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201804281.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75309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20180428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20180428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20180428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20180428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201804281.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

2、”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3、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

4、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

5、直接。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B.“道法自然”是老子

6、中的一个命题,它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自然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书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B.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将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

7、”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生动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C.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D.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

8、,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2.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流泪的滕王阁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游人零落,秋风微凉。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皆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赣水潺潺,涛影荡漾,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朱丹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

9、写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的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逸兴遄飞的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长吟。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的漂泊,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

10、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凸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倚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起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我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对饱蓄泪水的眼睑。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的前行,涌起的层层江浪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那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

11、识之,他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两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一片阁/躲在云底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唯有怅惘地醉去。滕王阁虽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

12、,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远望,江天开阔,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偎依至永远了。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怅惘!斜阳也成余晖;阁上人去,鸟空,空留一片寂寥。【注】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1)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这个人有什么关系?(2)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13、。”从全文看,王勃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具体内容?(3)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联系王勃际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文章最后说“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空,空留一片寂寥”,文末着眼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命若琴弦史铁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

14、,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

15、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

16、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吃的、喝的、烧的全有。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出去说回书。行吗?”“行。”小瞎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师父。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

17、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

18、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纸时,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B.小说第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睛的渴望,为后文发现“药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C.老瞎子将“一千根”的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子师父临终前说的话形成照应。D.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

19、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2)第段刻画说书老人的形象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小说的最后,说书老人已经知道所谓的“药方”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下列各题。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与熊廷弼少同里闬,而不相能。为诸生,同受知于督学熊尚文。尚文并奇二生,曰:“熊生,干将、莫邪也;贺生,夏瑚、商琏也。”举于乡

20、。家贫,就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二人,授翰林编修。天启间,为洗马。当是时,廷弼已再起经略辽东矣。广宁之败,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逢圣作色 , 曰:“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即具草上之。湖广建魏忠贤生祠,忠贤闻上梁文出逢圣手,大喜,即日诣逢圣。逢圣曰:“误,借衔陋习耳。”忠贤怫然去。翌日削逢圣籍。庄烈帝即位,复官,连进秩。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 入阁辅政,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十一年致政。十四年再入阁。明年再致政。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

21、,帝亦汍澜动容焉。是时,湖广贼大扰。明年春,张献忠连陷蕲、黄,逼江夏。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五月壬戌晦,贼陷武昌,执逢圣。叱曰:“我朝廷大臣,若曹敢无礼!”贼麾使去,遂投墩子湖死也。贼来自夏,去以秋云。大吏望衍而祭,有神梦于湖之人,“我守贺相殊苦,汝受而视之,有黑子在其左手,其征是。”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 , 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以冬十一月壬子殓,大吏挥泪而葬之。(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注】里闬:巷子.汍澜:眼泪纵横的样子。(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

22、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B.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C.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D.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将莫邪是古代传说中的两把剑,同属中国古代十大名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搜神记:“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B.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探花、榜

23、眼;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C.明代内阁大学士是指身在内阁并且有大学士头衔的人,一共有6个类别,分别为“四殿”“两阁”,两阁者,文渊阁,东阁。D.“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礼记王制:“七十致政。”郑玄注:“还君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逢圣饱有文才。做生员时就受到督学熊尚文的赏识,授官翰林院编修。魏忠贤也希望贺逢圣位自己的生祠作文,去拜访贺逢圣。B.贺逢圣刚正不阿。广宁战役失败之后,他不计前嫌,为熊廷弼起草奏疏呈献朝廷;权臣魏忠贤登门拜访,他据实言明,绝不趋炎附势。C.

24、贺逢圣清廉沉静。他能够极好地约束自己,并不断磨练德行;皇上虽然对待他和周延儒有厚薄之别,但他始终没有进言纠正。D.贺逢圣临难不屈。在武昌被贼寇逮捕,他毫不畏惧,义正词严,呵斥贼寇无礼,贼寇没有杀他,而驱使他离开,他毅然投墩子湖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逢圣作色。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6分)5.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1)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塞上长城空自许,。 ,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2) , 才下眉头,却上心

25、头。(李清照一剪梅)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庄生晓梦迷蝴蝶,。 ,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注】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凌波:水面之上。6.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7.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三、语言文字运用(20

26、分)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罗贯中水浒传是我们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文言小说,它艺术地概括南宋末年宋江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B. 沈从文边城的语言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又充满着无限的回味,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语言文字良好的驾驭能力。C. 滕王阁序原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扣“秋、登、饯、别”四字展开,文中还借典故表达了王勃对遭遇深沉的感伤以及精神无法振作的悲叹。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D. 林庚谈中国诗一文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对中西诗的异同作了精辟辨析、比较和阐发,强烈地批评了某些人割裂中西文化的错误

27、观点。9.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 )A. 穿流不息 跳望 休憩 厮打 B. 义愤填赝 熟稔 赢弱 反哺C. 舸舰弥津 央浼 坳堂 凑泊 D. 没精打彩 糍粑 欺诲 茶峒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 。毛笔铺豪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构成 ;就像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

