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2325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 一、材料要“三读” 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范围,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做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二、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的第一句,要么是材料的最后一句。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

2、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三、答案组织要“三界定”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材料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同学们在阅读设问时,要注意设问是如何要求的,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作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例1 (2015年海南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

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顿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迫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顿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

4、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 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解析 (1)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从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

5、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由材料中“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冲击了原来上院中贵族对政权的把持,有利于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由材料中“辉格党政府总辞职”“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等信息可知当时责任内阁制成熟。总体分析,议会改革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答案 (1)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 (2)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例

6、2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7、,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解析 (1)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

8、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第一小问,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第二小问,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