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171275.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63092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17127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17127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17127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17127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171275.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第 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

2、都是知识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文化走心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

3、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

4、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15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化自信的主体

5、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B. 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正确的国家观,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C. 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D. 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也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B.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C. 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6、”。D. 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的自信。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B.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C. 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也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D. 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毛毛熊 周海亮男人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呆滞的目光瞅着脚边一个鼓囊囊

7、的旅行包。他在等待一天中惟一的一班过路车。其实男人十天前就应该离开这个地方,但当妻子要求他和她一起回去时,他说,让我再静静呆几天吧。老人什么时候进来的,他没有察觉。他看到他们时,老人正领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看得出老人很累,流着汗,弯着腰,握拳轻轻捶着自己的大腿。他向旁边挪了挪,指着腾出来的空位。“您坐。”他说。老人朝他笑笑,坐下。她把男孩放到自己腿上,眼睛看着窗外。“奶奶”“嗯。”“妈妈是不是不要咱们了?”“嗯。”“她为什么不要咱们了?”“她做的对。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奶奶”“嗯。”“爸爸呢?”“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是不是要去看他?”

8、“不。我们要去亲戚家。”“以前的家呢?”“我们不再回去了。”“我们为什么不去看爸爸?”“因为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为什么不去找他?”“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奶奶”“嗯。”“我什么时候长大?”“很快。”“我想妈妈。”“嗯。”“我更想爸爸。他说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嗯。”“我想看爸爸的照片。”“等到了亲戚家再看。”“不,我现在要看。”“你怎么不听话?”“我就想看看爸爸的照片”“信不信我揍你?”“好。我先看。看完了,你再揍我。”男人静静地听着一老一小的对话。本来他不想插话,但男孩的最后一句话让他心酸。他把身子斜了斜,朝向老人,“就给他看看吧!”他说,“

9、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想他爸爸。”老人叹口气,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又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递到男孩面前。“快点看!”老人的眼睛环顾四周,样子有些紧张。男人愣住了。他死死地盯着照片上的男人,直到老人把照片重新装进信封。“他是不是,叫高畋?”男人问。“是的。”老人不安地说。她飞快把脸转向另一侧,盯着窗台上的一盆云竹。“您告诉我,”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抖开,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问她:“这是他吗?”男人的胸膛开始剧烈地起伏,仿佛有人在里面拉一个巨大的风箱。“是的。”老人看了他一眼,再一次飞快地把脸转向那盆云竹。男人盯着老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他的胸膛有节奏地起伏,却挤出不均匀的呼吸。男人

10、站起来,又坐下,他重新把报纸抖开,盯着上面那个已经死去的男人。一个月前的一天,这个叫高畋的男人闯进了镇上的储蓄所。他带着一把刀子,身上绑满了炸药。他没有抢到钱,却被很多警察追赶。男人慌乱之中跑向附近的一座小山,并躲进半山腰一个废弃的有着两间屋子的看林房。荷枪实弹的警察很快将他包围,男人看逃走无望,就引爆了身上的炸药。恐惧并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发现,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屋子里,正躲着一群瑟瑟发抖的人。那是八个来这里旅游的小学生和一位青年老师,那天他们来爬这座山,累了,进到看林房休息。然后他们听到有人闯进另一间屋子。再然后,房子被炸上了天。八个小学生,当场炸死两个。十几天后,在医院里,又死了一个。据幸存

11、的青年教师回忆,那个男人并没有发现他们男人朝老人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男孩再一次缠起老人,“我还想看爸爸的照片。”他说。老人终于火了。“信不信我揍你?”她在男孩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巴掌。男孩大哭起来,“我要看爸爸!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爸爸?”“跟你说过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他去哪了?”“信不信我再打你一巴掌?”“你打!你打!爸爸说过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的!他不会扔下我走的!”“你想知道爸爸是怎么走的吗?你想知道是不是?”老人的眼泪终于淌下来,“好!我告诉你!”“你不要这样!”男人急急地阻止老人。他低下身子,看着男孩,“爸爸刚才还在,和我在一起。不过你来之前,他坐上汽车走了。他得赶着去挣钱,给你买

12、更多玩具。过些日子,他还会回来找你。毛毛熊他给你买了,让我捎给你。”男人打开那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一只很大的毛毛熊,递给男孩。“你看,是不是?”毕竟是小孩子。男孩看到毛毛熊,就乐了:“我就知道奶奶在骗我!我就知道爸爸不会忘了我!”老人不安起来。“这个,值很多钱吧?”她指着毛毛熊问。“没事。我买给孩子的。他早想要一只毛毛熊,一直没给他买。后来他病了,就给他买了一只,让他日夜抱着。想不到医生没能把他救活。现在他不需要了”男人强忍着泪,泪却还是滴下来。老人重重地叹口气。“什么病?”她问。一辆汽车在候车室门口停下来,正是男人等的那一班。男人站起来,拿起瘪瘪的旅行包,朝门口走。走了几步,他停下来

