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347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去贺信,他说“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拓展了空间、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机遇,无论学校、家长,还是

2、每位老师都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探索、实践,让“互联网”与“教育”真正渗透、融合。 一、“互联网+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1、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互联网+教育”的推进,需要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彻底抑制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不能工厂式批量生产,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创作能力、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生存的“复合型”人才。 2、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的保障。要让“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动教育教学大步向前,需要学校评价制度作保障。“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有的课堂需要学生上网查资料,自己观看视频,故此放眼望去几乎人

3、人都在“玩手机”;可能有的课堂因为请学生代表讲解,老师只作点评、归纳总结,而感觉老师有点“偷懒”、“敷衍”。这样的课堂可能本来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喜欢,课堂生动,教学效果也相当好,但这样的课堂能否得到学校的支持与配合,具体体现在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的。 3、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的跟进。“互联网+教育”学校应着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幕课、虚拟课堂、电子图书馆,并且学校师生需要随时随地随需上网查资料、看视频、下载文件、做练习、师生互动等,这些都需要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足够给力的校园网络;配备满足师生需要的电脑、投影仪、电子屏幕、摄像头等。 4、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提供平台。“

4、互联网+教育”不是随便、简单相加,它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技巧与艺术的灵活运用。而很多老师对互联网仅限于简单的购物、聊天、游戏要让“互联网+教育”真正枝繁叶茂,需要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永不停歇地探索与研究,努力为老师创造各种平台,如请专家指导、安排老师学习、举行相关教学竞赛等。 二、“互联网+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努力 1、重塑师生观念。公开、平等、互动是互联网天生的优点,也应是现代教育本身应该拥有的特点。“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更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更注重民主、公平、自由,要求老师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不能高高在上

5、,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面对学生,而应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想法,与他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互联网+教育”要求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更应是学生的益友,促进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心智的开启者,灵魂的引导者。 2、探索教学方法。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在人人使用手机、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根深蒂固,我们不可能将“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撇清,只有充

6、分利用互联网,将手机、平板电脑等请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锻炼自己的网络信息利用能力。 三、“互联网+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 “网络成瘾”毒害青少年的案例屡见不鲜,以致许多家长“谈互联网色变”,不允许孩子将手机带到学校,不给孩子买手机、限制孩子上网等。将“手机、平板电脑”请进课堂,可能有的家长完全无法想象,更难以理解。我们不能因为互联网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某些负面影响而拒绝这个时代的产物,互联网确实也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莫大的帮助。我们只能因势利导,疏导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让“互联网”真正为教育服务。 每一个社会细胞都需要互联网这种营养,互联网与各行业共存亡。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像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机遇。无论学校、家长,还是每位老师都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探索、实践,让“互联网”与“教育”真正渗透、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