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77082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近两年,随着“媒体融合”被纳入国家战略,处于政策利好期加之互联网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势头猛劲。相应地,我国学界对“媒体融合”的研究同样发展迅速,尤其是在2014、2015年里,国家领导人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后,关于这一议题研究数量更是猛增。笔者对2016年学者们研究的“媒体融合”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与以往相比,2016年关于媒体融合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变化,2014、2015年的研究中,对“媒体融合”内涵及其本质动因的研究数量偏多,而2016年则将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对媒介融合路径与对策的探讨上。 此外,学者们对其他方面如: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合新

2、闻业务、新闻教育改革及人才队伍建设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个案研究方法运用较多。多数学者的研究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的知识框架,也有一些学者运用了经济等全新角度的解读“媒体融合”现象,为研究开拓了新视角。 在对论文内容分析研究时发现许多研究对“媒体融合”及“媒介融合”并无严格区分,因此本文将在论述中把二者等同对待,并依据具体研究成果的表述而选择使用。 1 关于媒体融合内涵解读的研究 对于媒体融合内涵的解读,研究进一步深化,较之以往更多从新闻传播视角下的理解,2016年的研究有的从技术视角下分析其内涵;有的深入剖析了其经济层面的本质;此外,也有从媒介间性理论出发或跳出媒介内

3、部,从社会形态角度重新理解媒体融合的。 吴文涛等人从技术创新的视角,以卡尔?米切姆广义技术框架论为支撑,构建了“四维一体”的媒介融合内涵体系:首先,是工具维度的物品融合,强调物质技术层面的融合;其次,是知识维度,强调智力成果,包含媒介知识的融合;再次,是过程维度,强调媒介使用者活动方式的融合;最后,是意志维度,即有不同形态的主体“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不同状态的 融合1。 吕铠和钱广贵从经济学角度对媒介融合的进行了解读:媒介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及管制放松带来的“媒介市场边界的模糊和产业革命的发生”,本质是产业间的产业融合,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各媒介产业之间的融合”,更指媒

4、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2。 还有研究者从媒介间性理论出发指出,随着新旧媒介之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 李 扬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间的融合走向纵深阶段,过多强调技术层面的“媒介融合”并不能对融合现象做出准确的诠释,而“媒介间性”则可成为理解新旧媒介之间融合的另一个视角,它以媒介文化为研究主体,把每种媒介都看作是有独特内容生产体系和文化特征的个体。媒介融合侧重技术维度,而媒介间性则侧重媒介文化维度,两者的相加交融,恰恰解释了“媒介边界的消解现象”3。 有研究者指出无论是从多媒体生产环节及资源的整合,还是放大到消费者及产业形态理解媒介融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黄旦、李暄

5、综合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延森的“三重媒介”以及pool对“网络”特征的观点,从社会形态层面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界定,指出媒介融合是“以数字技术为元技术平台,将不同维度上的媒介整合为一体”,在社会形态上反映的便是形成一个全球化、涌动的“网络社会”,在这其中,媒介机构是网络中的一个以多项连接和分享为目的的节点式渠道4。 2 关于媒体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伴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化,2016年更多学者将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对媒介融合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上。但学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内容为王”或“渠道为王”,而是从更?V阔的视角去思考,以期对我国媒体融合实践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有研究者对中国报业现状进

6、行研究,针对纸媒广告收入、报业经营、创新动力欠佳,中高层离职转型成潮流等,提出了媒体自救转型的建议举措:以“报业+”模式使报业集团多元化发展,实现“跨界经营”;将“读者”角色转变为“客户”,以满足客户需要凸显用户价值;充分利用资本,创建“新媒体+新闻网站”等模式促发展,实现上市经营。这也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5。 有研究者针对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了“搅局”的概念,指出了媒介融合需要在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创造竞争独一性、强化资源控制力、转换发展思路等方式改变游戏规则、创新思路以及竞争方式,建立新的内容机制、渠道规则、营销规则、价值规则,改变管理流程,重

