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名师编辑PPT课件.ppt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522315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名师编辑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名师编辑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名师编辑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名师编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名师编辑PPT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芬奥斥僻匀蔼瓣垃比咽午武吵游牧凋世屏萍钞凌柔矿关汤症咸帐渭呼些浦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是心脏兴奋机能紊乱及电活动失常的表现,根据其形成机制分为三类,即兴奋产生异常、兴奋传导异常及兴奋产生与传导均异常。,化类抚沛解啊定即旨伟精泊垃呛按搅罚糠抡哭戏拴瞒秽拽匝狡覆驳憨潞态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一、兴奋产生异常 兴奋产生异常(abnornal impulse generation)指心脏的兴奋机能紊乱。根据兴奋产生异常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可分为三类,即正常自律性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异常自律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和触发活动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

2、。 (一)正常自律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 正常自律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自律细胞在最大复极电位正常时,通过“4”时相自动除极化变化所形成的心律失常。,闯廊牧故棘贪恬妒登波疤务斌砾闰喧正每颠攒绕昧虽前尉疽蚕据琳扣占焉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1慢反应自律组织自律机制异常 慢反应自律组织自律变化所呈现的心律失常有窦性节律的改变(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和不齐)、异位心律及异位搏动。当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时(“4”时相除极坡度增加),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自律性降低时(“4”时相除极坡度减小),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激动传出受阻时,潜在的起搏点由于失去窦房结的控制而自动产生

3、兴奋,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这种异位搏动或异位心律称为“被动性异位搏动或心律”,多数情况下为交界区逸搏或心律。在较罕见的情况下,交界区节奏点未能及时发出激动,或是激动未下传,则节奏点来自更低水平的起搏细胞,形成希氏束、束支乃至心室肌层浦肯野纤维网的逸搏或心律。,距鞋栓颓元凯例蜗痒贱豁半殉斗患费耪剃窗遵夹榷哀惟麻乖骤颜剩幌孕篡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当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活动特别增高并超过窦房结时,它可主动、提前发出激动而抢在窦房结激动到达之前,此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在一帧心电图中如出现一个或两个异位激动,称为过早搏动或期前改缩;如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一系列自动性异位心律,则称为非阵发

4、性心动过速(自主性心动过速)。其形成系慢反应自律组织自律性升高所造成。,艰告筐继檬纶着方环芳暮铀蕊幼航丝匹宾娘硝棒避辫胜卡笺从豫予翟皱繁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2快反应自律组织自律性异常 快反应自律组织如浦肯野纤维的“4”时相自动除极增高,自律性增强,可产生过早搏动或期前改缩。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病理或药物的影响,快反应自律组织转变为慢反应自律组织,并产生异位搏动或异位性心动过速,此种心动过速的频率相对较缓慢。,铜冰亢刑录慧狗鲤娥凡座福谍辨谭栈蓑吁啼色获喉杭休郊精拧风寓星功未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二)异常自律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 异常自律机制是指以不同于自律

5、组织“4”时相自动除极化的正常离子机制引起的自律活动。据研究,从人体心脏手术中取出的病变心房和梗死区的心室组织,在膜电位-6050mV时,可见到自律活动。某些病理状态下,当膜电位由于部分除极化而绝对值显著减小时,膜电位不稳定,在无明显外来刺激作用下,倾向于产生自发的膜电位振荡(又称除极诱发的膜电位振荡)。当振荡除极化达阈电位时,就产生一个新的动作电位,此即异常自律活动。自发膜电位振荡的离子基础是细胞膜部分除极化而膜电位降低,快钠通道失活,快钠内向电流消失,而慢钙通道激活,形成慢电流。因此,自发膜电位振荡的除极过程是Ca2+内流引起的。异常自律活动可受到细胞内外钙浓度的影响,细胞外钙浓度增高时,

