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34.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22435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3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3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3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3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34.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一句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退步的一个表现 B小农经济形式下农民生活富足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不稳定 D小农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C农林牧

2、业相互补充 D自给自足3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 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 D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

3、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坊市的界限已被打破5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6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7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4、。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8 河南社旗县是中国民间商会的发源地之一,清代山陕会馆最早制订了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等商业文物遗存。这说明( )A会馆注重商业规则和行业秩序B会馆有地方商业行政管理职能C清政府注重立法规范商业行为 D商会在为政府重农抑商的工具9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流入的美洲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 )A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 B促成了亚

5、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D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10西方史学界将中国清朝“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迅速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11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由此可见( )A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传统土布与洋纱

6、各具特色和优势C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 D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12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13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输出量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 %,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

7、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 B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4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 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151930年11月12日的民国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阐北区永安县丝厂职员金吉城,月收入约50余元。然而

8、,1930年9月9日,全沪丝厂100余家停业,永安亦在停办之列,金因此失业。”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存在极其严重的工人失业问题 B官僚资本的压迫导致民族工业步履维艰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使民族工业生存艰难16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上述方案是( )A“百日维新”的法令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方案C北洋政府初期的政策 D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17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另锑、

9、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C锑、锡的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18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C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19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

10、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甲陕西云南贵州甘肃1942年9361704949631945年2622358221204200增加1686188172155137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是( )A湖北 B江西 C四川 D江苏20“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1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的援建工程开展全

11、面的工业化建设,许多新兴项目先后投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内地稀少的状况。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建设( ) A完全由苏联援建 B形成了合理的工业结构 C调整了工业布局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2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3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

12、2年增加两倍。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B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C农业调整解放大批劳动者 D中共中央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24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25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有关数据编制)。该表反映出( )区域收入消费水平农

13、村17.6(家庭收入)8城市8.0(职工货币工资)4.5A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26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 “左”倾观点,要求利用市场活跃流通。如平反的孙治方重提了“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观点。该会议( )A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结束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从理论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下表是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年份1959年1977年1987年1994年数量(个)3

14、3652065567129509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28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B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29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

15、知(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B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C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D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30“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各大洲之间人口迁移出现高潮 B世界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新大陆沦为英、法的殖民地 D资本主义征服了全球31一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

16、代议制的确立 B航海条例的颁布 C新航路开辟 D英国工业革命32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工业革命后火车出现了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33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 “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问提高了2.3倍

17、;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了1.6倍,法国上涨了1.2倍。”材料所描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易 B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C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34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北部农民的居住地离优良的机械商店至少有几百里之遥,但他们依然放心地使用复杂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报告知经销商机械及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的机械部件。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了通讯与交通的发展B美国率先开始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C美国农民技术水平高 D美国工业革命依托标准化生产方式35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北部农民的居住地离优良的机械商店至少有几百里

18、之遥,但他们依然放心地使用复杂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报告知经销商机械及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的机械部件。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了通讯与交通的发展B美国率先开始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C美国农民技术水平高 D美国工业革命依托标准化生产方式36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年份比重()184022.7186018.7189010.219008.4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B英国劳动力向海外转移C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D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37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

19、;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38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世界市场的形成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贫富差距悬殊391928年美国迪斯

20、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己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说明迪斯尼卡通形象深入人心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40. 有观点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 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材料认为()A.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时代 B.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政应利用好市场和政府的力量 D.新政延长了经济危

21、机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40分,要求:答案一定写在答题卡上)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

22、本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磅、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

23、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巳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

24、价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8分)42.(20分)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

25、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阻 塞,信用日衰,至咸丰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法币

26、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1) 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你是如何理解“敝地实受多银之害的?(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中期中国白银流出的主要原因。(6分)(3)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6分)参考答案1-5 DDBDB 6-10 DAADA 11-15 CAAAC 16-20 BCBCA 21-25 CDBBB 26-30 ACBAB 31-35 BBDDD 36-40 CDBDD41(1)原因:

27、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8分)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4分)(2)评价:积极:法币政策实施之初,统一了全国货币,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消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4分)42答案(20分)(1)流向:白银先通过殖民掠夺由美洲流向欧洲,再通过商业贸易由欧洲流向亚洲(4分)理解:金银大最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或价格革命),加速了两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2)流出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商品倾销等);对外战争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6分)(3)举措:发行纸币,进行币制改革。(2分)后果:清政府改革失败,重新回到银本位,未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命运;国民政府的改革成效显著,促使中国彻底放弃银本位,实现了经济和金融的全国统一。(4分)-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