28、、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 ,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11.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主题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每一要素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4、 写作(60分)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最近微信和Q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用媒体谋私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29、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1)D(2)D(3)C【解析】(1)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能力。D项,“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是“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2)本题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D项,属于五种生有,“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的说法于文无据。(3)题目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0、,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C项后半句无中生有。“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错误,文中没有说庄子的思想中“自然与人为并重”。2.(1)指的是王勃;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2)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3)人生的道路很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否则,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王勃如果“一心为文”,那他就选择了永远敞开的门;但他不甘寂寞,走上仕途,选择了那扇对他来说关着的门,注定遗憾终身。(4)结构上:与开头写景照应,突出一种空阔、寂寥的氛围。内容上:以景结情,委婉地抒写出对王

31、勃的千古追怀,和对王勃际遇的感伤之情。【解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2)根据文意概括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3)首先明确“门”的含义,然后分析句意:王勃如果“一心为文”,那他就选择了永远敞开的门;但他不甘寂寞,走上仕途,选择了那扇对他来说关着的门,注定遗憾终身。(4)注意从结构上答出结构上:与开头写景照应,突出一种空阔、寂寥的氛围。内容上:以景结情,委婉地抒写出对王勃的千古追怀,和对王勃际遇的感

32、伤之情。3.(1)B,C(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写老人说书的内容丰富、任随众人挑选、不慌不忙与众人说书等细节,体现了老人对说书的满足和技艺的娴熟、内心的从容。侧面描写。当老人开始说书,满场立刻鸦雀无声,从侧面表现出老人说书技艺的高超。(3)老瞎子终其一生翻山越岭说书谋生,他相信这一切的奔忙辛苦都是值得的,就在于弹断一千根琴弦能用药方去治眼睛。可见这“药方”是老瞎子困苦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是生活的依托。虽然最终没能治好眼睛,但老瞎子明白是这“药方”支撑他一直活得充实,所以他认为有义务把生活的希望传给下一代。小说的题目是“命若琴弦”,意在告诉人们,生命就像琴弦,只有“拉紧了”,让自己忙

33、碌着、奔波着,生命才有意义。意义本在于过程,而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谁是谁。”或者:老瞎子的师父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传达出了小说的主题,即生命的意义在于忙碌厚实的过程,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并不重要。(能结合题目或文眼分析即可)现实生活常常是无奈的,甚至是苦难的。要在心中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让生活充满奋斗的原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哪怕最终不能实现,也能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找到一个理由,为了更好地活着。【解析】(1)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A项,“”推断错误,应该是悟到生命的意义;D项“人生

34、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错误;(2)题干问“第段刻画说书老人的形象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表明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分析表达效果。(3)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理解”,联系文章内容“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4.(1)B(2)B(3)C(4)同乡的官员准备为熊廷弼鸣冤(或陈述冤屈),认为(或猜测)贺逢圣将会阻止这件事,贺逢圣变了脸色。醒来后感到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是这样。【

35、解析】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作者:张廷玉,朝代:清朝。(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一僧帽一袈裟”之间不应该停顿,两个“逢圣”之间要停顿,动词“曰”后面应该停顿,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有大冶人尹如翁,是贺逢圣的门生,跑了三百里,拿了一顶僧帽、一袭袈裟来送给贺逢圣。贺逢圣把衣帽还给他说:“你只管离开吧,别担心我。”如翁于是离开。(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有误;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有厚薄之别,但他始终没有进言纠正”顺序

36、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意思是“贺逢圣为人清廉沉静,约束自己磨练德行。皇上办事过于急躁严刻,贺逢圣始终没有进言匡正。他再次与周延儒同时被征召,帝上对待他不如周延儒”,可见“没有进言”在前。(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意”译为认为,“沮”译为阻止,“作色”译为变了脸色。“觉”译为醒来后,“异”译为认为怪异,“俟”译为守候,“俟于湖”(状语后置句),“果是”译为果然是这样。【附参考译文】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从小与熊廷弼住在同一里巷,但是彼此不亲善。作生员的时候,一同被督学熊尚文赏识。熊尚文认为这两个生

37、员都有突出的才能,说: “熊生,是干将、莫邪;贺生,是夏瑚、商琏。”乡试中举。家境贫寒,就任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考中第二名,授官翰林院编修。天启年间,任洗马。正当这个时候,熊廷弼已被再次起用任辽东经略了。广宁战役失败,同乡的官员准备为熊廷弼鸣冤,认为贺逢圣将会阻止这件事。贺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立即起草奏疏呈献朝廷。湖广建造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听说上梁文出于贺逢圣之手,非常高兴,当日就去拜访贺逢圣。贺逢圣说:“错了,这不过是利用别人的声誉、地位的陋习罢了。”魏忠贤不高兴地离开了。第二天就除去了贺逢圣的官籍。庄烈帝即位,贺