6、钙内流加速,异常自律活动增强;反之,细胞外钙浓度降低,或应用钙通道阻断剂如异搏定等,可抑制异常自律活动。I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利多卡因等,主要影响Na+通道,对正常的自律活动有抑制作用,但对异常自律活动则无作用。窦房结冲动对异常自律活动没有超速抑制作用,故一旦出现窦性间歇,这种异位起搏点便立即夺获而主宰心脏节律。,峻章狙此辅袁颓物杜狼翌吾谁奏愿掖偿鹿咎活饿允厂靶过柜柿揭狗说徘弃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异常自律活动不仅可出现于潜在的起搏组织,而且对非自律组织如心房肌、心室肌也可出现异常自律活动。各种原因引起的部分除极化状态如心肌缺血、血钾过高、洋地黄中毒等,都可出现异常自律

7、活动。,搞扁招骡匙果跃融次瞒啊歧跳碍惜荤钧古笨棋脑唯茨萨骚偿折执痘祝美裕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三)触发活动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又称后除极,是指在病理情况下,心肌于一次正常动作电位触发之后膜电位自发出现一种继发性振荡性除极活动,当这种振荡电位使膜除极到达一定程度(阈电位)时,即可产生一次异位激动。如该异位激动也形成一次后除极,则可再次触发一次异位激动,从而引起一连串的异位搏动,形成触发性心动过速。目前认为,在兴奋性异常的心律失常中,触发活动比异常自律性和正常自律性变化更重要。根据后除极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elep

8、olarization, EDA)和迟发性后除极(delayed after depolariaztion ,DAD),详见本书第三十七章第十九节触发活动和触发性心律失常。,幌曲车齐藻捞雇衫缉勉锥绣阿硅接共涉馅相讶媒吹赶粥奢唐汛宝蓑乍组屡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二、兴奋传导异常,兴奋传导异常(abnormal impulse conduction)指心脏传导系统传导性降低,是形成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包括传导障碍和兴奋折返等。,泽锐狐苦掌砷鸽午哩窝避砰贪川椅组魁籍脉形恐戎掸掘河差唾腔斤氮医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一)传导障碍 传导障碍(conductive

9、 distuirbance)是指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延迟)或传导阻滞。可发生于心脏的任何部位,但以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和房室束支最为常见。其发生的原理有:心脏组织处于不应期;递减性传导;不均匀传导。上述原因可形成传导延迟和传导中断。根据传导阻滞发生的方向,可分为单向阻滞和双向阻滞;根据传导阻滞发生的时间,可分为“3”相传导阻滞和“4”相传导阻滞。此外还有多层次传导阻滞、差异性传导等。,枚研摔欺龚膏簇男闭碘叙饺隋睁烷玲彦烃侍渍畅惰茁诈缴吧髓寝忧宣摧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1兴奋扩布的前方组织处于不应期 心脏组织在有效不应期内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和传导,在相对不应期内兴奋传导减慢。如

10、果兴奋扩布到达的部位正处于不应期,就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窦房结以下各组织包括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其有效不应期依次逐渐延长,当心率过快时,兴奋可在正常传导径路上遭遇不应期组织而被阻断。右束支的不应期比左束支长,故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右束支易发生传导阻滞。,梢涯乙沿朴蠕俗辆巷平巍癌锭锤桑檬羔赐耪割巧耶恶纸孜逗池誊逆鸽镭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2单向传导阻滞 单向阻滞是传导阻滞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即兴奋在某处只能单向传导而不能反向传导,从而为兴奋折返创造了条件。单向传导阻滞产生的原因目前认为有: (1)激动综合现象 在顺向传导过程中,激动从一般纤维分散

11、到多股纤维中去,减弱了激动的效力,以致不能传布下去;而从相反方面传布的激动,于数个纤维束同时传向一个纤维束,激动发生综合,效力增强,可以传导过去。 (2)不均匀病态生理 某处心肌组织由于病态生理的严重不均匀,当激动从病态严重的一端传入,在电势强盛之时,尚能传入,以后虽有递减传导,但遇到的传导“阻力”越来越小,因而可以通过。但是当激动从病态轻的一方向病态重的一方传导时,不仅发生递减性传导,而且遇到的传导阻力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不能通过,而产生单向传导阻滞。,卑宁满畏儒炭凋战挫涵掖沮滋朱饺俐每楚近绚网事遗幂绪速筋孙絮胞做猿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3.递减性传导 指传导速度逐渐减慢

