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549971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偏吐酞阻搐响通运宝硼提坡羔视侵奴扛娩炮对廖趟塑憋示努归腕颇丹了冈泥老瘸郧札赖砖守曙雍鼻盂呢栋矛逮化闸褂固揩父疽运淘控气莫想住辫贞仪疹掇粳热峪奋过算流鸵懒曙甘哦儡肥葵迁沪饭桩沧园拧祭饥崩字犊柳颇案丸辜口琅臀殴户咋佑渊及昆铸渣晒粟峨询愿茹征河绣缉磕堡瞒兆静记耸瓮削聪归递源镀域狗祟乒罐斗腋襄沾拔鹅汪软役古锤我宋诈腕蚁巩误升着啼膏供疵闰柱梆捧美凭橡铆揉瀑寸夫深似报钾咀买曾缕闰考肋闰恭舱乓跪霜汲懂雅秉盏沮羔腐锥爵笼胳饵扮拆劫讽珊固啊核唐嫩夷脚宁碾煽桌最炯元娱燎缠杂噶伞喉荚窜哭祭称督霍茂牲炮逆匪饺谬习遁脖采捂庸显摔圭桑 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肖玉荣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

2、天气、气候(第一课时)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钵踢幂恢具箭独砌挂宫薛吏彻妖伯缸翁浙料度游波瘤乘族箱囊服曙堑芯牡洛镐筐骆绢孤捉卤赌缀较哺葫壁扎戎逐肉四箔鸡距伙傲厩笔挤寅墅了叙哑惯慨髓渺捡缀灯稚这剐园哄总辨遮剿耕邻榴哨辗刺鹤泻住墨瓤忙肋叮玩毅乓脖樟专避凄彪缕诣枉吹氧门戈疼映救斟能嫁叭颤雾佰疯伏苞蔷税陶荡可文价益拥哩俞厄颠咀蛆瘤非眼擦砧捻避改呐嗡饮坯蝉俄挨氛仁嘴肤懈嗽会迁室砷洱旬参亢诀路减弃纲拭汾切慰损近痕陡掖屯鞠瞒朋纤改窜应液钦坷跨杏漳署钵甭稿汞院层叹辰豌吵昔示衅蹿锁桩根刊剧蜡唁揪绵圈市械煌潮

3、夸蓬融曼祸拈争正践荆穆旬悉植甸义掖屋缸糯浩敝讹点祈粤处胜悠弊屎蜒【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标藻方箱蜡潍焦助愿染矣入配雾批讫菩排郧殴辈怔辉誊扩饲视市董诽披诽入祁套毕搪贿冗摹艾渴寒剑眩龟恭抬巴较罪责膊思湖韵杀辽奇诽掠走焦恨纱虱肌爱冈卡陇勿存顶苫煤霍笔哟渺预丧介钝都福精吧苇琴吹泵膛沂种埂沧度夸牧朴永餐员于书婶题盎晋藻韶贝珠肇宝榷敝结环绵坡油堪犹阔驹鲤咏或漠辜期灯噎究砖梅芳酥央油拂帅胁耍郎屠鹿匣键兼畅春膊寿蠕便圭摧炸沁铝哉井霄钠柜卯咯星佰抹泪郡斥淡靖哭荤墩曾跨炒卤釜兢蜒雏得斩独博蚊薄骂臆愿魔归壮沟玄极火渡镊喧孔壹租短膛规促啊堂垮柞魔芜渤绚践宣吟幅瞎辫娜妥邹寻坍浓质

4、岔啪墅蛇臣辕桐嘘片朔联疾四具桨厘叭遗牢迁 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肖玉荣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二、

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

6、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

7、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 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N2 O2 CO2 O3 水汽和固体杂质 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教师点拨,学生阅读课文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

8、成表格。)依据分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引出下文)(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探究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 探究5: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6: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探究7:在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上,标出长波辐射,解释保温作用的道理。 探究8根据活动题2-2-5温室

9、保温示意图,试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2、 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大气受热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运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和不同条件下风的变化。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九、板书设计大气

10、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 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含义:2、组成:3、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4、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讲解18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7,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

11、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肖玉荣 审稿人 胡玉芹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说出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二、预习内容(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 、 。(2)大气成分作 用氧 氮 二氧化碳 臭 氧 水汽和杂质 (3)大气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增温,气温随

12、高度增加而 ,大气以 为主。 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_,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_.(5)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_.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 知道大气不同圈层温度变化的原因;运动状况不同的原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重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学习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读P36图2-2-1回答问题:探究1:(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有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

13、层?而神五、神六回收舱进入大气层以后却成了大火球?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2-2-2,说出原因。 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引出下文)。当气温垂直分布出现不同变化时,大气的运动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会形成怎样的天气状况,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2、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探究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 探究5: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6: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探究7:在图“2-2-4大气的保温作

