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1761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文献标识码:A 2014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一带一路”是发展之路,更是和平之路。“一带一路”是推行“新外交”、建设“新亚洲”的战略倡议,通过“以点联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发展。 综观中阿文明上千年交往的历史发现,起步于“丝绸之路”上的中阿之间的民间交往主要通过宗教之旅、学术之旅和商贸之旅等方式时断时

2、继、绵延不断地继续,并形成独特的丝路交往模式。笔者认为应在中阿间教旅、商旅、学旅即“三旅模式”的基础上,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来构建新时期中阿公共外交体系。 一、从防御性的公共外交走向建设性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就其功能与目标而言,在信息技术革命主导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了“新内涵”,其重心已从间接影响外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向直接塑造外国社会和公众转移,前者主要还属于一种以政府之间的互动为主的防御性公共外交,而后者则是多元主体参与网络化、立体化模式的建设性公共外交。如果说防御性的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主体构建积极的国家形象来保障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而建设性公共外交则更着眼于长期目标,由政府主导多元

3、主体参与的模式下为国家对外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是中国从全球治理体系与规则的参与者到领导者角色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坐标,“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型的合作进程,“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更不是对国际格局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应从发展外交向领导外交转型,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外交也应完成职能与目标的转变,即从以构建积极的国家形象为主的防御性公共外交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建设性公共外交。从公共外交“金字塔”链条分为五个层级(从底层到顶层依次为认知、兴趣、理解、支持和行动)来解读,从防御性公

4、共外交到建设性公共外交就是要对目标国民众实现从“理解”到“支持”与“行动”的转变与跨越。 就目前而言,中国开展的公共外交包括对阿拉伯世界的公共外交都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公共外交,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经济增长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国际社会中因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使得中国很难找到因为文化类同而能相互谅解的国家,长期以来国家形象的缺失对中国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负面的国家形象不仅难以产生国家之间的互信,反而会进一步加深误解,原本值得赞赏的国家利益反而会因为偏见而变得更阴暗,由于文化的因素这种偏见对于中国而言误读更大。根据察哈尔学会2014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阿拉伯国家的民众

5、对中国政治与国情缺乏了解,尤其对中国模式的认知尚缺乏共识,在阿拉伯国家中只有20%的受访者认同中国模式,认为中国模式是奠定中国高速发展的基础,是融合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需要的一种创新,当然也有6%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 公共外交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成功道路或模式,推进公共外交方式必须持续且多元,必须融入且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战略目标,就其本质而言公共外交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国家战略。但如果一国在公共外交的目标定位、实施措施等方面出现疏忽,其反而会成为自己公共外交具体行为的“受害者”,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当数美国国务院在2002年发起的“共同价值观”运动,通过大量的广播与电视广告向穆斯林世界展

6、示美国人愿意分享他们最为珍视的对信仰和家庭的价值观,并且阿拉伯裔美国人生活在繁荣与宽容的环境之中。当时的负责官员由于其多年从事广告业的背景,过于依赖广告工业的操作流程,虽然这项运动在前期与后期的评估中均高分通过,但其只是回答了一个没有人关心的问题,而基地组织等极端团体对美国的敌意是源自美国的中东政策并非阿拉伯裔美国人的生活环境。在实践中,国家往往热衷于公共外交的短期效益,却忽视了公共外交恰恰是一项需要国家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尤其在建设性的公共外交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外交能力建设的投入,同时对公共外交效果的评估“指针”应更侧重于长期成效与贡献。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发挥公共

7、外交从“应急防御”到“积极建构”的功能与目标定位转变对中国发展新时期中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关系方面基础深厚,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共赢是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对阿的公共外交不应继续停留在对静态国家形象的维护,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和而不同”的共存理念推进是中阿公共外交的基础,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建设性公共外交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作用。 二、从政府主导走向网络公共外交 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共外交是一种以社会为中心的立体化、网络化的动态体系,公共外交包括了传统的“民间外交”,但是它的内涵更丰富,如图1所

8、示。传统的政府外交之外的模式与载体都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如一国政府与他国市民社会的交流、两国间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国际会议与论坛、姐妹城市、国际传媒等等都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为构建服务于中阿公共外交体系的“公私伙伴关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但同时在中阿公共外交领域,文明对话与民间交流远不及中阿在经贸合作领域的快速发展,这既反映了相关理论指导的不足,也体现了拓展中阿文明对话与民间交流模式与载体的紧迫性。 具体到中阿公共外交方面,目前的各个对阿共同外交平台与相关安排仍然是国家主导为主,既没有体现公共外交对传统国家中心主义外交精神的变革,也没有充分释放公共外交立体网络体系所形成

9、的合力。当然,公共外交网络体系中的行为体(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与个人)应在政府主导机关设计与制定的公共外交战略中创造性地开展公共外交的各种项目与活动,公共外交体系中的多元行为主体不能完全由自己任意行事,否则就成了无法纳入一国公共外交体系之中的纯粹性市民社会交流。 公共外交的网络化不仅体现在公共外交的组织模式,同时也包括了互联网对公共外交从理念到方法的革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主要通过隶属于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阿语频道对阿拉伯国家展开公共外交的宣传,这种依靠大众传媒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1999年美国新闻署被合并至美国国务院后,2003年伊拉克战

