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198.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73904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198.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198.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198.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198.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198.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48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子记载: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 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 ”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

2、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 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日: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采 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 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 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

3、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 “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 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5.“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 “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 四种三 ”“”代之内经商的人 被纳入 七科谪 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 激化阶级矛盾 B. 削弱军队实力 C. 打压商人群体 D. 促进经济进步 6.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

4、州、杭州、 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 70 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 1 - 7.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 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 ”人及其家庭。 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 自

5、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 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 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 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8.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 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 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 “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 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 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9.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 “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江

6、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 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 ”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10.“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 “诸镇 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

7、到解决 11.“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 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 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12.“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 财”“或 物”,不动产 “被称为 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 - 2 - 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8、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13.“南宋末年,松红 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部去籽,线弦弧鷺案间。报掉成剂, 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 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意相作为”。 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14.“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

9、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 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15.“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 匠籍”“。清初宣布废除 匠籍”, “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 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1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10、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7.古代鱼鳞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 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 “称 鱼鳞图册”。据此,鱼鳞图册是 A. 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 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 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 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18.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 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 白银帝国”。 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 也逐渐走

11、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 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19.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 “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 - 3 - ”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2、 20.史载,自 15世纪末 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 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21.“”一亩三分地 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 “先农坛皇帝 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 “”“其 亲耕 的地块面积恰好是 一亩三分”“”。皇帝 亲耕 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敬天法

13、祖的宗教观念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22.“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 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 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 ”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23.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地理分布情况 唐 五代十国 宋 元 明 清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14、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北 7 70% 8 44.44% 29 43.29% 13 35.14% 33 20.50% 84 37.84% 南 3 30% 10 55.56% 38 56.71% 24 64.86% 128 79.50% 138 62.16% A. 政治中心南移 B.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C. 经济重心转移 D. 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24.“李大钊说: 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 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古代 A.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B. 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妇女的经济

15、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25.“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 - 4 - 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26.“史载: 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泊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 ”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 轧 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己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车间近代工业体系墓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16、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 27.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 虽穷乡僻壤, ”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8.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

17、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经济兴起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农民负担减轻 29.据统计,1890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 5 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 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 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 30 元甚至更多。而 1883 年直隶普 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 1 元多。这说明了 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30.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 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