13、,转过头,对老人说:“他没得病。假期来旅游,死在这儿了。是被炸死的。在半山腰的守林房。” (选自帘卷西风,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奶奶说儿媳妇离开是对的。她总是看着窗外。或窗台上的云竹,这些都说明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内心隐含着哀痛,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B. 男人确认照片上的男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后,气愤、痛苦、情绪激动。但当奶奶要告诉孙子真相时,他又赶紧阻止,表现出可贵的善意。 C. 高畋引爆炸药时不知道在隔壁有老师和学生,可见他并非故意炸死包括男人的孩子在内的几个孩子,所以男人原谅他,并主动去安慰他的儿子 D. 小说开头

14、写男子在候车室候车瞅着鼓囊囊的旅行包。结尾写他拿起瘪瘪的旅行包。准备乘车离去,前后呼应,结构圆合,显示出严谨的构思。5男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6围绕主人公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79题。【材料一】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

15、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

16、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材料二】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读书时间读报时间看电视时间15.38分18.91分98.85分2012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调查项目中国美国公共图书馆数量3076个8951个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个/ 44万人个/1.3万人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0.58本50本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7%62%人均年阅读量4.39本7本图书畅销类型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小说、科技等参考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三】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

17、。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院会发生什么事”

18、。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注释: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材料四】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

19、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7、 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

20、读书籍。8 、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4分)9 、 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21、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

22、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注: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卿子冠军:公元前207年,秦围赵,义帝(楚怀王孙心)封卿子冠军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途中卿子冠军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

23、/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B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C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D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

24、骨得归葬故乡。 而“致仕”就是古代的官员走上仕途,开始做官。B. 易诗属五经。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C. 弑 ,古时称臣杀君、下杀上、子杀父母。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D. 疽,今称作毒疮。古代中医学的病症名称和现代有些区别。如 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症;大发作型癫痫,中医古称羊角风;急性气管炎,中医古称风热犯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引用易和诗中的话,其作用是以此为论据,证明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征兆,范增应该在出现征兆时离开。B. 作者认为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

25、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C. 作者认为从项氏立楚怀王孙心而后又杀之,可以看出项氏是出尔反尔之人,因此,范增不宜留在这样的人身边,应该早早离开。D. 作者认为由于范增的存在而使高帝畏惧项羽,范增是难得的具有深谋远虑的谋士,因此作者对范增充满敬意,称赞他为“人杰”。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5分) (2)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 韩愈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

26、我在与谁居。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B.第一首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伶仃而落寞;而“我在与谁居”,衬托出女主人公欢愉而写意。C.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

27、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D.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只用了起兴手法,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引出后面的妇人不下堂。E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象民歌朴素自然,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15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有人评价说,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请结合三首诗,对此评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名篇名句默写(5分)(1)荀子劝学中与“蚓”

28、形成鲜明对比,反面设喻,强调学习不应浮躁而应专一的句子是:“_,_ ,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之景,其中描绘“夏”“秋”两季景色的句子分别是“_”和“_”。 第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扬州古琴历史悠久,在用材、工艺方面都很考究,可如今扬州古琴厂家泥沙俱下 ,这对扬州古琴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朝鲜外部部发言人说,美国就子虚乌有的“浓缩铀计划”指控朝鲜,这只能被看成有意拖延核问题的解决。南朝宋国的谢灵运怀瑾握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近几

29、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最近又遭到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坐山观虎斗,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有些人热衷于购买彩票,他们希望中上500万巨奖,却不知道这种概率无异于海底捞针。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巡视制度是指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B有关统计调查显示,一、二月我市空气质量下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环保专家分析认为

30、,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污染源的首要因素。C我们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就会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D在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和号召,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高中毕业前夕,小宇挑选了一张印有竹海水韵图案的贺卡打算送给语文老师,并写下祝福:“愿恩师芳华长青,弟子垂念。” B. 王教授向现场数百名听众鞠躬致敬后,登台开始做学术报告,他的第一句话讲道:“愚见浅陋,还望方家以批评指正。” C. 某知名作家与儿子同日

31、在东南书城召开新书发布会,该作家的一位朋友闻讯后发去手机短信:“令郎拙作付梓,可喜可贺! D. 慈善晚会结束之际,某民营企业负责人走到受捐助大学生面前,郑重承诺:“兴教助学企业义不容辞,我们必当鼎力相助。”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治理外卖骑手交通违法乱象,要从管理外卖送餐平台企业入手,将交通守法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这样就能解决骑手逆行、抢灯等交通违规行为。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能提高外卖点餐率。 不是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就一定能解决骑手违规行为。 _。 _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32、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3分) _:有时它是“黑月亮”,有时是“灰月亮”,有时是“红月亮”。发生月全食时,_,就可以将一部分太阳的红光折射到月球上去,月全食就呈现出暗红色,即所谓的“红月亮”;而当地球大气层较为污浊时,太阳的红光就难以折射到月球上去,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德国柏林一个公园里,有十几条长椅,椅下藏有4厘米长的锥形钢刺。只要人们坐下来看手机时间超过10分钟,椅子就会发出警告,刚刺就会冒出来。许多游客说这样的椅子中看不中坐,而当地的居民知道,这长椅是最人性化的设计。这段文字引发

