暗示“瓮”在农家地位的变化。(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 点 5 分) 【解析】这是一 道考 核语段的 作用 的题 目, 注意 从内 容、 结构 的主 旨的 角度 进行 分析 ,从 内容 看写 出农 村的 变化,从 结构上承上 启下 ,从 主旨的角 度暗 示“瓮”的地位的变化。 6“文章的写作对象是 瓮” “,瓮”在文中的意蕴非常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瓮”过去的三大功能:存水、腌菜、储粮,代表着农村的落后;“瓮” 现在在农村被淡忘,代表着农村的富裕;“”瓮 还能保存到几时,表达作者对农村传统习俗 消失的担忧。(每点 2 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物象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主要从过去、 现在和传 统习俗的角度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小学生 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 调查情况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