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2392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社会文学会联合举办、清华大学东亚文化讲座协办的“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日双方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崔世广主持。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和日本社会文学会代表理事大和田茂先后致辞。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韩东育做了基调报告。 小森阳一认为,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应该重新认识历史。他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分析。小森指出:从历史上看

2、,日本战后的核能政策是美国政府和中曾根康弘等一批。日本政治家共同推动的结果。美国认为让经历过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日本国民接受核能发电是日本和平利用核能战略不可欠缺的步骤之一。为此,需要模糊美国投掷原子弹的责任,弱化美国曾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印象,引导日本人将日本的复兴和繁荣寄托在和平利用核能上。在这方面,中曾根康弘和担任读卖新闻社社长的正力松太郎等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出现的两个情况也要求日本人重新审视历史。其一,关于历史教科书的问题。2011年3月末,育鹏社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和公民教科书通过了文部科学省的审查,其采用率大幅提高,分别为2001年的92倍和69倍,如此高

3、的采用率是前所未有的。其二,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美国没有发挥同盟者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积极参与救助包括福岛第一核发电站事故在内的东日本大地震海啸灾害中的受灾者。事实上,日本人过于相信美国的核保护伞了。 韩东育从东亚的视点梳理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他认为:前近代中日关系的基础是华夷秩序,然而华夷秩序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也存在相互更替的可能性。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各国对中华的模仿和各国间的竞争,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和以高句丽为中心的小中华体系以及以日本为中心的反对小中华的体系。近代之后中日关系的基础由华夷秩序体系转变为条约体系。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对等意识淡薄和充满偏见的弊病,两国应该抛

4、弃偏见,树立平等的意识,形成东亚中的中国、东亚中的日本、东亚中的中国和日本这样的认识,吸取前近代的教训,相互尊重,携手共筑良好的中日关系。 与会学者还从社会、文化和文学的视角,对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做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一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崔世广从中日相互认识的视角,梳理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国民相互认识的变化过程。他认为,邦交正常化以来,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恶化的过程。近年来,中日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存在着“中日相互认识与中日关系有直接关联”、“对对方的负面印象居高不下”、“中日相互印象存在相对固定的结构”、“期待与戒备心理并存”等基

5、本特征。要改善这种状况,既要求两国媒体加强自律,全面、客观地报道对方国家的情况,还需要两国理性地面对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加强两国文化和人员交流,发掘和培育共有文化,推动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林少阳从日本后现代思潮研究的视角,论述了日本后现代思潮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认识。他认为,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思潮与90年代的政治保守化现实不无关系,而其之所以能成为“历史认识”的理论,一部分是由于作为后现代主义者的左翼知识分子,在新的理论框架下批判性地继承了以丸山真男为代表的战后近代主义者对作为加害国“日本”的问题意识。秋田县立大学教授高桥秀晴则从人物史的角度论述了日本人小牧

6、近江在法越和平谈判过程中与法国、中国、越南的关系,认为虽然小牧近江等人推进的法越预备协议所带来的和平很短暂,但日本人为了越南的独立与和平所作的贡献是应该被记住的历史事实。佐贺大学院博士肖东元通过分析永井荷风的作品指出,在永井荷风“反国家思想”的外表下流淌着一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永井荷风既是一位具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作家,又是一位反战的作家。南京邮电大学梅定娥博士从翻译学的角度,论述了日本占领东北时期中日文学翻译所反映的中日关系。她认为,在日本殖民地统治的结构中,民族的不平等也表现在语言的不平等上,具体表现在翻译作品中包含两大主题,一个是迎合时势的东西,另一个是翻译者想

7、说而不能说的内容。这可以称为一种对日本殖民地政策的抵抗。 二文学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富山大学教授金子幸代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为切入点,论述了日中两位文学巨匠森鸥外与鲁迅对妇女解放的贡献。金子幸代认为,森鸥外和鲁迅有着众多的共同点:都是学医出身而后从事文学;都曾致力于西洋文学的翻译、介绍,均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情有独钟;都曾经历过不幸的婚姻而产生了对于妇女解放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志松以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为切入点,从多鹤、张俭、小环三人的复杂关系中探讨了中日两国国民对于人生以及生活的态度。他认为,前不久发生在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为开拓团立碑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重视,此事间接证明,虽然日本发

8、动的侵华战争早已结束,但对中国国民感情的伤害尚未痊愈,中日之间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还远未达成一致。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学校的教师秦重雄对无产阶级作家新井纪一的战争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新井纪一在1938年翻译的一位中国友人的小说败走千里。该小说以一个士兵的战争纪录,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而新井在后记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中均反对战争以及日本军队的非人性。清华大学教授王成查阅了日本作家阿部知二在“九一八”事变后到中国旅行时写的纪行,考察了阿部作为日本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的认识。他认为,阿部的作品表达了作为东亚人对北平所具有的东洋空间之美的向往和迷恋。 三社会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王

9、伟根据五次“中国民众对日本、中日关系的意识调查”结果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多重的。中国民众的心理不仅有侵华日军的历史阴影,也有对日本“美”的印象。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不受政治气氛左右,五年来一直保持在5.96.6之间。有好感的理由主要是因为日本经济技术发达。中国民众没有淡化历史的记忆,认为日本认识中日关系历史问题是重要指标。佐贺大学教授浦田义和通过分析大量文学作品中对日本关东大地震、长崎原子弹爆炸等所造成的大批死亡惨境的表述,指出文学语言有局限性。这个无常的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在受到伤害后,在人们的内心中都会留有阴影。三重大学教授尾西康充在“竹内好与国民文学论争”的报告中指出

10、,受鲁迅影响的竹内好处心积虑地把人类弱点的描写作为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把否定功能的革命性思考带到了战后日本社会,这对文学的自律与社会的政治思想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金赢,从大众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媒体在中日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她指出:媒体不仅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战争的助推手。总结并反省“九一八”事变及战争的历史,仅对日本军部及其媒体进行批判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日关系,将两国关系的构筑放在东亚一体化的背景下来进行,放眼未来。本次会议促进了中日学者间的交流与对话,对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李璇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