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20180426570.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76644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WPS 页数:35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20180426570.wps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淮安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20180426570.wps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淮安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20180426570.wps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安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20180426570.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20180426570.wps(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议论文阅读作业 一、2017连云港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 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 勇 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 发行数早已不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 “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 独语”。 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 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 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 书,我不知道

2、。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 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 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 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 “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 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 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 9 亿字的四 库全书。 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

3、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 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 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 钱锺书? 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 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 的生命血乳交

4、融。 “ 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 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 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 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 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听我回溯历史、 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 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

5、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 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4 月 21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4 分) _ _ _ _ 1 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 分) _ _ _ 3“”如何理解第段中的 均等 一词?(3 分) _ _ _ _ 4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_ _ _ 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 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4 分) _ _ _ _ 二、2017北京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

6、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 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 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 改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大雪压 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 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 间正气”。 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 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

7、,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 “至死不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_。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 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 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 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 世界的壮举。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 “们创

8、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 人间 ”“”正气 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 中国梦 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 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_和_ _。(2分) 2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甲】 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 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

9、),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 ”破也,而不可夺坚 的理解。(4 分) _ _ _ _ _ 三、2017安顺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 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 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 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 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

10、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 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 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 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 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 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 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 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 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

11、明鉴。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 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 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 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 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 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 益聪睿精进。 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

12、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 。”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 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 3 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 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想 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

13、与 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 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 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 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 分) _ _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 部分。(3分,划分全对方可给分) 3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_ _ 4文章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14、法?有什么作用?(5 分) _ _ 5第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 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3 分) _ _ 四、2017沈阳阅读选文,完成题目。 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 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 可见,立 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 凭个人志趣,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在这个大前提

15、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 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清代名臣左宗棠, 很早就怀有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他潜 心研究中外军事战略,被誉为“天才军事领袖”。面对外国侵略,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赴西 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 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反观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官吏,一心只追求一己之利,在国家危难之时,贪 生怕死,临阵脱逃,何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

16、志在致黎锦熙信中提出了深刻见解:“真欲立志,必先研 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 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 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毛泽东同志不但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他 4 在求学时期,就立志救国救民。为了实现志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 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 1917 年暑假,他步行 900 多 里,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倾听农民的呼声。此外,他还多次去安

17、源煤矿了解 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 命道路,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坚定了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 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就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_ _ _ _ 2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_ _ _ _ 3选文第段与第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3 分) _ _

18、 _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凭个人意志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敌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五、2017遵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 正 李建永 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构 成,故其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 一以止也。” “”“”那么, 一 是什么?何以守 一 ? 说文讲:“一,惟初太始,

19、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其大意与老子道 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 阳爻(yo),是由六个“一”组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阐释的“刚 健中正”“”“。故我认为, 一 的本义乃 刚健中正”。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 刚健中正”的“正”来自 “中”,正气来自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正心诚 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醇化为道德、智 慧和力量,不仅德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然而,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

20、,理想也不能仅止于理想化。迄今为止,在塞北的许 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 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记数,其注重并寻求的在于“”正 字所蕴含的传统政治文化意义。 5 孔子曰:“政者,正也。”政治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而“正”者“守一 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 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 操守与坚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 一把手尤其

21、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一”与“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 大,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之间,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 一项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 旁,意为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为政 者必须接受的要求。 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可见 止一 不易, 守一 更难;更何况有人是明 知故犯。倘若有的人特别是官员,不甘“守”,不 “愿 止”,不 “肯 养中持正”以厚德载物, “不能 刚健中正”以自强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给

22、人以警示: 迷失航向、偏离正道、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 “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 ”百年身 ! 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选自 2016年 12 月 9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3 分) _ _ _ 2“”文章对 为政者 提出了哪些要求?(3 分) _ _ _ 3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3 分) _ _ _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 养中持正”。(3 分) _ _ _ 六、2017哈尔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

23、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 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 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 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 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 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

24、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 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 样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 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6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_ _ 2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2分) (1)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 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 (2)“”庄子说: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

25、 ) 3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 分) _ _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4 分) _ _ 七、2017齐齐哈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生命的意义 生命犹如红酒,犹如画卷,犹如一首歌,有痛苦也有升华。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它使我们匪夷所思! 悲观者认为,生命犹如地平线,即使看得见,却摸也摸不到。他想,生命中有太多挫折, 需要承受太多,压力太大,心太累了,身体也累了。就如某地一名小学生,老师也是为了他好, 仅仅骂了他一句,他却承受不住,去了那个也许美好的世界。可他不知道,他的家人有多伤心! 其实,我认为,生命是太阳,即使落下了,也能再次升起。虽然有些人很不幸,但仔细 想想,他们

26、能体会到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痛苦,而正是这些痛苦,才使他们成长。 “北京男孩刘伟也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刘 伟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因此放弃生的希望,他开始以另一种姿态生活,那就是用脚弹钢 琴。他每天辛苦练习七个小时,终于达到了钢琴七级的水平。他可以独立了,可以养活自己了! 过程虽然很痛苦,但那也是痛并快乐着的! 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贝多芬即使耳聋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经过不懈的 努力,梦终放飞。只有努力,才有成功;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弃?那就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放飞自己的理想吧! 生命的意义是不放弃生的希望,是能

27、为他人带来欢乐,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不断提升自 己的生命价值。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色彩,有的绚丽,有的平凡,绚丽让我们品味绽放的热烈,平凡 让我们品味落日的从容。只有实现人生的意义,才能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让我们一起寻找生命的意义,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上留下最美好、最辉煌的记忆! (选文有改动)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 分) _ _ _ 2第段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 分) _ _ _ 3第段内容删去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 分) _ _ 7 _ 4请为第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2 分) _ _ 模拟突破 一、2017灌云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底 线 冯骥才

28、 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 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 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 己成了可以获利的普遍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 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 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 利忘

29、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 “能 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 井投石”“,还有 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 等等。 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 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 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 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

30、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 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固,牢不可破。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 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 人 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1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2 分) _ _ _ 2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_ _ _ 3品读全文,说说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4分) _ _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 底线 的看法。(4 分) _ _ 二、2017开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

31、成题目。 8 说兴趣 梁 衡 兴趣是什么呢?兴趣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姑娘对打扮 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好房子、好车都有兴趣,因为 这样活着就舒服。但只满足于此也不行,时间长了就要退步,要堕落。于是人们对学习、开拓、 创造也有兴趣。这样人类才会活得更美好。 有兴趣,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这 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就像水,一打开闸门就自然往下流; 像烟,你一点燃就自然往上走。信佛者到处拜佛,佛经上说,你不必拜,佛就是你自己,只要 你想成佛,就能立地成佛。如果你能发现

32、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你就能立地成 佛,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能成什么样子,这才是一个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老师、家长总是怕孩子不学习,总嫌孩子不努力,“新松恨不高千尺”,其实,你不要急, 也不必“恨”,更不要那么“狠”,搞得孩子们眉头常皱,心存压力。你只须细心地去发现他到 底对什么有兴趣。就像,发现落叶下的一根春笋,只须浇一点水,一回头,它就蹿高好几米。 园丁的作用不是用剪子把花草剪整齐,而是用锄头把杂草锄干净。生物学、人才学研究已经揭 示,基因决定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某种特殊的才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 的。 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

33、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 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花自飘零,水自流,错过了机遇。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 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每一 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 大部分 “”人的回答是: 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达 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捉住;又见一只, 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 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