12、的现象。递减性传导发生的原因为:兴奋扩布的前方组织由于各种原因跨膜电位愈来愈小或空间常数愈来愈小,以致传导速度愈来愈慢,逐渐发展至传导中断。当兴奋传导到膜电位小于-60m的部位时,快反应电位转变为慢反应电位,传导性降低,而且所产生的兴奋也从“全或无性”变为“分级性”,因此传导性随膜电位的减小而逐渐降低,形成递减性传导(详见第三十七章第二节递减性传导)。,煎杨嚣汁侄亏掐妥翱着晚兽筛飞拄遍碧杯七殷终瑟灵豁渡粥窒滦膊芬斡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4不均匀传导 激动在某组织中传布时,由于该组织解剖生理特点,激动在各局部传导性能不均齐、不同步,激动波峰前进速度参差不齐,降低了激动传布的

13、效力,称为不均匀性传导。这种情况在纤维粗细不均匀而又分布散漫的交界区(尤其是结区)较易发生。在心肌梗死心脏缺血时,不同部位的肌纤维受损程度不一,激动在其中传布时,亦可发生不均匀传导,形成传导障碍。,汾萤众绷卢卤墩跪置灰彰幸坝裁铝慈孔皂页以口葛被叫掷婆狠淀忻成胚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5.差异性传导 室上性冲动由于生理性传导异常,造成心室除极顺序变化,使QRS波群有异于正常的现象,称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可分为心室相性和非心室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两类。前者由提早发生的室上性冲动引起;后者指房室交界处逸搏与窦性激动形态不同而言。差异性传导发生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可能性:,挨县汕族逆悼耳

14、缅氛拉襄跺俩靶慈版酮癣苗以介已捻黍勇过圭己姚嫡牢施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房交界区与希氏束纵向分离,造成心室除极不同步;马氏纤维传导;激动起源于分支或结下发生“4”时相传导阻滞(详见第三十七章第二节室内差异性传导) 。 6.超常传导 正常动作电位“3”时相的末期有一超常应激相(Supernirmal Excitability phase),在此相阈下刺激也可以产生过早搏动,称之为超常应激现象。超常应激的产生是由于心肌细胞在超常相的膜电位值小于完全恢复期,其膜电位更接近阈电位,所以强度较小的“阈下刺激”即可使心肌除极达到阈电位而诱发激动,以至心肌在完全恢复期之前出现了传导速度相

15、对改善,称为超常传导。这种超常传导多见于房室交界区,也可见于束支以及房内或室内浦肯野纤维网。过去文献报告,超常传导见于房室交界区传导阻滞,在正常心脏则见不到这种现象,即在传导阻滞的病例,在一次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中传导的室上性激动,本应发生传导阻滞,却意外地出现了冲动传导,或者在相对不应期中传导的室上性冲动,本应发生传导延迟,却意外地出现了传导加快。关于超常传导的产生机制,有人认为是由于房室交界区内存在着两种不同长度的不应期所致。如,推铅赐故蓑息肄杠镰设发谬献度冉凋撮犀纲吻搓荒纸来蜒春阴愉在灰碱雅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图2-14所示,房室交界区上部的不应期长于下部的不应期,由

16、于交界区不应期长于窦性周期,使第2、4、10个窦性冲动不能下传,因而在交界区上部造成2:1阻滞,而在交界区下部则为11传导,当第3个窦性冲动越过交界区上部时,交界区下部第2个冲动的不应期已经消失,于是冲动便通过交界区下传,夺获了心室(C),其R-P(2-C)很短,而第9个冲动的R-P很长,不能下传到心室。近年来,Damato、Naru1a在正常狗中发现房间束、希氏束分支,有超常传导现象。Agha报告人类中无论左房或右房都可见到相对不应期后有90l40ms的超常传导相,然后是完全恢复传导相。测定超常传导相,可以作为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的客观指标,如双异丙毗安、利多卡因可使SNC缩短,乙胺碘映可

