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题新人教版20180502480.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72154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题新人教版2018050248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无锡市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题新人教版2018050248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无锡市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题新人教版2018050248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题新人教版2018050248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题新人教版20180502480.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无锡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监控测试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6分)1. 用正确的楷书把下面的字抄写一遍。(2分)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和书写都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泄渎(d ) 无边无垠(yng) B潜滋暗长(qin) 坦荡如砥( d ) C婆娑(su) 沾(nin)轻怕重 D深邃(su) 强聒不舍(gu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A窘:紧张,为难 B敌:胁迫,攻击 C顾:转头看,看见 D乃:才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

2、一项:(2分) ( )A今天,校长在开会时号召同学们要好读书、读好书。B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很多同学发挥雷锋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C白求恩同志不但是医术高明,而是人格高尚。D我们学校的师生和校长都参加了拓展活动。5.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开会时,他们有的玩游戏、有的打瞌睡,真是心无旁骛啊!B当海啸到来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完全没有察觉到灾难的来临。C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D.在这样的场合,他的夸夸其谈博得了众人的喝彩。6. 将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让你想流几行

3、感怀身世之泪 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A. B. C.D.7.默写(10分)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 , , 一个有道德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8.名著阅读(2分)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

4、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这段话出自 (作者)写的 二、阅读与赏析(共34分)(一)诗歌赏析(6分)春暮西园 明代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注】晴波:阳光。9.诗中多处暗扣诗题,如第三句中的“ ”三字便暗扣了诗题中的“春暮”。(2分)10.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诗词中的“花落”所蕴含的情感?(2分)_ _ 蝶恋花李罗 八(9)班曾忆当年三国侣,义薄云天,翼德名冠武。喝断当阳雄震古,蛇矛在手人称许。百世风流翻急雨。犹有忠魂,长在桃园圃。蜀甲三千轻破虏,东吴未踏成辜负。11.这首词包含了哪几个故事?(答出两个

5、算对)(2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注释】投贽(zh):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某:自称,相当于“

6、我”。课:功课,学业。兼:这里可译作“也”。战灼:哆嗦,打战。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4)亦不示人 13.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非秀才之文”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同的一项是( )(2分) A秀才但有之 B问其所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马之千里者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比去,问其所之。 15.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三)议论文阅读(5分)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

7、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

8、洁癖。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

9、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 17第段画线句

10、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尊重夜色 张劲 城里能见到夜晚,却见不到正宗的、完整的夜色。城里的夜晚很肥硕,夜色却瘦弱如残片。它像只失魂落魄的耗子,被灯光的猫追得东躲x藏,被市声的刀阉割得七零八落。还让人想起贬值的稀薄的奶粉,或是掺了假的地沟油之类。 正宗的夜色应该是大大的笔蘸上浓浓的墨,挥洒在宣纸上的黑体字。那墨汁慢慢浸润开来,一笔一划,饱满,厚实,酣畅淋漓,且不带杂质。这样的笔墨,现在多数已隐居在乡村了。前些日子,我随一帮人去开阳县一个叫禾丰的乡村采风,便有幸经历了这样一场纯净的夜色的洗礼。 禾丰的夜色来得浓情,而又斯文得体。仿佛是赶

11、赴一场约会,它有些急不可待,但又不失稳重的传统。直到家家炊烟即将散尽,只只倦鸟陆续归巢,它才应和着雀噪,拽着炊烟的尾巴,一点点、一缕缕地翩然降临。住的这个荒村野店似的小旅舍,其实白天不荒,野店也不算野,但因许多房间电灯坏了,或关不严门窗,于是入夜就被荒野化了。我住小店顶楼,夜色激活催生了白天种在心里的烦心事。反正睡不着觉,索性起身下床,在露台上独坐,与夜色相对作竟夕谈。 开头以为夜色不善言辞,其实错了。山峰,河流,远村,近树,田垅,庄稼虽被宽广的、浑无际涯的黑幕所笼罩,所覆盖,但那似无却有的碎语,柔软,绵长,很为晚风所赏识。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

12、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虫鸣则押的是仄声韵,不成阵势,在我耳畔细吟如箫声断续。 还有几声忠实值勤的狗吠,混合着小儿的啼哭,远远传来,沉沉夜幕被咬破了几个洞。有夜气从中淌出来,似有微波漾动,然而转瞬即逝,夜色毫不滴汤漏水,仍是那么平静,饱满如初。也有阵阵流水的低沉暗唱,那是一条名叫青龙河的波浪,在夜以继日地诠释着那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含义。 我在露台上徘徊,看不见河的流动,只能看见远处公路桥上的一盏路灯,闪烁其辞。蓦地想起了前人的诗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面对那“一星”,诗人不仅觉得它“如月”,且还要悄立良久“看多时”,以前不太理会,现在似乎有些领悟了,是期待和

