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49.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74140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49.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49.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49.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49.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349.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2017-2018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 3 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 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 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

2、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 ”“屡起烟霞 。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 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 和瘟疫的袭扰。 “”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 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 。道家思想 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 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

3、。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 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 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 。在唐代, 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 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正是由于唐 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 “” 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 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 。宋代 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

4、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之 “”“”后,与 焚 香不同, 隔火熏香 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一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 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对宋以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 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 - 1 - 物。 “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 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 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 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错用香 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

5、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 死胡同?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融于中同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提。 B.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 C.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 D.“”“”宋代之后, 隔火熏香 的方法替代了 焚 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再进行推断,构成了

6、总分式的论证 结构。 B.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 化加以阐述。 C.“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 日渐式 ”微 的不良态势。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香文化的特点,虽然涉及内容繁多,但论述脉络 非常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实现了专香专用,促进了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 B.历代很多文人赋予香丰富文化内涵与高度艺术品质,这表明文人对香文化发展起到主导 作用。 C.人们只谈香的价格、产地和香味,加上商业化的侵袭

7、,使得近现代香文化发展有误入歧 途的风险。 D.香文化的兴衰是很复杂的问题,梳理香文化的发展轨迹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 2 - 朗读与呐喊 莫 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 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 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 “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 他 ”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

8、他不是我的对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 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 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 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 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 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 ”呱!

9、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 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 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 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 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 “”似

10、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 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 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 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 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 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 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 治

11、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 3 -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 “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 高普”(高密普通话)。 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 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 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 “”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

12、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 野狼嗥 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 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 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 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 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 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13、.“”方快执意叫 我 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 “”而无比辉煌, 我 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 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 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 “”“”三个 全不顾 表现 我 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 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 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5.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 分) 6.“文章题目是 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

14、 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 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颁奖礼中获颁年 “”度 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 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 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

15、,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 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 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 “”的信中写道: 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 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 “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 别有开发”“和能 ”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 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

16、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 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 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 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 “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 融合中西以推进 ”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 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 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 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万美元,设立 驼庵奖学金”“和 永言学术基金” 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 “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 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 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 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