33、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语文参考答案1. B 2. C 3. B1. 试题分析:A项曲解原文。原文“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料”“会日渐增多”。D 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2. C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3.B项,说法过于绝对。“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

34、中断。”原文无据。4C5(1)他推动了情节发展。他执意要看爸爸的照片,才有男人看到照片认出上面的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他哭闹着说爸爸说过要给他买毛毛熊,才激发了男人的恻隐之心,把包里的毛毛熊给他。(2)通过他塑造主人公的形象。他父死母走,处境可怜,男人对他动了恻隐之心,用善意的谎育安慰他,给他毛毛熊,给他生活的希望,表现了男人宽宏、善良、淳厚。(3)通过他交代相关情节。用他对奶奶的追问,暗中交代爸爸已死、妈妈离家、爸爸答应给他买毛毛熊的情节。用他联系小说中的人物。他联系着爸爸、妈妈、奶奶和男人,使小说的人物关系清晰。6第一问:明线是男人了解高畋的孩子的遭遇和感情需求,把原本买给自己的孩子的

35、毛毛熊送给他的过程。暗线是男人的孩子在游山途中被高畋炸死的事件。 第二问:设置孩子在高畋自杀爆炸中被炸死这一暗线,为明线的展开提供背最。设置明暗两条线索,使小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彰显小说爱能超越恨的主旨。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超越仇怨、心怀博大的形象。【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语言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C项,“男人原谅他”不当。文中没有体现男人原谅高畋的内容,他去安

36、慰高畋的儿子也不是这里说的原因,而是出于对这个无辜而可怜的孩子的关爱。5试题分析:从情节发展来看,男孩的爸爸抢钱、引爆炸药、炸死旅游学生的情节都是由小男孩要看爸爸照片的情节引出的;由于男孩哭闹要毛毛熊,奶奶无奈要告诉孩子真相,侯车的男人受到了触动,阻止了奶奶,并把毛毛熊送给了男孩,男孩串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小说中通过侯车男人对男孩的行为突出了男人的形象,也通过男孩与奶奶的对话交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点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

37、用;(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4)引出主要人物;(5)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7)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6试题分析: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本文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本题解答时第一问要分别指出明线和暗线的具体内容,明线就是男人与男孩、男孩奶奶之间发生的故事,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清

38、楚即可;暗线就是小说中通过人物对话和作者介绍暗示出的内容,同样要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清楚。第二问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发展情节等角度分析即可。7 A8 阅读成就一个人长大后的命运与发展。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 9. 父母自身对阅读的关注与重视。看电视时间过长,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纸质阅读方式;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图书馆藏书量不足;阅读内容以实际用途和消遣为主,缺失精神的享受。10(3分) B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11. (3分) A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也可以

39、将“致仕”理解为官员退休。12. (3分) C (项羽出尔反尔应该离开,不符合文意) 13. (10分)(1)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使楚国君臣离间疏远。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密谋),渐渐剥夺他的权力。(5分,间疏、私、稍,各1分,大意2分)(2)仅仅(只)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5分,独、擢、介词结构后置“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各1分,大意2分)附:选文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

40、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

41、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

42、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二)古代诗歌阅读。(11

43、分)14(5分) B D(B情感弄错,“下有一双鱼”,显得多么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女主人公又见得多么伶仃而落寞。D手法错。“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15. (6分)第一首,提出问题,离愁起点。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2分)第二首,相思所苦,离愁渐重。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2分)第三首孤凄俱增,离愁高潮。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2分

44、)(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 (5分)(1). 蟹六跪而二鳌 (2). 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3). 用心躁也 (4). 佳木秀而繁阴 (5). 风霜高洁17. B (用错对象)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泥沙俱下和“鱼龙混杂”:都可用于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不同在于1)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鱼龙混杂”,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小。2)泥沙俱下偏重在“俱下”,即一起来;“鱼龙混杂”偏重于“混杂”。3)泥沙俱下还有其本意,“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块流下来”;“鱼龙混杂”没有。)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45、(不合语境)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而美好的品德。祸起萧墙:泛指内部发生祸乱。萧墙,照壁,比喻内部。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海底捞针:顾名思义是指在茫茫大海找寻一个小小的针,用来比喻极难找到某个人、某件物等。18 C. A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制度”。B项:句式杂猱,最后一句应为“建筑工地扬尘是造成污染的首要因素或建筑工地扬尘是首要污染源”。D项:搭配不当,“提出号召”不搭配;中途易辙,可在“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前加“这”。19.【答案】B【解析】A项,“垂念”是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使用不得体,错误。C项,“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使用不得体,错误。D项,“鼎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使用不得体,错误。20.【答案】 示例:不是骑手遵纪守法就一定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不是解决了拥堵问题就一定能提高外卖点餐率【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能提高外卖点餐率”,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