7、视渠道网络建设。通过对媒介市场新规则“排序”,获得颠覆性竞争优势6。 严三九指出“渠道形态的进化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而“技术”“产业”“内容”“资本”“体制”等五种驱动要素综合作用,将会促进渠道的生态融合。基于此,他提出若干加快媒体渠道融合的具体策略:结合新兴媒体的渠道优势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为平台化发展创造条件;在把握内容、用户、渠道等不同关系特征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渠道延伸策略;面向用户市场在不同场景中的需求思考渠道应用路径;跨界运营,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以“互联网+资本”模式推动渠道融合7。 有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出版业的融合转型上。有研究者指出,出版融合需

8、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的基础上,创新生产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生产流程、绩效考核一体化体系;开创融合型数字产品服务体系;运用新技术促进数据出版、智慧出版等出版新业态的发展;强化配套保障措施,投入全方位、立体、多层次人、财、物资源;尝试体制机制革新,逐步形成“部门制+公司制+股权制”的市场化出版融合发展机制8。 孟育耀指出,出版产业在政策扶持、产业基地建设、并购重组等措施的实施下,加快了融合转型的步伐,但仍存在如内容存量资源开发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细分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对此,该学者对数字出版产业的运作提出了应对方法:加快数字内容资源的深度整合;加强阅读终端市场的开发;建立产业链协商机

9、制;形成出版产业集群创新扩散机制9。 李宝玲将我国出版数字化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指出,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存在数字化参与以及集中程度低、缺少对数字版权控制力、在竞争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等问题,并基于融合发展理念提出了发展策略:首先,走集团化道路,发展传统出版业数字化业务;其次,优化出版产业链,打造全媒体出版模式;再次,转型升级,打造功能完备的新型现代出版企业;最后,政府部门发挥积极作用,从法律、制度、规范、政策等方面优化出版数字化发展的生态环境10。 3 关于融合新闻业务的研究 有研究者提出媒介融合成为了新闻业务发展的持续动力。由此,分析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发展新方向:无论在突发事件还是普通

10、新闻报道及采编中,新闻传播主体开始向社会大众转变;数字网络平台等多种技术的使用使得媒体实施报道及编制等新闻业务流程实现了重新整合;媒介融合下新的新闻理念使得新闻报道模式强调方式多样、视角多元11。 也有研究者看到了VR技术对媒体融合转型带来的机遇。赵金认为,VR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可以给媒体提供新的传播视角和叙事方式,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可由此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基于此,他认为媒体融合正在深化,未来媒体可能统一成“采访平台+制作平台+传播平台”的综合性媒体形式。此外,传统媒体的转型可以尝试跨界合作、自身内容与科技公司技术结合,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最后,传统媒体转型需要真正以用户的需求为己任1

11、2。 王成亮专门针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变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变革途径:首先,变革编辑理念,注重贴近用户读者;其次,在信息产品的内容、形态等方面变革,提供多种类型的信息产品;最后,编辑应提高对信息把握的敏感度,提升个人工作技能,正确认识自身职能13。 4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改革及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当前媒介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媒体的转型,新闻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不容忽视,众多学者对此议题进行了 研究。 对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有研究者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指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包含着更多内涵:需具备除专业知识外的多元知识体系、数据可视化处理能力等专

12、业性媒体技能、关注用户等开放式的思维观念、国际化视野等。据此,汤景泰等人提出了新闻传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第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人才;第二,重构实践的课程体系,如增开业界急需的新方向、新专业;第三,通过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寻求校外媒体合作等方式完善实践体系,拓展实践渠道14。 张星等研究者认为跨媒介的信息策划与整合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工具的能力、超强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是当下媒介融合的信息环境下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并对新闻教育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要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上强调打破专业壁垒,多科融合,注重实践;注重师资队伍培养: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同时积极引进媒体业界精英,两者优势互补,促进新闻教育改革15。 还有学者对媒融体合环境下具体新闻采写业务教学进行了研究。谢庆立以北外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将“模拟融合新闻媒体”引入课堂,从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两个层面对新闻采写课程进行教育改革。首先,结合新闻业最前沿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提炼教学模块专题,精讲多练,注重强化学生能力;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讲授讲评模式,强调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性。采写过后,模拟现有新闻媒介组织结构方式,组建模拟融合媒介机构,定期发布学生作品。这为其他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 启发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