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508628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优秀名师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 语文学科教案( 一 备稿) 主备: 余成 编号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准备: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教学过程:一、 导入语: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2、他的童年乐园。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 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 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和“ 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3、 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四、课后作业:学案与测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

3、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学习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教学准备: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教学过程:一、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二、 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1、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2、 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3、 仿句练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

4、情景。4、 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5、 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三、 课后作业:(1) 背诵第二节。(2) 学案与测评。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重点难点:文章主题。教学准备: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教学过程:一、 导入语: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二、 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5、。1、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2、 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3、 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4、 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5、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三、 对文章主题的探讨。“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

6、,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四、 课后作业:学案与测评。月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课时安排:二

7、课时教学准备: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背诵。)(二) 整体感知课文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2、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

8、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3、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明确: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有“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三) 总结: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

9、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四)作业布置:学案与测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月亮是“印章

10、”的深刻含义。2、揣摩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 深入探讨课文1、本文极富童趣。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你能举例说明吗? 2、究竟月亮是个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明确:“月亮是我所要的”(文中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文中妹妹说)含着喜爱,含着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得拙朴而又诚挚。如何理解这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

11、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3、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三) 总结课文1、齐读课文。本文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2、为什么文章要以

12、“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四)布置作业:1、课外搜集摘抄关于月亮的诗文名句;2、学案与测评。三颗枸杞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3、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重点难点:体味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教学过程:一、 导入:由播放歌曲

13、童年导入新课。二、 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 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四、 “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创设问题情境。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

14、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五、 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六、 课后作业:学案与测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

15、,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习重点难点:体味童趣语言。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一、 导入语: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二、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三、 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四、 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

16、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五、 课后作业:学案与测评。我们家的男子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重点难点:概括情节。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教学过程:一、 导入语: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1、 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2、 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

17、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3、 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三、 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四、 第二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某些个性。”根据文章小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想象出“男子汉”将来的某些个性吗?你认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具有什么品质?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五、 课后学习:学案与测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

18、描写的精妙之处。学习重点难点:品读体会生动的语言。教学准备: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教学过程:一、 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二、 仔细阅读课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三、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四、 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要求: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课堂交流小作。五、 课后学习:修改自己的小作。柳叶儿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

19、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学习重点难点:品读语言,体会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1、 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2、 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 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苦中带涩。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五、 课堂讨论: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六、 课后作业:学案与测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