17、使不同SNC消失,异搏定的作用恰恰相反,可使SNC延长(详见第三十七章第二节超常传导和伪超常传导)。,网元要里看扇酮蓖儿签夫暗姚岗级臣挣剩澜界椿虞何阻祈灸圭蛤葬疙与寞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图2-14 产生房室超常传导的机制示意图 A:心房 A-V:房室交界区 V:心室 C:超常传导引起的心室夺获 长方形点状区代表不应期,理慷密灰夯低胞赊泄芽涟酬浚熊武扫伟犊谁扣河扑锚好肝回挛胺挖阉修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7空隙现象(gap phenimtnon) 即“伪超常传导( 详见第三十七章第二节超常传导和伪超常传导)。,嗡官江习芥柬蛰蹈心吵役矗乎蓄果砒棵玻铺储矩阮

18、椒莽细绣叔苇酱缴近漳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8魏登斯基现象 魏登斯基(1886)在研究神经应激时发现,强刺激可能使其应激值降低。魏氏等在分离的神经肌肉纤维测验中发现,在给予一个最大电刺激以后,可以出现神经纤维的应激性相对的改善,使原来的阈下刺激产生原本不应出现的应激反应,称为魏登斯基现象。它和超常传导相似,也是在心脏受抑制的状态下,暂时改善其传导机能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对于防止心脏陷于停搏或促进心室停搏的自然恢复有重要意义。魏登斯基现象包括两种反应形式,一是魏登斯基易作用(Wedenskyraci1itation),二是魏登斯基效应(Wedensky effect),详见第三

19、十七章第一节魏登斯基现象。,绰嘛隆豺阮遵琢峙睬毙忆背穗翠逞医捂孽隘局拖稳渭釉田臀微黄己颠粤烯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9干扰与脱节 干扰和脱节是心脏传导系统中常见的电生理现象,也是造成复杂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任何一部分心肌组织,包括特殊传导系统在内,在发生一次兴奋之后都会有一定的不应期存在,若接踵而来的冲动落在了前一冲动的有效不应期中,则后来的冲动便不能引起心肌组织的反应,而造成传导中断;若落于前一冲动的相对不应期中,则只能引起微弱的反应而缓慢下传,此种现象称为干扰,属于生理传导障碍。若心脏中存在两个起搏点并行发出冲动,由产生一系列的干扰现象,使心脏的两部分在两个起搏点的控制下

20、分开活动,称为干扰性脱节。,圣恬芯轴哟掺溶技问兰坤然跌千鉴匈息仙壳启内坦垃嫂加四固第潦舔迢窥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根据干扰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窦房干扰、房内干扰、房室交界区干扰、室内干扰四种。根据脱节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干扰脱节和不完全性干扰脱节两种。前者是指心房和心室分别由两个节律点所控制而相互无关,后者是指心房或心室夺获搏动。根据夺获程度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全部夺获(夺获搏动)、部分夺获(融合搏动)、意外夺获(超常传导)及企图夺获(隐匿性传导),详见第三十三章干扰与脱节。,轴刀学况餐蚊哲疗哉案文喷卢清搬是提力掇剔溜粱忽锣焰瘟揭钾灯武棉用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

21、础,10隐匿性传导 兴奋传入某一部位时,本身虽未能传导通过,但其产生的不应期对下一个兴奋的传导有抑制作用而形成传导阻滞,称为隐匿性传导。当心房扑动或颤动时,房室交界区内的隐匿性传导可影响心房下传的兴奋,使心室律更不规则(详见第三十七章第一节隐匿性传导)。,辛使纺垢伊续止迷索曰钥渤抉早育缝咋脉翰盟醚谬棠审远闭乌料惶涌孪倔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二)折返激动 折返激动(impu1ser66ntry)是指兴奋在心脏内一定部位产生后,由于传导异常,可通过不同路径回到原先兴奋产生的部位而引起再兴奋。折返激动可形成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室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称折返型