13、憧憬着什么,却又有说不出的寂寥和凄清。今夜恰好无月色,也无星光,我只能是“一灯如豆看多时”了。那如豆的孤灯,是打在夜幕上的一个小小补丁,一个金黄而又梦幻般的神秘补丁。 黑暗中,有些东西被夜色吸去,有些则被夜色放大。比如,田禾的暗香就一阵阵轻撞我的鼻尖,但我闻得见,却摸不着。凭气味,我知道那是待收割的油菜荚,告别季节时的些许惆怅,也有刚移栽的秧苗,初上岗时的按捺不住的兴奋。 还有身旁的一树枇杷,它也兴奋得快要忘乎所以了。它的果实已经成熟,急盼着出嫁市场。它手舞足蹈地想要挣脱夜色私奔,结果,被晚风扇了两耳光,爆出一阵噼噼啪啪的脆响。我被逗乐了,心中的郁闷也消解了许多。 乡村夜色从来都是很自我的,不

14、比日色可以大白于天下。很自我的夜色不愿被人窥测尚未公开的秘密,它总有一种提防被欺骗了的谨慎。所以夜色很矜持,也很低调。它也不想让鸡声、犬吠、蛙鸣、虫吟之外的好事者高调入局。当然,低调并不等于无调。开阳禾丰,之所以稻盛麦丰,不仅与开朗的阳光有关,也与含蓄的夜色有关。 日出而作,该光明时就应光明,该站起来的就别躺下。日入而息,该漆黑的就应漆黑,该躺下来的就别站起。正如鲜亮、热烈的日色,该有白天的尊严一样,庄重、沉静的夜色,也该有夜的体面!日夜往复,黑白交替,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乃天地人生之大道。 尊重日色,也尊重夜色,按自然规律办事,乃有禾丰乡之禾谷丰登景象! 18.文章第自然段写城里的夜色,请简

15、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 19.结合文章第至第自然段内容,概括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了禾丰夜色中的哪些景物。(3分) 答: 20.赏析文章第自然段画线句的修辞及表达效果。(4分) 答: 21.全文以“尊重夜色”为题,试探究其好处。(3分) 答: 三、作文(40分)22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请将你的故事与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请以“曾经错过的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

16、(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贴近生活,言之有物。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检测答案2、A 3、D 4、A 5、C 6、 B 7、略 8. 略9.花落尽(2分)10. “知是人家花落尽”句中虽然也点出了春光的消逝,但并无伤感之意,反而突出了蝴蝶纷聚菜园的盎然生气(1分),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11.略12.(1)借、假借 (2)尽、完 (3)只、只管 (4)给看13.C14.等到(秀才)要离开(的时候),(卢君)问他要到哪里去。15.秀才是一个弄虚作假(虚荣浅薄,不学无术,不知悔改,爱吹牛)的人。【译文】卢君出任衢州牧,有一个读书人来投递求见名帖。卢君翻阅他写的文章,读了十篇,都是卢君

17、所写。卢君悄悄地对这个读书人说:“这不是你写的文章。”秀才回答说:“这是我苦心钻研学业所得,不是出自他人之手”卢君说:“这些都是我所写的文章,(我能背诵他们)你也能背诵吗?”秀才无话可说,只得据实回答:“我(偶然)得到这些文章,没有署名。真的没想到是员外您所撰写的。”(说着)惊慌失措就要离开。卢君说:“这虽然是我写的,也没给人看过,只有你有它。”等到他离开时,卢君问他要去哪里。秀才说:“汴州梁尚书是我的岳父,我到他那里去住十天。”卢君说:“大梁尚书是(我)的表亲,如果与你是内亲,那么我与你该是至亲。你这话,想来又是虚假的吧。”这个人战战兢兢,无地自容。卢君说:“不必这样。你先前抄袭的文章和所谓

18、的大梁亲戚,一起送给你吧。”16.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17.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1分)把“母语”比全“文化母乳”,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在思考、表达和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2分)18.(3分)表明作者认为城里的夜色不正宗的看法(1分);为下文写禾丰乡村的夜色作铺垫(1分);反衬(或“对比”)禾丰夜色的纯净正宗(1分)。 19.(3分)从 听觉角度(0.5分)写了柔软绵长的碎语(或“蛙鸣、虫吟、狗吠、儿啼、流水、果树等声音”)(0.5分);从视觉角度 (0.5分)写了闪烁梦幻的路灯(0.5分),从嗅觉角度(0.5分)写了田禾(或“油菜荚”)的暗香(0.5分)。 20.(4分)拟人(1分)、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鸣由少渐多的过程和热闹欢快的情状(1分),流露出作者对蛙鸣的喜爱和对禾丰夜色的欣赏之情(1分)。 21.(3分)贯穿全文,照应结尾,使文章前后呼应,文脉贯通,浑然一体(1分);紧扣文章对夜色的描写和看法,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夜色的喜爱和尊重的态度(1分);点明主题,揭示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1分)。 22.略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