38、逢圣恢复了官职,接连晋升官阶。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辅佐国政,加太子太保的官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十一年辞官。十四年再次入阁。第二年再次辞官。贺逢圣为人清廉沉静,约束自己磨练德行。皇上办事过于急躁严刻,贺逢圣始终没有进言匡正。他再次与周延儒同时被征召,帝上对待他不如周延儒。等到他休假回家(予告:汉朝制定的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法令可带职休假,则称予告。予告不得归家,但居官不视事。)皇上在便殿设宴为他饯行,赏赐金银、绣着蟒的椅垫。贺逢圣感动得大哭,伏在地上不能起身,皇上也为此流泪动容。这时,湖广贼寇大肆侵扰。第二年春天,张献忠接连攻陷

39、蕲、黄,逼近江夏。有大冶人尹如翁,是贺逢圣的门生,跑了三百里,拿了一顶僧帽、一袭袈裟来送给贺逢圣。贺逢圣把衣帽还给他说:“你只管离开吧,别担心我。”如翁于是离开。五月壬戌为月末,贼寇攻陷武昌,逮捕贺逢圣。贺逢圣呵斥说:“我是朝廷大臣,你们胆敢无礼!”贼寇驱使他离开,贺逢圣于是投墩子湖而死。贼寇从夏天来,到秋天去。地方长官对着湖水祭祀贺逢圣,有神托梦给湖边的人,“我守护贺逢圣宰相很辛苦,你把他接过去守护,他的左手有黑子,他的特征就是这个。”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在冬天十一月壬子装殓,地方长官挥泪把

40、他埋葬了。5.(1)六宫粉黛无颜色,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2)此情无计可消除,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解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中重点的字词有“衰鬓”“粉黛”“暂歇”“杜鹃”“沧海”。6.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通过晨昏荷花的对比,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同时“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7.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

41、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解析】鉴赏词句的精妙,要从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入手。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通过晨昏荷花的对比,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同时“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

42、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8.B【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学常识的理解。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A项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C项中“借典故表达了王勃对遭遇深沉的感伤以及精神无法振作的悲叹”不正确;D项中“强烈地批评了”错误。9.C【解析】题干“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这是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形的能力。A川流不息,眺望 B义愤填膺,羸弱 D没精打采,欺侮。10.使用毛

43、笔是重要原因。 一个个表现世界诸形相的方块字。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空,根据“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可知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重要原因;第二空,注意抓住汉字的特点,方块字;第三空,根据“计白当黑”可知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11.构图要素: 汉字“文”、龙和长城。草书的文字,表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动态的龙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表达了全民行动,投入到提高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来;长城的造型,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旅游

44、资源。【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解答时要先简述构图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解说,或由左到右,或由上到下,同时注意内在的逻辑性,然后揭示寓意,揭示寓意时要抓住画面下面的“文明素质”这一关键词语。句子表述要条理,短短的句子中不能有病句,语言尽量简洁。12.公平有古谚语说:“没有一滴雨水认为自己制造了洪灾。”在大家都在拉票的如今,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践踏公平。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评选?为什么不是几个专家一商量就把结果定了?这不就是为了让各种各样的人从不同视角评定孩子吗?为了让所有的孩子能够公平的竞争,这不也是家长一直呼吁的吗?家长在微信和QQ上为孩子拉票,就有失评选的公平性。加入每个

45、家长都这样做,那评选活动岂不是成了人脉比赛。此外,这样做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他如果总是这样以不公平的方式赢得比赛,那么他就会习惯这种不公平的方式,这是很可怕的。他们未来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而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可能靠一批践踏公平的人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以小见大,公平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我们每个人维护出来的。也许,有人会想:“我有投票的自由啊,法律并没有规定不能以这样的方式拉票。你不让我拉票,就是在践踏我的自由。”而我想说,公平与自由自古以来就是相对的。你不可能同时在一件事情上得到这两样东西。加入当年那个大哲学家选择了逃跑的自由,那他就失去了法律的公平。所以在公平与自由方面,

46、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当所有的人都放弃一项事物的自由时,他们就得到了公平。胡适说:“当他们都容忍了我讲话时,我就有了讲话的自由。”公平与自由的关系,大抵上和容忍与自由相同,有得有失。当然,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去追求相对的公平。当人们选择了投票的自由,那评选必然失去公平。假如我们每个人都牺牲一点自由,那公平将是我们最好的回报。【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指应考者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主旨,确定作答文章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孩子网络评选,家长微信拉票,朋友圈风云四起。或许被拉票,或许向别人拉过票。对于这样的事情,你怎么看。这里涉及的几方力量有哪些呢?孩子、活动举办方、家长、被拉票者。其核心事件是“家长替孩子拉票”,所以核心人物是家长、孩子。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一般有争议点;这则材料的争议点是什么呢?家长此举合适否、可以接受否、利弊轻重如何。在行文过程中,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如上争议问题,要深入“阐述”的也是如上争议话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辨析的关键概念”,就是如上所说的“评选”、“家长”、“拉票”、“孩子”等;“在多维度的阐述中说理论证”的“维度”,就是回答如上问题、支撑我们观点的维度。参考立意:变味的评选活动贻害匪浅;孩子认同感被无聊评选扭曲;亲友投票无异于掩耳盗铃。-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