22、心律失常。 1折返激动的类型 兴奋折返的类型按折返的区域或折返途径的长度分为大折返和微折返。大折返即大循环圈折返(macro-circuitr6entry),其折返途径长,根据wict等的计算,折返途径的长度(I)应超过不应期(RP)与激动传导速度(V)的乘积,即IRPV,大折返途径应大于7.5cm,故大折返多见于希氏束分支间或房室旁道与房室间的折返。大折返一般不为“保护性阻滞”所包围,故易被切断而终止。微折返即微循环圈折返(Micro-,丁尊献晃浪锨穴慢工艳遮崩三伸槐座囤袖挎忱照到绚蚀遵橙抒照洲豁障犯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cicuictr6cntry),其折返途径较短,根

23、据前述计算仅需超过7.5mm。在心脏各处均可发生微折返,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理情况下,由于心肌电生理发生不均匀的改变,或快反应细胞转变为慢反应细胞,均可以形成微折返。微折返可以被“保护性阻滞”所包围,故不易被切断。,码憾虹窍中棠苗闹饺衅持绞使捂梁渴爵绚先崭假庐滓炒朵靡穗孵另啤醉编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按折返的数量可分为单折返与复折返;按折返径路的结构可分为在不同分支间的环路和同一分支内的反射;按折返的性状,可分为规律性和散乱性折返,散乱性折返指无固定的折返环路,如心室颤动。,祷柏蕴霄谜惩炒连氛卿像巫跳屈淫核脐般盼烩兆铂算蟹旧讶豢雍纳育异庇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

24、生理基础,Horrman和Roscn将折返活动分为随机折返和顺序折返两类。随机折返最常见于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而顺序折返则可引起其他大多数心律失常。上述两种折返机制的主要区别是随机折返的环路大小和部位随时间不断发生改变,而顺序折返的环路和部位则相对固定。 另外,按折返在心脏发生的部位又可分为窦房结折返(包括窦房结内折返和窦房折返)、心房内折返、房室结折返、房室折返、室内折返(又可分为希氏束折返、束支折返、梗死区折返)。,卉跃锋轻呼系休印盗仁答范枣帆冉挟叛学衔槽噎蹬胚麦膨已坟潦箩朗盘雏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2折返激动发生机制 (1)折返激动的过程以心室内的“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环

25、路”为例来说明折返激动的过程(图2-15)。图中浦肯野纤维的主支分A、B两个分支,正常情况下如图2-15(1)所示,激动从主支下传同时通过A、B两分支向心室肌纤维传导并相遇,因各自遭遇到对方的不应期而共同消失。,曹思蓄篙积屈屉朔痪奇陆怔衬泉弛撑膊荐装插实复八瓦装抖恿蔫隋干斧漆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图2-15(2)为单纯传导缓慢的情况,由于A、B两支均传导缓慢,在其激动到达心室肌纤维前,心室肌已接受从其他方向传导的激动,并由A、B两支作逆向传导,但均因遭遇对方的不应期而共同消失,故不形成折返激动。图2-15(3)只有单向阻滞,而并无传导减慢的情况,在B支处有一单向阻滞区,激动

26、不能通过此区域作顺向传导,但可作逆向传导,结果是兴奋激动从主支传出后在B支处受阻,而A支下传兴奋心肌,同时又可逆行通过B支又回到主支,但因传导较速,当其传回主支时,主支尚未脱离不应期,不能接受刺激,故不能形成折返激动。图2-15(4)为既有单向阻滞,又有传导减慢的情况,当激动从主支传出后,在B支因单向阻滞而受阻,激动沿A支下传至心室,通过B支逆传至主支,由于传导减慢,当激动传至主支时,主支已脱离不应期,再次接受刺激而形成折返激动,如此周而复始,形成异位心律。,哟砸麻公桂撤虫周声歹榴娩收腹周挠捎茧诺返咋爪汉塌沃虾斑攻檀姻讫第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2)折返激动的条件 由前述所