10、争期间催生了专门针对阿拉伯世界的公共外交事务的广播(Radio Sawa)与电视频道(Al-Hurra)。然而,其效果十分有限,对大众传媒的加倍投入模式并没有换来阿拉伯世界民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态度转变。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国务院在2003年10月组建了电子外交办公室,利用互联网来拓展公共外交的载体,美国国务院于2006年11月设立数字外联小组(Digital Outreach Team)标志着美国对阿的公共外交2.0时代的开始,即从广播式的单向传播到互联网模式下的双向信息的引导与建构。数字外联小组由10名美国国务院的公务员组成,由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专业人才构成,参与伊斯兰世界主流网站

11、的聊天讨论,影响阿拉伯世界舆论。在主要政治实体对阿拉伯世界的公共外交模式中,注重以互联网为载体直接参与双向对话并影响舆论导向,美国国务院的数字外联小组在公共外交2.0时代独树一帜,在互联网背景下体现了公共外交的“战场”由冷战时期对意识形态的争夺向影响目标国家民众思想与思维的转变。其特点在于:第一,数字外联小组的成员由具有阿拉伯、波斯、南亚血统与族群背景公务员构成,其母语为阿拉伯语、波斯语或乌尔都语;第二,数字外联小组的成员不仅使用实名(虽然往往不用全名),同时还强调其美国国务院公务员的官方身份;第三,数字外联小组发布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讨论并非在美国政府或美国的相关网站,而是将伊斯兰世界的主流网

12、站和论坛作为重点,并且侧重对热点问题讨论的引导与直接交流,因为在互联网世界由于个人对信息选择的偏好其可能会将自己锁定在由虚拟的“回声”所构成的信息包围之中,使得他们无法接触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三、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国际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是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重要载体,并非谋求霸权的工具。部分西方媒体将“一带一路”倡议比做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带一路”倡议以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为目标,没有设置国家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准入门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优先实现发展权的渴望,尤其是在摆脱

13、大国政治干扰的环境下独立自主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的合作进程,部分国家可能会因为价值观或误解而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保留的态度,具体到阿拉伯世界,个别阿拉伯国家只是与中国保持着“半诚意”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从战略互疑到互信,再到建设命运公共体方面公共外交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正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所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外交应发挥纽带作用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

14、的共同利益相契合,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沿线国家应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向世人证明,从国家利益出发,务实的发展计划是中国取得成功的保障,阿拉伯世界应从重视中国“非模式”发展到对中国的“文明追随”。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发展自己,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我们的贡献,成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共同使命。中国梦与阿拉伯国家的梦相通,有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建设中国梦和阿拉伯国家实现转型的新的历史阶段,中阿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开启了两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新

15、征程,也必将书写双方关系发展的新篇章。中国梦与阿拉伯以及世界人民谋和平发展的梦想相通互动,既造福中国人民,也必将给世界带来福音。 四、中国对阿公共外交的战略构想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已经“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定的机制性平台,如“中阿合作论坛”“中阿博览会”等;二是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越来越强;三是创新意识使得形式越来越丰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亟须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公共外交体系。笔者认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公共外交战略应从目前的防御性公共外交走向建设性的公共外交,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化公共外交,建构能对阿拉伯文明产生“文明追随

16、”效应的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国际环境。同时,就中国目前对阿公共外交的整体战略而言,尚缺乏广泛影响力,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公共外交战略选择应考量如下的原则与因素。 (一)制定统筹全局的战略规划 目前中国对阿公共外交的战略平台和活动分属于不同的归口管理单位,如中阿合作论坛由外交部主管、孔子学院由教育部主管,中阿博览会归口管理部门是商务部,还有隶属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等全国性人民团体以及越来越活跃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 开展公共外交要有一个统一的方略,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集中整理,转化为外交工作的资源。应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对阿公共外交的决策咨询方面

17、的作用。中国对阿的公共外交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制定相应的公共外交战略规划。公共外交的成功需要长期投入,而非短期的具体措施,参与对阿公共外交的机构与组织应在中国对阿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下形成合力。 (二)完善对阿公共外交机制体制建设 在制度设计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不应将“一带一路”战略简单地限定于经济领域与项目。在此背景下,中国对阿公共外交机制体制建设要为“公私伙伴关系”营造积极的环境,要兼顾官方与民间、国内实际与国际环境、阿拉伯世界内部各国国情的复杂性与社会多样性等因素,形成开展公共外交的立体网络体系,全面提升中阿公共外交质量。在实践方面,以机制

18、体制改革为出发点,按照公共外交的职能对各个涉阿公共外交平台与渠道进行资源重组,发挥公共外交的立体网络效应,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三)坚持以人为本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为建设的主体任务和目标,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这既体现了公共外交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同时也为公共外交在中阿间筑起“民心之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中阿公共外交的网络体系中,一方面要将相关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落实与惠及到公众层面,另一方面公众间交流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的实现。 (四)鼓励中阿公共外交非政府

19、组织的成长 中阿间教旅、商旅、学旅的“三旅模式”既是以往民间外交的典范,又是今后拓展中阿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的基础。同时要大力推动公共外交多元主体的能力建设与公共外交服务体系的发展,为公共外交的实践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网络化的公共外交模式下大力培育与引导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成长。 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把宁夏定位为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把银川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笔者认为宁夏在服务中阿合作大平台方面应从如下五个方向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中阿公共外交体系的建设:第一,思想平台方面,在积极探索与推进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的对阿战略决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同时搭建中阿间智库交流的专门渠道;第二,经贸平台方面,以中阿博览会为核心,打造中阿间综合型的交易中心;第三,文化平台方面,以历史文化渊源为纽带,树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典范;第四,人才平台方面,集聚涉阿业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第五,信息平台方面,以中阿网上丝绸之路通道为基础,加快集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阿合作数据库的信息港建设。 责任编辑:穆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