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560327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

2、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

3、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

4、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

5、化宝库的贡贡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B.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D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

6、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B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C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D“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B在

7、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D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旅行梁实秋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襄。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

8、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

9、着安身的家伙走路。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站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

10、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

11、恐或晓,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大脏,知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摘自雅舍小品,有删减)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12、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开篇,全文先谈担忧,后面重点谈旅行中夹杂的苦恼以及旅行的乐趣。B.第段提到“滑竿”“飞机”等三种交通工具,作者认为交通工具不能决定旅行之苦乐,双脚着她的旅行更有趣。C.作者认为生活中的伴侣不一定是旅行好伴侣,理想的旅行伴侣不能不说话,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D.“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与第一段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了全文首尾呼应的特点,层次清晰。5.旅行有哪些乐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5分)6.本文的语言特点很鲜明,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3、完成79题。材料一: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4月18日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二: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

14、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材料三: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90.00%,较2015年的87.1%提高了2.9个百

15、分点;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24.15分钟陪孩子读书,较2015年的23.69分钟略有增加。此外,2016年我国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比2015年的2.98次有所增加。近五成(46.6%)的0-8周岁儿童家长半年内至少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三成多(34.8%)的家长会在1-3个18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4月l8日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阅读”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曾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倡导全民阅读

16、这6个字的时候,我们都很振奋;但后来就感觉不过瘾了,因为还是在原地踏步。我觉得倡导二字起码应该变成保障。“全民阅读立法”的说法提出后,曾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也产生了很多误读,甚至有人提出“难道还要通过法律去强迫一个人读书?”对于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倡导阅读立法的全国政协委员邬书林说:“为全民阅读立法,不是要强迫人民群众读多少本书,而是规定国家要为全民阅读提供一定保障和必要条件。”(摘自2016年3月10日中国改革报)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各媒介阅读时长,2015年和2016年最多的是手机阅读,最少的是电子阅读器阅读。B在传统阅读媒介中,2016年图书阅读时间

17、最长,与2015年相比增长较大。C2016年与2015年相比,各种媒介阅读时长有增长,也有减少,大部分是增长的。D各媒介阅读时长,2016年比2015年减少最多的是报纸,最少的是电子阅读器。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显示,手机阅读时长最多,而报纸、期刊阅读用时少,并且逐年减少,因此我国图书市场空间将来会被进一步压缩。B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以及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发展。C2016年与2015年相比,亲子共度时长增加,家长更多地带领孩子逛书店,体现了我国政府推进全民阅读取得了一定成效。D全民阅读立法能

18、够保护公民的阅读权,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来看,进行全民阅读立法十分重要。但目前尚无立法可资借鉴。E. 以上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9请结合以上材料,就推进全民阅读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吕祖俭字子约,金华人,祖谦之弟也。受业祖谦如诸生。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终更赴铨,丞相周必大语尚书尤袤招之,祖俭已调衢州法曹而后往见。潘时经略广东,欲辟为属,祖俭辞。

19、除司农簿,已而乞补外,通判台州。宁宗即位,除太府丞。时韩侂胄浸用事,正言李沐论右相赵汝愚罢之。祖俭奏:“汝愚亦不得无过,然未至如言者所云。”韩侂胄怒曰:“吕寺丞乃预我事邪?”会祭酒李祥、博士杨简皆上书讼汝愚,沐皆劾罢之。祖俭乃上封事曰:“陛下初政清明,登用忠良,然曾未逾时,朱熹老儒也,有所论列,则亟使之去;彭龟年旧学也,有所论列,亦亟许之去;至于李祥老成笃实,非有偏比,盖众听所共孚者,今又终于斥逐。臣恐自是天下有当言之事,必将相视以为戒,钳口结舌之风一成而未易反,是岂国家之利邪?”又曰:“今之能言之士,其所难非在于得罪君父,而在忤意权势。臣恐事势浸淫,政归幸门,不在公室。私忧过计,深虑陛下之势