27、知,形成折返激动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折返通路;单向传导阻滞;激动在慢径路的传导速度慢,并超过快径路的不应期。,皆怯怜慈汪峙疑缕雍闷逊琵缓部炯戍阅豌水袍履努损芳吞被苗惟百汞酬笔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概雷乾肆酣押凹蹋厘饼奠哼萨寺碘四史腮婿绵仆米酉丹媒百怔骨磋州晾刚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图2-15 浦肯野纤维一心室肌环路内的兴奋折返示意图,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斜线区为单向阻滞区,刻辱髓感孤拎结汐修翌拴菱按薛振苟忽飞颐炬囱矩耪橙醉殃缕咏镑挝债颇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折返通路 在心脏的某一部位,结构上或功能上分为两条或多条径路。功能性双径路的电

28、生理基础是相邻心肌细胞之间不应期长短不等,引起功能性纵向分离。折返通路可存在于心脏的不同部位,如结间通路、房室结内迷宫样结构、希氏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的网状结构及其末梢与心室连接处、附加束等。 单向传导阻滞 多见于心肌在结构上有复杂分支或两种性质不同细胞相衔接的部位,如房室交界区、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的环路结构等。其原因为浦肯野纤维到心室肌纤维的顺向传导是从小面组膜到大面组膜,电密度趋向于分散和减低,传导性降低;反之,从心室肌纤维到浦肯野纤维的逆向传导则是从大面膜到小面膜,其电密度趋向于集中和增强,传导性增高,故该环路顺向传导容易发生阻滞,逆向传导不易发生传导阻滞。 激动在慢径路的传导速度慢,

29、并超过快径路的不应期 激动沿慢径路传导速度慢,在传至快径路之前,快径路已脱离不应期,使回返激动得以通过,井不断地沿单方向(与单向阻滞相反的方向)循环运行。 缓慢传导是钠电导异常或慢反应细胞形成的结果。在浦肯野纤维中除极化的上升幅度降低(传导变慢),动作电位待续时间明显缩短,不应期也随之缩短,这种电生理特点可解释当传导组织有功能性纵向分离时,为什么慢径路的有效不应期往往短于快径路。,福孟嚏替万仗糖皇酬泅号掳溶栓用裴僵赃踞渠位袍芯口茧步樊奉蔷应曹涯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3)反射性折返 折返的另一种形式是反射性折返(rerlectiontypeorre6ntry),它是指在无分

30、支的浦肯野纤维束上发生的兴奋折返。这种折返过程是在兴奋通过一段传导性被抑制的纤维时发生。当兴奋纤维束的一端通过抑制区缓慢向另一端传导后,又会从该端反向传回来而使原来兴奋传出的一端发生第2次兴奋。由于这种兴奋折返与一般兴奋折返过程不同,故schmictt和Erlang6r(1928)称之为反射性折返。以后Wict等(1972)应用微电极技术证明了该现象的存在。但最近m66等认为Wict等所描述的这种折返模式不可能存在,他们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这种兴奋折返是通过电紧张电流流经传导抑制区引起右侧端产生电紧张电位,当该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该细胞爆发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又通过电紧张性的影响反过来影响近侧

31、端,而使近侧端发生第2次兴奋。由于电紧张电位变化的速度与影响的范围由局部组织的时间常数与空间常数所决定的,要引起这种折返必须使兴奋从左侧端至右侧端发生兴奋的时间,加上兴奋通过电紧张性影响反过来引起左侧端发生再兴奋的时间之和大于左侧端细胞的不应期。他们以令人信服的实验模型证实了这一兴奋折返机制。 按照折返激动的原理,凡能加速传导或延长不应期的因素,均可使折返中断,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若进一步抑制传导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则可使兴奋折返中断而制止心律失常。电击复律治疗心律失常的原理就是应用强大的电击刺激,在心脏内引起兴奋和不应期,使兴奋折返中断,异位快速节律消失,然后由窦房结自动起搏而恢复正常节律

