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2934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教育的一个作用就在于对学生公民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完善的道德品质,这种目标正是学生公民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所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普及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德育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又给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提出和实施,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业态。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是,之前的互联网技术在高校

2、德育中的应用仅仅局限于以德育载体的形式出现,二者在融合的程度上显然不够。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引擎和驱动,是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已经突破传统的对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从技术到思维、理念全方位的德育教育的创新。是目前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新途径。 一、 对“互联网+”内涵的认识 “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概念中的“+ ”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与其它领域的简单的技术结合,同时,它更是来自思维、理念和

3、模式上的“+ ”。在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已经使用互联网,但是这种使用目前还是处在初期阶段,二者的结合主要还是表现在对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利用,运行模式具有单一性和一般性特点,互联网尚未对传统高校德育教育产生呢个实质性的影响和改变。也即是说目前互联网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并没有像人们对“互联网+”的预期那样:“开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新业态,提高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的有效性”让传统教育换发出新的活力。2015年6月14日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 河北峰会上,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教育这个中心议题,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互联+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峰会提出

4、的这一观点,为互联网+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行动指南,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将互联网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基础。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德育有效性的现状 (一)方法单一、内容滞后 首先,方法单一。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两课”教育方法单一。作为高校德育主要课程,“两课”教育的方法是直接关系到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网络在学生中的深度普及,以及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高校两课教学采取的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忽视学生感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集中于理论层

5、面而与实际相脱轨,对个体实践教育的关注严重不够。此外,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单一的灌输已经大大削弱了“两课”的教学效果。虽然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使用网络技术,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停留在技术上的直接应用,没有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网络技术特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方法单一,教学趣味性有待提高。 其次,教学内容滞后。内容的滞后主要表现在德育教育主要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亲情、公德、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这种内容的滞后直接后果就是造就了一大批能够对人生理想侃侃而谈、对集体主义口若悬河,但是对日常文明修养却严重缺乏的大学生。当然,对大学生进行崇高的品德教育是无可厚非

6、的,但是,基础品德教育作为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修养同样十分重要,没有基础品德的支撑,崇高品德无异于是空中楼阁。目前的高校德育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严重缺乏对品德教育的培养,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二)对网络进行运用的意识不强、效果不佳 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但是总体来说,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多数高校的德育网站是由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网站代行职能,这些网站有往往德育之名,却无德育之实。主要宣传学生工作为主,没有发挥应有的德育作用。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现实中我们很少看到德育教育工作者建立相应的微博群和QQ群,有的就算是建立了,其用途也是对学校相关学习工作安排进

7、行通知。这种德育教育中有效利用网络意识的不够,直接造成了德育教育效果欠佳,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失去兴趣。 (三)相应的网络规范体系和管理制度滞后 首先,互联网管理上的滞后造成网络环境不断恶化。网络具有虚拟性、自治性和开放性,这客观上使得网络环境趋于复杂,加上目前网络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的滞后,这种局面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传播信息内容泛滥。各种虚假信息、垃圾信息、色情信息、以及宗教极端信息等充斥网络空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西方价值观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带来交际行为的变异。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交际

8、空间中,人际交往变成了虚拟交往,这种状况给网络交流行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虚拟交际所带来的网络道德危机使得网络环境更加鱼龙混杂,这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难度。 其次,网络道德建设滞后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冲击。网络的虚拟性、自治性和开放性在造成监管困难和信息泛滥的同时,也造成了多种价值在网络环境中的并存。一方面,复杂的网络环境为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自制能力和价值与道德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年龄尚轻、社会阅历少,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网络中一些负面东西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网络

9、道德规范建设,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合理的选择网络信息,规避网络中的一些失范行为,增强网络道德的修养。但是,目前我们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明显滞后,这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 “互联网+”视域下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途径 (一)深度利用互联网络,发挥德育主体的合力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德育网络资源建设,在海量的德育资源中根据实际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序整理和优劣区分,提取其中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资源作为开展网络德育的基本资源。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德育专业网站建设,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

10、性。最后,学校要注重运用网络优化德育教育的方式。学校根据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性特点尽可能地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生动化、形象化、提高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增强课堂德育的实效。 其次,激活“互联网+”背景下家庭德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和环境,但是网络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家长的德育作用弱化。许多家长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缺失,是家庭德育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激活和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就必须要打破学生、学校、家长三者之间的网络交流障碍,把家长纳入到学生德育网络教育平台中,实现家校合作的大德育模式,创新以往德育教育中对网络应用停留在“互联网+学校”的简单模式,增强德育渗透力,提高

11、德育实际效果。 最后,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德育队伍建设。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中心指导德育队伍建设,确保德育教育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论素养,通过引进高素质德育人才,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办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论素养;最后,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德育教育深度集合的模式,它要求教育者要对互联网技术又更深入的掌握,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增强他们对网络功能、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其运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 (二) 构建“互联网+”

12、背景下的德育新模式 首先,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德育内容。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德育内容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我们重塑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德性依据。它不仅是一般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标准和规范,同时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也应该以其作为中心,这既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德性目标,同时也是网络环境和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其次,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方法。一方面,加强高校校园德育网络平台建设。既要培养一直懂得德育专业知识的网站管理人员,又要提高专制德育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得校园德育网站

13、既有专业性又有技术性。 最后,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有效性的评价机制。高校德育有效性评价机制是德育有效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的反馈,对大学生德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具体来说德育有效性的评价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将“以人为本”作为德育评价的基本指导理念;德育评价要坚持全面性和科学性原则;重新确立评价主体,将学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均纳入评价主体范围;评价内容要包括主体评价、教育方法和形式评价、以及德育环境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的评价方法。 四、结语 “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问题是“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在教育领域深入应用的表现,它不仅体现了高校德育与互联网在技术上的结合,同时还体现了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高校德育出现的问题是互联网深入发展带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