20、孤,而相与维持宗社者浸寡也。”疏既上,束檐待罪。有旨:吕祖俭朋比罔上,安置韶州。祖俭至庐陵,将趋岭,得旨改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二年卒,诏令归葬。祖俭之谪也,朱熹与书曰:“熹以官则高于子约,以上之顾遇恩礼则深于子约,然坐视群小之为,令子约触群小而蹈祸机,其愧叹深矣。”在谪所,读书穷理,卖药以自给。每出,必草履徒步,为逾岭之备。尝言:“因世变有所摧折,失其素履者,固不足言矣;因世变而意气有所加者,亦私心也。”所为文有大愚集。(节选自宋史吕祖俭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

21、年为限/自祖俭始/B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C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D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最初掌管文书奏章,隋唐时六部以尚书为长官,尚书尤袤当时负责官员的选拔。B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止内容泄漏,用皂囊封缄称为“封事”。C岭,此处为“五岭”的简称。“五岭”地处广东、

22、广西、湖南、江西五个省区的交界处。D“调”指吕祖俭从京官外调,“补外”指京官到外地就职,“赦”意为免除和减轻刑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祖俭喜好读书。他曾受学于哥哥吕祖谦,哥哥去世后,他守丧满一年,事兄如父。后来他被贬,在谪所还坚持读书,探究事理。B吕祖俭不畏权势。任太府丞时,反对当权的韩侂胄意图罢免右相赵汝愚,令韩侂胄愤怒并因此获罪,最终被贬谪到韶州居住。C吕祖俭忠于朝廷。他认为,宁宗刚即位时政治清明,后来朱熹、彭龟年、李祥等人因为进谏而被迫相继离开朝堂,将会堵塞言路,于国不利。D吕祖俭能够坚持直行。他认为,世事变迁对人有所打击折磨,人却不能丧失一向坚

23、守的本心,面对世事变迁要令意志勇气有所增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至于李祥老成笃实,非有偏比,盖众听所共孚者,今又终于斥逐。(2)然坐视群小之为,令子约触群小而蹈祸机,其愧叹深矣。 (二)古代诗欲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寒节日寄乡友齐己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注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14.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岁岁”运用叠词,写出了诗人年年如此过寒食节的感受,衬托出今年感受的不同,让全诗

24、主旨更鲜明。B“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C“踏青思故里”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D.“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对乡友之情更真挚。E“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15.这首诗在景情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李白蜀道难中“ , ”句,化用五丁开山的传

25、说,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开辟蜀道之艰难。(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所表达的内容、境界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回顾过去五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国内外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实属来之不易。2017年外交部的表态回应,巧妙地运用了如“悬崖勒马、别有用心、捕风捉影、过河拆桥”等成语,凸显了外交局面之波诡云谲。中国人时山水有着崇拜,创作了各种山水画作,优秀的山水杰作总能体现出山高水长、山静水动

26、的特点,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奥妙。“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解决好农村陋习,还须谆谆教导,从“风俗”二字下功夫,逐步引导,精神文明方能与物质文明并步前行。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很多人对朗诵颇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朗诵者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佳作赏读之旅,熏陶情感,涵养心灵。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B大力植树不仅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

27、、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C.济南森林公园是采取以鲜花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踏入森林古树般的景区大门,游客能感悟到各色花簇争奇斗艳的生态魅力。D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在这里,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教学大楼、图书馆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营造出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外交部发言人: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B赵虎和钱伟是发小,钱伟无意中得罪了孙皓,赵虎对钱伟说:这事咱们也有不对的地方,你最好去向孙皓说清楚。C小鹏给邻居李爷爷留言:爷爷,获悉您老

28、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奉送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D老师,生活中您对我精心呵护,无微不至地提供给我成长的沃土。现在您退休了,在我心中,您音容宛在。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蚂蚁这种膜翅目蚊科昆虫,有1.4万种,数量极大,总重量不逊于人类的总重量。多数种类的蚂蚁虽然是肉食者, ,关乎许多植物类群的演化过程。在热带地区, ,可能会惹大麻烦,与蚂蚁结缘最典型的树是金合欢。它们只有几米高,开黄色小花,多数的花有香味, ,蚂蚁并不白住白吃,它们自觉充当“房东”的卫士。21.下面文段有两处表述有问题,请指出并

