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508645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距今时间:170万年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 2.距今时间:约70万年,20万年 3.体质特征:接近现代人的四肢,保留着类人猿的脸。头部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下巴极小,与现代人相比,北京人保留了猿的特征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2.距今时间:大约18000年 3.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十分相似 4.生产状况: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懂得磨制、钻孔技术 5.生

2、活状况:采集渔猎为主;已会人工取火;按血缘关系生活;有初步的审美意识 1.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原因:丰富的水源和食物适宜居住的气候 2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早期人类告别洞穴,搭建住所定居下来,形成原始聚落 1. 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意义,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一.干栏式 所谓“干栏式”就是竖立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板,在木板上建造长脊短檐的房屋,最后在房顶上覆盖茅草。今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住房仍

3、保留着干栏式建筑的样式。 相同点 (1)都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2)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3)都过着定居的生活(4)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 (1)地理环境不同(2)房屋的结构不同(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4)陶器风格不同 不同点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 不同,环境不同等。 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1、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 2、是进步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

4、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2.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东方,蚩尤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 一.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1.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2.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

5、,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1.大禹治水反映了什么社会情况, (1)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同洪水等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历史。 (2)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认识、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 (3)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民群众 2、大禹治水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要有创新精神。 (2)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奉献精神。 (3)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保护大自然,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生动地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观察这些彩陶,我们可以感知很久

6、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感知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说明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探究这些彩陶的用处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就是在探究那段历史。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

7、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 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 殷 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 治:分封制 农 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

8、;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时期氏族公社时期 奴隶社会: 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 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东周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6课 夏商西周

9、的社会与国家 统治者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紧接着就要做什么, 统治者当务之急就是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统治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分 封 制目的 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一.分封制的意义: 东周: 2、作用 春秋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 军队、刑法暴力手段 礼仪教化怀柔政策 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奴隶社会瓦解(前,前,)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 封建社会形成(前,前,)由分裂走向统一 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一)、春秋时期 (前,前, )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 目的:为了拥有对

10、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 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 前632年 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 前597年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

11、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 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著名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著名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 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 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

12、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

13、时间: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 :a 秦孝公的支持 b 变法内容的适宜c 商鞅策略的正确d 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 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

14、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以秦为例:商鞅变法后有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 原 变法后 统治阶级: 奴隶主 地主阶级 政治制度: 分封制 县制 土地所有制:公有制 私有制 封建性质的改革封建制度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孔子 1、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思想 2、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代表言论:论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

15、大影响,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李定一中华史纲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 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纷纷采用不同学派的治国学说,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1、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原 因 2、各国竞相改革,重建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需要。 3、各学派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见解。 4、私

16、学的兴盛,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思想上 礼:“克己复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仁:“仁者爱人”: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政治上:“为政以德”:以德治民,以礼治国 1.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相互争论和批判。都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解决社会问题。他们的相互争论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用整个封建时代。成为中国人思想文化的风格。 2.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比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九流指的是:( 1 )儒家:孔子(丘)、孟子(轲)、荀子(况);( 2 )道家:

17、老子(李耳)、庄子(周);( 3 )墨家:墨子(翟);( 4 )法家: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 5 )名家:公孙龙、惠施;( 6 )阴阳家:邹衍;( 7 )纵横家:苏秦、张仪;( 8 )杂家:吕不韦;( 9 )农家:许行。九流加上小说家(青史子等),是为十家。另尚有兵家(孙武、孙膑)等。 第11-12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1、都江堰修建的原因 运输、防洪、灌溉 2、修建的时间、国家、国君 战国时期 秦国 秦惠文王 3、修建者 李冰(蜀郡太守)父子 4、都江堰的结构及其各自的功能 宝瓶口 引水工程 分水鱼嘴 外江:分洪 飞沙堰 溢流排沙工程 5、历史意义(为什么都江

18、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第13课 秦统一六国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中国的背景和原因: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商鞅变法,秦的兴盛,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秦 PK 赵) (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公元前260年2、秦的统一 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秦灭六

19、国的顺序: 前230年灭韩国 前228年灭赵国 前225年灭魏国 前223年灭楚国 前222年灭燕国 前221年灭齐国 统一中国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3、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3)、秦朝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秦的灭亡 1、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和兵役2.繁重的赋税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暴政 2、陈胜吴广起义 时 间:公元前209年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

20、受阻误期 主要原因:秦王朝的暴政 起义地点:大泽乡 领袖人物: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建立政权:张楚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继陈胜吴广之后的反秦斗争 项羽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主力 刘邦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四、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 时间:公元前206结果: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 项 羽刘 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 羽四面楚歌 统一(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2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灭 亡(公元前206年)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206年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秦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皇权进行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自秦统一后,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华夏族的发展。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灭亡却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王朝。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专制主义:(君臣关系) 指君主专制(皇帝

22、独裁),集国家权利于一人手中,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对地方管辖的行政制度。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中央的管辖和指挥 君主专制必定是中央集权(突出表现在封建社会);但中央集权不一定是君主专制 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长城 东辽东,西临洮,全长一万余里,“万里长城” 它是秦朝巩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成为中华文明悠久文化的象征。 焚书坑儒 ”指的是什么书,“儒”指的是哪些人, 1、“书“书”秦国以外各国的史书、诗、书、百家著作 “儒”方士、儒生