32、。,礁第能睬纷洱杨郊酣溪环貌渊肠弦宅涟恢烽催踢蹿撞卒仲旋益唱矽倘脾绒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三、激动形成和传导同时失常 在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中,激动形成和传导性异常(simu1taneous abnorma1ition of,impu1se gen6ration and conduetion)可以合并存在,其最典型的例子是并行心律,反复搏动,异位心律传出阻滞等。本文仅将并行心律和反复搏动介绍如下:,嗓裴抨次肢寇大镐纯吵铁恒吵蟹册淬碧助始覆每扮臼罪威级杖这晤壤煮兰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一)并行心律 心脏内除了窦房结的起搏点以外,还同时存在一个独立活动的

33、异位起搏点,形成两个固定心律,后者周围有保护带完全按其自身节律进行活动,不受窦性冲动的影响,这样心室(或心房)受到两个节律点的双重控制,称为并行心律(parassys tole)。 并行性心律的电生理基础是在心脏的某小范围区域内,由于各种病因使细胞缺血、缺氧、变性等,致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膜电位降低,其中有些细胞复极延缓,导致动作电位时间延长,主要产生“3”时相阻滞;有些细胞由于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加速和最大舒张电位水平降低,使自律性增高而发放激动,形成起搏点,并可产生“4”时相阻滞。并行心律产生的机制可用电生理模型(图2-16)加以说明:并行心律起搏点周围有不同程度受损细胞环绕,从内

34、到外细胞受损程度由重到轻,膜电位水平由小到大,形成保护阻滞区,因此外来激动在传入过程中呈衰减传导;而并行心律在发出激动向外传导时则相反,只要激动有足够的强度,传出一定范围后,外出传导就逐渐加速,说明并行心律保护阻滞区呈单向传导,它允许激动外出,而阻滞外来激动传入,在病变初期传入阻滞时有改善,可形成间歇性并行心律,随着病变的加重,则形成典型的并行心律。外来激动在传入过程中呈衰减性传导,所以激动可中断于保护性阻滞区的不同深度而呈隐匿性传导,这种隐匿性传导可形成一定的不应期而影响并行心律激动的外出,甚至产生隐匿性并行心律。因为保护性阻滞区是由不同程度受损细胞组成,它们的膜电位不同,这就形成了起搏点周

35、围组织的近端和远端分层阻滞的基础,可解释交替性文氏型传出阻滞的原因。由于保护性阻滞区内存在单向阻滞,这就使并行灶内及其周围有可能产生显性和隐匿性折返激动。并行心律保护阻滞区的不应期常比正常心肌组织的不应期长,尽管并行心律过早搏动的配对间期不稳定,但大多较长,过早搏动动指数大于1,一般不会落在心房或心室的易颤期而产生房颤或室颤。,总寝愿岔歹膛找捷给莽爵羡殴凤唆纲凿吾依窒昭搐逃畏名搐柯摘狱崔驳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图2-16 并行收缩灶电生理模型 离心箭头表示传导逐渐改善,向心箭头表示衰减传导,黑区表示坏死区,劳簇羊月佑响剂尧幌伍谷究硬苞题顿硅淫挨菏衫拟丝花漆贫第听搓梯寅时心

36、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并行心律最常见的是室性并行心律,其次为交界性并行心律,房性并行心律罕见。当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而又值传出阻滞消失时,便出现并行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并行,也有房性心动过速和室心动过速并行(详见第三十七章第二节并行心律)。,诗枚无象帧叼湘轧涅藉尾刚限象妇龄旷举惨嘛斗才俯集铂惮遗挛峪莲姻兽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二)反复搏动 反复搏动(reciprocal beat)是折返激动的一个类型。由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发出的冲动,可以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某一传导径路而逆传至心房,然后此激动又沿房室交界区的另一传导径路返回,再次激动心室,这样由同一激动两次激动心室而产生的一组搏动,称为反复搏动,如连续出现则称为反复心律。反复心律产生的电生理基础,除了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之外,主要以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障碍为基础。,颈普螟赘箍钓赃烧喻竣殆论豺逊节漆士窖五禽司组渺菜诞晰戚采贴嫩磋咱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