29、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5分)新旧动能转换,简单说,就是由资源性产业向技术性产业转变。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实现新兴产业规模的显著扩大,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旧动能”,如果实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效率,就一定能转化为“新动能”。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经略好海洋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让海洋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让新旧动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共同构成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英国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

30、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国共产愿交天下朋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朋友圈”不断扩大。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的讲话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A(3分)(B项错误,“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而非“汉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

31、句,可看作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说“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D项错误,原文是说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而不是“东汉初期”)2C(3分)(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不是来论证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原因,而是用以阐述天人和谐的观念在朝廷施政方面的影响)。3B(3分)(根据原文,“各种文化遗存”有误,“都包裹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说法绝对化)(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D(3分)(首尾呼应不对,应为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旅行的苦恼,引起下文旅行的乐趣)5(5分)(1)

32、可以暂时从家庭狭小圈子中逃避出来;(2)可以获得解脱,感受枯寂的趣味;(3)享受清福,可以加强人与自然交流。(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5分;直接答“是一种逃避”“没有不感觉枯寂的”“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不给分)6(6分)(1)语言文白夹杂,多处引用古诗文。如引用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等文句,以及“一汪子水”“整天咕嘟着嘴”等白话口语。既有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2)语言幽默风趣。“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幽默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其他例句也可,须言之成理)(3)运用比喻、借代、反问等手法。如“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句运用借代、反问手法,形象

33、表达了部分人对外出旅行的否定。“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旅行带行李的苦恼。(每点2分,意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B(3分)(图表显示图书阅读时间与2015年相比有增长,但不大)8.B、C(5分)(A“因此我国图书市场空间将来会被进一步压缩”因果关系无据,D由材料二可知,有美韩国立法可资借鉴。E只有材料二涉及中外阅读对比)(答对一处得2分,全对得5分,超出两项扣分)9(4分)(1)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2)积极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推进亲子共读;(3)政府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国民阅读立

34、法,为全民阅读提供一定保障和必要条件。(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两条得4分。答出两条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B(3分)(第一步要先找出不同的断句处,再根据传主“吕祖俭”来判断省略称谓如“祖俭”作为句子成分的停顿语意,然后综合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等语境排除选择)11D(3分)(“吕祖俭从京官外调”有误,原文说“吕祖俭守满一年丧赴铨选,丞相周必大告诉尚书尤袤招用他,吕祖俭已调任衢州法曹”。后文中的“补外”指吕祖俭调外地担任官职。)12C(3分)(“因为进谏而被迫相继离开朝堂”分析有误)13.(5分)(1)至于李祥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笃敬诚实(或“老成

35、持重”),没有偏私结党,这是众人所共同信服的,现在又最终被斥责放逐。(注意“老成笃实”“偏比”“孚”等词义,“斥逐”的被动含义)(2)(5分)然而坐视小人的行径,让子约你触犯众小人而招惹祸端,这惭愧与自叹不如太深了。(注意“坐视群小”“触群小而蹈祸机”“其愧叹深”的含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14A、C(5分)(A这句看不出今年感受的不同,合理的理解是让诗人一年的感受具有了某种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了诗歌的意境。C“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15(6分) (1)寓情于景(

36、情景交融)。“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2)想像,对比。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答对一条得3分,答对两条得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5分)(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别有幽愁暗恨生(每空1分,每空错、漏一字该空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D(3分)(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云谲波诡:多用来形容事

37、态或文笔变幻莫测。使用范围不当。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也比喻恩德深厚。使用不合语境。“谆谆教导”形容恳切地教导。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使用范围不当。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或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的仰慕)18A(3分)(B不合逻辑,“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作用”与“还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颠倒位置。C句式杂糅,“采取”和“以为”保留一个,“感悟”与“魅力”不搭配。D“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教学大楼、图书馆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成分赘余,应删去“的校园环境”)19.B(3分)(A“不要两句话说

