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教育价值取向纲要.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2460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 +”教育价值取向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联网 +”教育价值取向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联网 +”教育价值取向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 +”教育价值取向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 +”教育价值取向纲要.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 +”教育价值取向纲要引言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一时间引发全国对“互联网+”的思考与讨论。那么,教育在邂逅“互联网+”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我们该如何面对“互联网+”下教与学的思维转变?据此,笔者提出设想一二,仅供参考。 1.“互联网+”是思维模式的革命 “互联网+”这一全新概念存在什么样的内涵?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很难对这一概念进行归纳概括。在此,笔者但凭自身孤陋寡闻提出愚见,窃以为“互联网+”并不是以“互联网”这一工具对既有行业在行为方式上的叠加,而是用“互联网”这一思维对既有

2、行业在思维方式上的覆盖。也就是说,“互联网+”并不是工具手段的升级或拓展,而是思维模式的革命。 笔者认为,“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利用互联网这一手段对既有行业的改造,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向受众提供顺应“公平、自主、共享”这一趋势的服务的思维模式。即“互联网+”增加的不是互联网手段,而是互联网思维。 2.教育的“互联网+” 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教授者通过其已经掌握的关于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毫无疑问,知识传承方法不止一种,寻找一条使知识的传承更符合“公平、自主、共享”这一标准的路径,便是教育的“互联网+”。 2.1教育公平 “互联网+”的公平价值在教育上的具

3、体体现就是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而“互联网+”是社会现代化道路上极其重要的一步,因此在教育公平这一层面,“互联网+”与教育现代化是一致的。世界各国教育政策都将教育公平作为基本出发点,不仅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教育还能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改善社会公平,因而教育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2.2自主学习 “互联网”区别于其他信息渠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信息传达给受众,往往依赖于受众的自主获取。“互联网+”要求我们的教育应当是由学生自主地搜寻所要的知

4、识。传统教育对知识的传承依赖于教师的教授,教师教授给不同学生的知识往往都根据同样的体系,显然同样的体系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生。每个个体对不同知识点的连接、组织有其特有的习惯、偏好。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这种学生依据其特有的习惯偏好组织符合其逻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愿意掌握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显然这是一种更有效率的知识传承方式。总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和调节,其学习就是被动的、不自主的。所以,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互联网+”的自主价值的

5、体现。 2.3共享课程资源 教育的目的是知识的传承,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通过教师的教授传承给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众,每个学生往往只有有限的几位传承者老师,其知识储备、知识体系往往受限于这几位传承者。目前,我们已经有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相关内容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这就是说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建设过程就是课程信息化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环境下有很大的不同,更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两

6、者是相辅相成、相济互促的过程。共享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协作工具等,所有数据和资源均能共享,极大地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地学习,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进入课堂,学习内容将极丰富,为各种教学形式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为学习者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共享课程资源是符合“互联网+”的价值取向的,是大势所趋。 3.解放思想以面对“互联网+”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单一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的教育体

7、系。既是现代化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要求的,又是构成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我国地域辽阔,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使受教育的人数比例和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的“互联网+”可以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具有交互性的优势,为改变我国落后的教育现状,实现教育教育的大众化,构建一个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可能。 “互联网+”的价值取向并非全新的概念,教育工作者们对此并不陌生。笔者认为教育的“互联网+”其实早已在我们身旁,而我们却全然不知,甚至偏执地认为“互联网+”加的是那一根网线或那一个宣传网站。追求“公平、自主、共享”的教育,为全民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共享教育课程的积极推动是真正的教育“互联网+”。 结语 “互联网+”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对外延并不陌生,以互联网思维引导教育改革有其一定意义。 注释: 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