23、2、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 3、焚书坑儒的影响: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使古代文化遭受巨大的损失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仅巩固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也标志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初步建立起来。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功:(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2、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

24、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过:(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统治残暴的暴君。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2、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建立“大一统” 秦始皇统六国,称皇帝设三公,废分封立郡县,地方权集中央,车同轨书同文,统货币度量衡,筑长城开灵渠,焚诗书坑儒生 西

25、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创建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 秦的速亡,使西汉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废除苛刻暴虐的刑法,“与民休息”,以德化民,实行休养生息,统治才能稳固。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而且饱受争议的皇帝,历史上经常以秦皇汉武并称。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一系列推进“大一统”局面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疆扩土;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等等。同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而且沉迷神仙方术。 道家思想(黄老思想) 汉初“休养生息”运用道家“无为而治,

26、顺应自然”的思想,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作用:国力强盛,出现“文景之治” 削弱封国势力推进大一统的政治措施 1.必要性:汉初的分封制度,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2.措施:推恩令 大力推广儒学教育,设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 蒙恬 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派他攻打匈奴,他英勇善战,收复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秦已并

27、天下,乃使蒙恬将(统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指河套地区);筑长城,因地形,用(控)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史记?蒙恬列传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和”、“战”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影响, 争战给双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亲、互市给双方带来了发展 “和”、“战”关系发生变化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国力的强盛与否。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汉朝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

28、部分 4、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今 (1)、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沟通了西域和 河西走廊 新疆地区 中亚西亚 欧洲 2、美丽名称的由来: 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重要结果: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开拓:丝绸之路 意义: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7-18课 秦汉繁荣的科技文化 秦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我国在造纸术、医学、数学以及史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这与当时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二、昌

29、盛的文化 1、佛教东来与道教兴起 (1)佛教的兴起 起源:古印度(天竺) 传入:西汉末年 流传:东汉末年 在民间流传开来 寺院:白马寺(东汉 汉明帝) 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强调忍耐修行,在来世得到幸福 影响: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维护现存的等级制度,有利于封建统治,因而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2)、道教的兴起 起源:中国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 时间:东汉后期 教义: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问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符合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愿望,得到统治者的

30、支持) 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 (3)三教共栖: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本质:都是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思想的毒药,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2、史记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成书时间:西 作者:司马迁 汉 主要内容:全书130篇,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影响: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地址:陕西临潼 组成:步兵、车兵、骑兵 影响:反映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展现了开拓进取 的精神风貌;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

31、化遗产”名录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秀 (汉光武帝) 洛阳 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政局混乱、地方割据、生产破坏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一、曹操统一北方 (黄河中下游地区)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龟虽寿 壮心:统一全国 3、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2)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经济上: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军事上:善用谋略(官渡之战,奠

32、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孙权(182252):字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刘备(161223):字玄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 2、赤壁之战 赤 壁 之 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原因: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 3、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历史的进步。 经济上:三国统治者重视社会安定与发展经济,促进了北方西南江南的经济增长 政治上:消灭了

33、东汉末年一些割据势力,为此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两次重要的战役 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汉朝时期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耕作方式北方:铁器、牛耕 南方:火耕水耨 谋生手段北方:饲养、种植 南方:狩猎、采集 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多,经济中心在北方。 2.三国两晋时期,南方已经饲养家禽家畜了,手工业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说明南方经济较秦汉时期有了很大进步。 一、人口的南迁 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2.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向中原推进 2、时间:东汉末年开始;西晋后期浪潮 3

34、、线路:西,巴蜀 东,江浙 中,两湖江西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岭南 4、作用:给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在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南方相继出现了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 二、淝水之战 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交战地点:寿阳,今寿县 交战时间:3 8 3年战争的结果:东晋胜利 东晋的胜利对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再一次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人口大量流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也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它的特点一是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和经济发达

35、的大城市;二是西部人口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积极影响:促进城市和东部经济的发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负面影响: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贫富差距加大;农村和西部资源浪费;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解决办法:国家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人口流动;加大对西部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 边 疆 少 数 民 族 的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分布区域 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最本质的意思: 各民族互相学习、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民族融合的方式:交流与冲撞 民族融合的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

36、族大融合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成为时代的主流 2、原因及目的 适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具体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从平城迁到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人通婚等 4、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467499) 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十分困难。必须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消除民族隔阂,保守势力较集中,不利改革

37、494年迁都 洛阳:是著名古都,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 、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1(1)顺应历史的潮流,改革取得了成功(2)改革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3)改革推动了封建化的进程 2、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消亡了,孝文帝是鲜卑族的罪人。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从鲜卑族的角度看,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但从中华民族的大立场上看,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和以后的发展,鲜卑族最终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23-24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 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 为了纪念祖冲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外国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莫斯科大学陈列着祖冲之的雕像,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将自己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2)贾思勰 二、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 东晋人,擅长人物画,现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得到统治者的扶持,日益兴盛。他们除到处兴建佛寺外,还支持人们开山凿窟,建起大型石窟寺。石窟艺术也就随之而兴盛起来。主要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的。是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