38、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口语化,不符合外交场合。C“登门造访”谦敬不当。D老师只是退休,“音容宛在”不当)20.(6分)但在进化中与植物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但曾与其他植物建立了互利共存的关系)你要损害一棵与蚂蚁共生的树金合欢树是许多种蚂蚁栖身的“宝地”(答出一条得2分,意对即可)21.(5分)序号“旧动能”,实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效率,可转化为“新动能”。序号经略好海洋这篇大文章,可让海洋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指出并改对一条得2分,指出并改对两条得5分;意对即可)四、写作(60分)22.评分说明:(1)评分以45分为基准分切入。(2)好作文总分要打在54分以上乃至满分;差作文总分可打在

39、36分以下直至0分。(3)缺题目扣2分。(4)每一病句扣1分。(5)每个错别字扣1分。(6)字数不足,在结构完整时,每少20字扣1分。(7)要写出自己的见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8)要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阅读知识面广、思想深刻的学生得高分。(9)引用论语中“益者三友”的名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交友观,是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将以宽阔的胸怀结交天下朋友,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球视野、天下情怀和时代担当。个人是人类的一部分,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体离不开集体,个人离不开人类,彼此命运相连。据此,可围绕全球视野、天下情怀、担当意识

40、等展开。【文言参考译文】吕祖俭字子约,是婺州金华人,吕祖谦的弟弟。(吕祖俭)像其他学生一样跟着哥哥吕祖谦学习。任明州仓监官,将要上任,恰逢哥哥吕祖谦去世。吏部四选注授官员差遣的规定半年不上任的为逾限过犯,吕祖俭决心打算服满为期一年的丧期,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诏官员上任逾限以一年为期限,以吕祖俭开始。吕祖俭守满一年丧赴铨选,丞相周必大告诉尚书尤袤招用他,吕祖俭已调任衢州法曹而后来前往拜见(尚书尤袤)。潘时正任广东经略使,想要征召吕祖俭为属官,吕祖俭辞谢。后被任命为司农簿,不久以后请求补任外官,通判台州。宁宗(赵扩于1195)即皇帝位,任命吕祖俭为太府丞。当时韩侂胄渐渐当权,正言(官职名,掌对皇帝

41、规谏讽谕)李沐谈论右相赵汝愚并要求罢免他。吕祖俭上奏:“赵汝愚也有过错,但是没有到像议论的人所讲的那样的地步。”韩侂胄愤怒地说:“吕寺丞难道要干预我的事情吗?”适逢祭酒李祥、博士杨简都上书为赵汝愚辨冤,李沐都一一弹劾罢免他们。吕祖俭就用袋封缄上书奏事说:“陛下刚登基时政治清明,选拔重用忠良之士。然而未执行多久,朱熹是耆宿儒臣,有所议论,就赶快使他离开朝廷;彭龟年是旧朝学者,有所议论,就赶快答应他离开朝廷;至于李祥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笃敬诚实,没有偏私结党,这是众人所共同信服的,现在又终于被斥责放逐。我恐怕从此天下有应当说的事情,必将会相视以(他们被贬斥)为告诫,闭口不敢进言的风气一旦形成而不容易

42、纠正过来,这难道对国家有利吗?”又说:“现如今敢于直言之士,他们直言的难处不在于怕得罪君主,而在于怕触犯有权势之人。我担心事态积渐而扩及,政令决策归属于宠臣,不在朝廷。私下担忧太甚,很担心陛下势单力孤,而相与维持国家的人渐少。”奏疏已上呈,吕祖俭在家待罪。有圣旨说:吕祖俭与人勾结欺骗皇帝,贬谪到韶州居住。吕祖俭到达庐陵,将要往岭外,得朝旨改送吉州居住。遇朝廷大赦,酌量移往高安。庆元二年(1196)去世,诏令归葬。吕祖俭被贬谪,朱熹写信给他说:“我以官职则比子约你高,以皇上顾遏恩礼比子约你重,然而(我)坐视这些小人的行径,让你触犯众小人而招惹祸端,这惭愧与自叹不如太深了(我深感惭愧,太不如你了)。”在谪所,吕祖俭读书穷理,卖药以自给。每次出行,一定穿着草鞋徒步行走,作为过南岭的准备。他曾说:“因为世事变迁对其有所打击折磨,便丧失他一向坚持的人,本来就不值得一提了;因为世事变迁却意志勇气有所增益的,也是出于本心。”所写文章有大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