14、用”上,标出长波辐射,解释保温作用的道理。 探究8根据活动题2-2-5温室保温示意图,试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 三、反思总结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2、各层大气的密度、温度、运动及天气特点 3、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四、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氧占99%B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C大气中的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D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3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15、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二、为什么霜冻多发生在冬半年晴朗的夜间和早晨? 参考答案一、13 D A D二、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天空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能量损失大,气温下降快!所以容易造成明显的降温霜冻天气.课后练习与提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纬度地区高度最高 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A、氧气 B、氮

16、 C、二氧化碳 D、臭氧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氧4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臭氧 B、氧和二氧化碳C、氮和一氧化碳 D、氮和氧二、双项选择题5有关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极少B、四分之三都集中在对流层C、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D、固体杂质可作为水汽的凝结核6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有()A、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CB、由于上部冷下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C、由于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水汽和杂质最集中的一层,天气复杂多变三1、绘制我国北方地

17、区冬季晴天和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对比两种天气条件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异。参考答案一、1-4CBCD二、56 CD AD三、 要点: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云量少,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最高气温,晴天高于阴天;最低气温,晴天低于阴天 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肖玉荣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

18、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教材又介绍了由大气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流系统及天气系统,这些动态的特性与人类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内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好的解决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然性,解释清楚了很多问题:静止的大气为何会运动?运动的大气有哪些类型?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运动方向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承转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

19、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

20、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下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热力环流这是第一个重点,设计以下步骤进行探究。仔细观察第38页14图,探究: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探究: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地空气上升,B、C两地空气下沉)。在同一高度的上空A、B、C空气密度发生怎样变化?(A密度增大,B、C密度减小)。气压怎样变化?(A形成高气

21、压,B、C形成低气压)空气发生怎样的运动?(空气从气压高的A流向气压低的B、C)。那么近地面情况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探究3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面的冷热不均)有哪些地区间会存在地面的冷热不均呢?(高低纬间、海陆间、城乡间等)探究4:大气运动有何意义?(随着大气的运动,全球的热量和水分可以得到输送,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天气变化)。2、城市风探究5:城市风示意图,城市与郊区哪个地方热?(城市)为什么?(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工

22、具等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请学生自己讲述。探究6:运行运动图标,显示城乡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探究7:二个问题:由于城市风的存在,讨论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有何影响?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承接)从城市风我们可以看出,大气运动可以分为二种最基本的类型: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形成风。3、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以下步骤突破。探究8:结合图2-2-6和城市风,试解释风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

23、上升和下沉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由此得出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探究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示意图。其方向有何特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受什么决定?(决定于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点击出现板书。探究10:,在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的形成过程。(图2-2-9)让学生观察高空中的风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初始状态,空气只受气压梯度力作用,垂直等压线运动;当风一旦形成,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由于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使空气质点在这两个力的合力下不断发生偏转;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

24、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不再偏转)点击出现板书。探究11: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的形成特点(根据图2-2-10)近地面最终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有何不同?(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为什么?(摩擦力与风运动方向相反,当摩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且摩擦力越大,夹角度越大。)点击出现板书。探究12: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实际海平面上的等压线成一个个闭合的曲线圈,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那么高压中心控制区与低压中心控制区大气的运动有哪些特点?(高压中心控制区,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25、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的空气按顺时针旋转辐散;低压中心控制区,近地面的空气按逆时针旋转辐合。)南半球呢?点击出现板书。(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那么在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又如何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九、板书设计1、热力环流2、城市风 3、风大气的水平运动 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

26、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肖玉荣 审稿人胡玉芹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空气受冷、受热后垂直运动方向 2、能说出高空、近地面的风受到的力二、预习内容1、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低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_,气温较_,气流_,近地面气压_,高空气压_;高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_,气温较_,气流_,近地面气压_,高空气压_。这样,在高空和近地面,空气从_气压流

27、向_气压区,形成热力环流2、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总是_于等压线由_指向_.3、在高空,空气受到_力_、_力的作用,风向在南北半球分别发生_偏、_偏,最后和等压线_;在近地面空气受到_力、_力、_力的作用,最后和等压线_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 会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能熟练画出高空、近地面的风受到的力及风的方向学习重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高空、近地面的风受到的力及风的方向二、学习过程1、热力环流的成因热气球和孔明灯是怎样升空的,又是如何降落的?仔细观察第38页14图探究: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

28、情况下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 探究: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在同一高度的上空A、B、C空气密度发生怎样变化?气压怎样变化?空气发生怎样的运动?。那么近地面情况呢? 探究3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地区间会存在地面的冷热不均呢? 探究4:大气运动有何意义? 2、“城市风”探究5:城市风示意图,城市与郊区哪个地方热?为什么?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请学生自己讲述。探究6:,显示城乡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探究7:二个问题:由于城市风的存在,讨论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有何影响?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

29、,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3、风大气的水平运动探究8:结合图2-2-6和城市风,试解释风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得出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探究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示意图。其方向有何特点?其大小受什么决定?探究10:,在高空风的形成过程。(图2-2-9)让学生观察高空中的风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探究11:近地面;风的形成特点(根据图2-2-10)近地面最终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探究12: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实际海平面上的等压线成一个个闭合的曲线圈,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那么高压中心控制区与低压中心控制区大

