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0419.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76265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0419.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0419.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0419.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0419.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0419.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滁州市民办高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 1本卷分第 I I 卷(选择题)和第 IIII卷(非选择题),满分 150150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 2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3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第 I I 卷(70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 “称 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

2、是周礼,记 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 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 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 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 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 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 “”“”“动; 声容静 ,不咳嗽、打喷嚏,哕咳; 头容直 ,头部正直

3、,不左右倾斜; 气容 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 毋嗷应”,不 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 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 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 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 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 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

4、然进入。札记还说 “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 - 1 - 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 长者不及,毋傀言 ,长者还 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 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 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 “”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 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5、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 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 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 文化 ,体系相当 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在纲, 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 十三经 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 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

6、子后学的 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 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 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 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 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 能与人雷同,

7、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 - 2 - 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 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 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 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

8、从源头上 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位有远见的大科学家 刘力源 治学的竺可桢有着宽阔的视野,尤其是他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所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 PM10、PM25 的存在,在竺可桢 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 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 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 1934 年,而 1934年又倍于 1933 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 ”空气最下一层。 “让学者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 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 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

9、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 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 “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 这也是为什么 1952年周恩 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的重要原因。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 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王作跃说。另一个让王作跃印象 深刻的是,竺可桢一直以来强调基础科学要和应用科学并重:“在科技政策里,他一直强调基 础科学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在中国 20 世纪强调应用科学而忽视基础科学的情况下是难能 可贵的,他一直清醒地认识到

10、基础科学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这在他不同历史时期的 ”日记里都很明显。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 这篇文章着 - 3 - 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学者何 “亚平说。留美回国后,竺可桢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 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 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 “空白的。 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 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不仅可以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 ”老实际上

11、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和认真的态度。何亚平 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 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 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绝不迷信他人的东西,即使是专家权威的东西。还有 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 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第一手材料”,竺可桢身上的这些 “特质让何亚平由衷佩服。 事实上,在抗战时期担任浙大校长,

12、竺可桢并没有多少时间做科研, 但他硬是挤出时间写出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最终结束了国际上的一个长期的争 论。到了 80 多岁,他又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迄今为止,尽管计算 机这么发达,运算速度这么高,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 ”势还是竺老当时概括的那个方向。这让外国人都赞叹不已。 “”“即使 文革 中赋闲在家,竺可桢也没有真正赋闲。 他从未停止对科学院及各学科、各 有关研究所科研工作特别是理论及前沿工作的思考。”学者李玉海说。为了及时掌握国际上最 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年迈的竺可桢经常独自一人乘公共汽车前往情报所,查阅国外文献, 真正是活到老

13、,学到老,研究到老,这是一般老年人难以做到的。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竺可桢早年就关注大气污染问题,他 1936 年的日记里就有南京空气污染的详细记录, 反映了南京从 1933 年到 1935年三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B.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之所以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是因为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 想,具有大师级的视野和气派,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培养科学精神。 C.竺可桢具有经常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很多有关学习、研究的内容, 其中的读书笔记在他的日记里占有很大的比重。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与一般传记有所不同,一是没有严格按传主的

14、生活工作经历叙写, - 4 - 5.竺可桢的国际视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竺可桢在治学方面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因为,几句隽语或一件雅事,其影响可 能远远超过苦心经营的专门著述。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因为,大众乐于品 味并传播轶事,无暇阅读著作,更不要说努力理解其精神。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书斋 里的著述,虽说不被大众所赞赏,毕竟还有召唤知音的能力。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 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

15、铭(18571928)。 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 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对于 “”奇谈怪论, 宽容大度 的国人历来的态度是:可以欣赏,但不必当真。这么一来,名满天下 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 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对于观赏 “”者来说,有几人关心 观赏对象 的喜怒哀乐? “”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一半缘于辜氏立意 惊世骇俗 的论述策略;另一半则只能归因于国人 对于文人轶事持

16、久不衰的强烈兴趣。另外,辜氏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这也妨碍国人的真正了 解。十年前,岳麓书社出版辜鸿铭文集,薄薄一册,收入其用中文写作的读易草堂文集 和张文襄幕府纪闻,虽也有精彩之处,比如介绍西洋礼教习俗、批评国人之前倨后恭,以 及品鉴人物分辨理势等,但远不及同时同社出版的轶事集文坛怪杰辜鸿铭行时。沉寂了半 个世纪的“辜鸿铭”,终于重新引起大众的关注,历来被作为落伍者描述的形象,开始呈现某 种亮色。但是,直到近两年,作为思想家的辜氏,方才逐渐浮出海面。这种公众阅读兴趣的转 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辜氏著述中译本的陆续问世。连载于学术集林的中国札记,香 港牛津大学出 版社的中国牛津运动轶事,海南出版社的中国人的精神,再加上黄兴涛 “所著文化怪杰辜鸿铭(中华书局),国人对于辜氏的关注,开始超越 轶事”,转向“精 神”。 用英文、法文向欧美介绍中国文化,辜氏前有陈季同,后有林语堂。有趣的是,被我扭到一起 的“三剑客”,都是福建人尽管辜氏只是祖籍福建。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氏也曾提 及陈季同,但没有涉及其名满欧洲的中国人自画像等法文著述;至于林语堂 30年代之喜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