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78974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学生学习背景 计算机C程序设计(以下简称“C语言”)课程的教学是学生学得较差、老师教得较难的一门课。再加上该课程设置在中职教育的一年级,学生刚离开基础教育进入了职业技术教育,此时学习 C 语言,在跨度和难度上都很大。计算机语言对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内容枯燥、兴趣较低。大致来说,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数学基础差,而有些程序编写要依靠数学知识来解决;键盘指法不熟练,输入源程序丢三落四;英文底子薄弱,对于C源程序的运行环境、运行时的相关提示等看不懂,因此导致上机调试程序束手无策;再加上对程序主观上的认识过难,无形中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致C语言的

2、教与学效果都不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与学,将应用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条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更加科学。 二、教学法概念 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以教学案例为主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要能够涵盖教学内容,通过设置的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利用所学的知识点来应用于案例。通过这种教学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C语言课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教学对象,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

3、和要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在老师的提示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应对现实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和巩固及应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加强了团队的合作,全面提高了综合素质。 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三、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流程(见下图)。 图 经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得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以案例程序为中心的三步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的方

4、式逐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C语言开发环境来诠释程序执行的中间过程及结果,完成教学目标。下面以C语言课程中的“用for语句实现循环”课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其大概的思路如下: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该课的教学任务,课前下发给学生;精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涵盖本课要点的案例程序。 1.读程序(该课重点) 告知学生案例程序的功能,并通过C开发环境运行案例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对案例程序的阅读,发现新知点“for语句的格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for循环语句的格式进行深一步的了解。老师通过课件展示for语句的执行流程过程,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根据流程图描述f

5、or语句的功能,并点拨强调相关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for的语法及功能流程的理解。接着,通过竞争机制画出案例程序的流程图,完成学习“任务一”,对于for语句的格式和功能起到了巩固作用。接下来,教师运用语法反过来分析案例程序的运行结果,根据程序的执行过程分析程序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结合C开发环境的程序调试功能,观察各变量的变化,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使其具有更好的直观性和知识说服性,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完成“任务二”的表格,得到程序的运行结果。通过程序的分析与执行,学生对于for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程序的解读、分析、归纳得出学习循环

6、的“五要素”(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值、循环体和后续语句),做到读懂案例程序。 2.改程序(重点向难点过渡) 接着,根据程序的功能反过来将案例程序语法结构或实现的功能改一改,即用while和do-while来改写程序,完成“任务三”。这个阶段在前面读程序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同时又对“用while构成循环”和“用do-while构成循环”起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使程序应用更加灵活自如。改程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算法分解组合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收获很多知识,这是思维拓展一的“改程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真正理解各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值及循环体语句和后续语句在for循环语句中所起

7、的作用,以便于今后能够独立编写程序。 3.编程序(本课难点) 最后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思维拓展二的“编程序”。这是该课学习的难点,也是终极目标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提出任务,并且给予相应的任务解决方案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老师提出任务中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值、循环体等内容,编写程序清单,利用C开发环境来进行源程序的调试及运行,最终得到需要的任务结果。通过任务案例,教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总结和举一反三,更进一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的拓展,完成“任务四”编程序。 通过上述以案例任务驱动为中心的三步式课堂教学方法“读程序”

8、“改程序”“写程序”,学生掌握for语句的语法规则、功能及对功能的使用,学会分析程序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具备一定的程序编写能力。 四、小结 传统的计算机语言教学课大多数是采用课堂老师讲授法,然后再安排上机实习,老师先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逐一详细讲解,然后再介绍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常常感到课堂理论知识在内容上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单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效率低下。在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模式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基本技能,但应用能力不佳。而当今的中职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和任务驱动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然后分析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着手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提出新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模仿解决案例的方法,将老师提出的任务完成,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