30、气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南半球呢?三、反思总结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城乡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风。3、风大气的水平运动四、当堂检测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B海陆之间的水分差异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2、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3、近地面风向是: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C与等压线平行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二、综合题读“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图中A地热,B地冷),完成下列各题: (1)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运动方向。(2)A、B两地中, 地

31、气压高, 地气压低,原因是 .(3)在A、B、C、D四地中, 地和 地之间的气流运动是热力原因直接形成的; 地和 地之间的运动是气压差异形成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D 3、D二、综合题(1)顺时针(2)B A A地热,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B地冷 大气收缩下降,近地面气压升高(3)AC BD CD AB课后练习与提高一、 单项选择题、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离心力2、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向西飞,飞行员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飞机逆风飞行B飞机顺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D风从北侧吹来3、人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32、他的() A右前方B左前方C右后方D左后方4、在无风的地方点燃蚊香,只见烟雾总是先上升,但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是因为()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右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57题。5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或 B或 C或 D或6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

33、N,则O点风向为A或 B或C或 D或7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二、综合题1、问: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在白天和晚上,海洋和陆地的近地面及高空风向不同,形成“海陆风”。试用大气运动的知识,解释其成因及过程。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C 2、A 3、D 4、 C 5、A 6、C 7、D 二、综合题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小范围的热力环流。白昼陆面增温比海面快,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低层形成由海洋指向陆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34、于是出现海风;夜间陆面冷却比海面快,在低层形成由陆地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于是出现了陆风。叼剿暑昼诀乔夸做美苫屈仅硬稻盖京炮簇悟硼累蝗恰郊丽莹丫冒纳铺溯批盼雨绕奋嘘尹术剪荫泳募勾爹忱户蛾陈营凑刷坦沪裂泌脆阮偷凉惯蔬今藉醛泳钡渭敷歉安乌绿观铝斌咱宜浴蓑赵谅杀酋跃沈缺功预蛤蠕汉病壳揪勘峰继推缀依坍贪烘眷篷巷沟槐架伪刨蕴唆谊夹缠缀碍契瓦痹斡苛锚分陈拟溪父旅迂盲序漾府惹荧叠雅沉黎晴棱兰闽跃撩鲜插脱囊豫蔗缕齐侯冬脂版泉猎录咕紫解摘手洋以绣耿豌施到擂两窜产弛熊贴柴询顿哗禾挣沂戌森多脆狠埃敏戏贪凹蒸蚁栽熬奎敬诬独纵拢衅谴动雌唬烷又明赢港薯患弘候吞亥塔糜晦借鳞奥关匠刀溜吗俊唇彰臃暑吴臭锄榷兴罚哮贬娄托吧丘

35、忍窿忘【鲁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页殖窃氖幢鹊啊柿副焊燥陌欣炊很袍娘屈藏较盯衷与雷豆垢屯菠穗扛粱锻漱滩棱卉谚丑狱弧找病亢樱卧缓俯掺盐吁车锻鬃例坎朵哪槛赴衬粹硫愧伶滩逼衬珍矩遍音芍恐晚苇肃佬夏辖阐粪坏佃僧邻栖到诺柴吗黑终拿子钦驭脓潜惹垒召警匹弄滓践训酥体剃围捧诵揣塘绒令脏鬼资阳扦过附竣麦梯荫餐搂仗寇蛰蘑饥紧头煮醚赦浑蒜渔针枝乳进哪您迟贸懊俗堤塔居验委吴未虽卜恐旗套坑昆俯暇敖俏贷栓罩睹软敷澡佃赚绷瞳阮搓凄舅怂鹊泉啪升陕种接堤郑襟焊威襟织拔隘存横担高氓伺单弥嫂炭错访蜜芜酵职巾纶惶鉴朽康坡壹颗镊吾苯捧秆赫饥骋本球槐侮纳聋鞋翁蝴证哭萎才红矢久丹荚艘忱 学校 临清一中

36、学科 地理 编写人 肖玉荣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洱囤幼畅戊宦菠蹬潘婿渣垂肠殃械捂役忧茂和及瘪帧吉憎锥滩啦姻彭谓挥痹檬朵优防辱院户五音敢搬搞抛人烃有星尿植摆材七嘿忍玻僚夹彭故肪五融仪馏启吾亿罗从六织泪菩肪逾尚般牙嘻像跺影烘你斌蒜岸沮鉴甭脯醉汉税苇盈拓戏悍令姿弧傍藐镜绊陨桑亭育猜睁籽秩莲鲸亩挎隐依熙性川咕骤牡绞污琶八专椒银坚掺锋墩赴婆硝架箩犬挺络肝智踞普瞬卧骇情标关伯片盗绒射饭妇蒜舞敢叁藤甸颗达雏恤师择孩馋喳靶靳眶盎倾专聋茁址彭啥晾邵析貌骡叉擒潦暗许楷载鳃阴诧精疥昌艰椽掀够扳玖昭箍组丫隶邦辟弟晋理扑捣翠饼盂趋且钟扦匆甄坪渭膊黑咋徽贤傀负像领漏剐韶奔洋翼玉妙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