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201805041603.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72371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20180504160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20180504160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20180504160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20180504160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201805041603.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2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

2、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3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带

3、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5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政府重视商业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6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7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4、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8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9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人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A唐代的邸店

5、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D宋代的交子10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A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11.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12.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

6、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13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14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

7、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15.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 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 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16.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

8、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仅仅是区域性商人群体B经济活动没顺应历史潮流C经营商业的理念较落后D没有充分地利用海外市场17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18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

9、景是()A“海禁”政策的保护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D小农经济的抵制19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欧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风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20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1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布衣”的穿着最不可能是哪一种材料做

10、成的( )A.毛 B. 麻 C. 丝 D. 棉2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3.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这里的 “市”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24“(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

11、织布的手工业。”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农产品完全商品化 B传统农业结构变化C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25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铁犁牛耕、家庭农业26.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27.下列材料能反

12、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28.“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 )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

13、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A B. C D29.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30.“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第卷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农

14、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32.阅读材料,完成

15、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塑塞,信用日衰,至成丰三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康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

16、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洋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妙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国;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

17、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6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5世纪前半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震惊世界的大航海伟业。然而令人叹息的是,明宣宗的一纸命令竟然令其戛然而止,而其后的西欧各国却争相开辟新航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

18、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1章材料二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综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接外夷,乡导以入。明张燮:东西洋考材料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西方。(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材料四 明政府于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

19、正式开放了海禁,但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便戛然而止了。清初厉行海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一度开放海禁,设立四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但20年后,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开始,只许广州一地通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帝的一纸命令使得远航探险突然停止的制度原因是什么。中国商人的低下地位是什么政策导致的?中国为什么对外国产品没有强烈的需求?(4分)(2)据材料二,明代的海禁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6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瓷器外销黄金时期的特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瓷器外销繁荣的主要原因。(4分)答案1- -5 BACAC 6-10 BCCBA 11-15 CDCBA 16-20 BC

20、ADD 21-25 DDBBA 26-30 BBCAA31.(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2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分)(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分)32.(1)流入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用对美洲早期殖民扩张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19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贸易的顺差地位。(4分) 流出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洋务运动(引进技术、设备,加强国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花费大量白银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西方资本主义

21、经济侵略(商品倾销等)。(任意三点得6分) (2)举措:发行纸币,进行币制改革。(2分) 后果:清政府改革失败,重新回到银本位,未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命运;国民政府的改革成效显著,促使中国彻底放弃银本位,实现了经济和金融的全国统一。(4分)33.答案:(1)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重农抑商”政策。(1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1分)(2)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断绝;沿海人民丧失生计,生活贫困;为生活所迫转为海盗;有的为倭寇作向导,骚扰沿海地区。(6分)(3)外销瓷器品种丰富,能根据海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出口数量庞大。(2分)海禁和通商口岸的开放。(2分)-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