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374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探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探析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memory requires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The pattern Civil-participation in urban memory construc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micro urban memory,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promotion of citizen belonging. Public participat

2、ion wis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of Archives institutions for the universal participation provide urban memory construction mode the feasibility. Civil-participation in urban memory construction model mainly involves four factors that active partici

3、pants, Archives,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media. The organic series of these elements will realiz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Civil-Participation in urban memory construction mode, which the key point is to stick out urban peculiarity. Keywords: Civil- participation; Urban Memory; Mode Construction 城

4、市?忆是对过去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和重构,其物化的载体就是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即在城市建设、管理、变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1。城市记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宏观城市记忆即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集体城市记忆,微观城市记忆则是个体由于自身生活经历所形成的个体独特的城市记忆。城市记忆是承载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构建城市记忆不仅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也是对外树立和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档案局(馆)主动承担起城市记忆构建及宣传工作,虽取得一些成效,但其整体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提出“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即除专业人员外的各阶层、职业普通市民作

5、为资源提供者及城市记忆构建的参与者,由档案局(馆)主导,有效整合社会零散资源,力图实现全民视角下的多元化的城市记忆。 1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提出的动因 1.1 微观城市记忆差异性。微观城市记忆具体表现在个体对于城市文化、发展历程独特的主观认识理解,其差异性主要源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以及其掌握不同的城市记忆相关历史记录。城市记忆是一种对过去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和重构,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城市记忆构建应该兼顾各社会主体之间不同的记忆诉求2。若仅由档案行政部门构建城市记忆,则视角较为单一,构建成果更倾向于一种“官方记忆”,其记录的是一种主流声音,对公民个体的声音兼顾不足。因此,为保证城市记忆的

6、客观全面,城市记忆构建需要兼顾个体,让每一个市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记忆的构建当中。 1.2 城市记忆资源分散化。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建设、管理、变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而实际上,城市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市民,市民手中拥有大量城市设施、管理、变迁、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录。而档案部门本身虽有一定的收集,但由于其馆藏限制、渠道限制,其掌握的资源并不能完全反映城市建设、管理、变迁、发展的过程,总会出现一定的遗漏和不足。“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将参与者范围扩大为广大市民,也无形中把城市记忆构建资源收集范围拓展至每一市民,使得分散于市民手中的城市记忆资源能够得以利用。 1.3

7、市民归属感需提升。当前社会,城市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市民从城市中能够找到情感寄托的物质载体也在高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渐消亡,越来越多市民对城市产生了陌生感,同时,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乡镇和村庄都纳入到城市发展进程之中,打破了原有传统,原有村民虽然身份变为市民,但其精神和思想上仍需转型。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原有市民还是新增市民,对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缺乏对城市的热爱。而“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能够为市民提供承载深情、寄托精神载体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民有参与意愿。“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依赖于普

8、通市民的参与,群众基础是重中之重。从现有的实际生活中来看,很多城市中的市民有主动参与的意愿。日常生活中很多市民多会有意无意拍摄下城市变迁的过程。笔者曾走访北京南锣鼓巷商户,其中很多商户为表明自身的老字号身份,都纷纷在店铺旁挂上本店以前的老照片。其中部分是店铺翻新前的老建筑照片,一部分是多年前店铺的热闹场景。通过这些照片,城市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店铺本身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营销方式,更是一种城市记忆,表达出对城市的依恋,怀旧情感。此外,网络上也有大量的“行者”,每到一个城市都记录着一个城市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而这些也是记忆的一种。从现有的这些普通市民有意无意保存记忆的现象来看,城市记忆有着良

9、好的民众参与度。 2.2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相应技术支持。“全民参与”式城市记忆的构建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把零散的个人记忆吸纳并有序整合并被广泛认同成为一项集体记忆,而其中的基础是零散资源的整合。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数据库技术为资源共享、存储提供了支持,同时智能信息处理软件也为资源的整合、处理提供了帮助。因此,从技术层面上看,成熟的信息技术能够为“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提供技术支持。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于2013年开始主持“北京记忆北京文化资源大型数字平台”建设,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ISLI/MPR复合数

10、字出版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D技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选择、诠释和再现,面向公众构建可视化展示与互动平台,构建信息时代的北京城市记忆3。 2.3 档案机构能够承担组织角色。档案机构能够在城市记忆构建中承担重要组织角色。首先,档案机构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当前,已有不少城市档案机构启动和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例如2002年,青岛市档案馆就开始实施城市记忆工程,通过摄像、照相等技术手段,全面记录青岛城市面貌。2014年杭州记忆工程实施,建立城市记忆专题数据库,通过旧地图、票证、老照片的抢救挖掘和保存,为杭州留下城市发展的生动记忆4。 其次,“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意图集合全体市民的力量,通过零散资

11、源的整合、处理形成城市的集体记忆。档案机构能够通过已有城市记忆成果的展示唤醒市民城市记忆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档案机构的专业性,使得其组织构建的城市记忆成果也更容易得到市民的认可。 最后,档案机构丰富的物力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也能满足组织专业力量搭建技术平台,满足资源处理的需要。例如泉州市档案局建立泉州城市记忆档案馆作为创设虚拟档案馆,收集市民口中、笔下、镜头下泉州过往的城市记忆,在泉州市档案馆永久收藏,活态保存,挖掘城市文脉5。从上述三点来看,档案机构能够在“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当中承担组织角色。 3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要素及模式探析 3.1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

12、建的关键要素。“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中,参与者是基础,能够广泛收集城市记忆资源,实现多元化的城市记忆;档案机构是主导,能够组织模式有效运行,在城市记忆构建过程中起到管控作用;技术平台是支撑,能够有效组织和整合城市记忆资源;媒体则是助推器,拉近档案机构与市民之间距离,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助力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 3.1.1参与者。“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理论上全体市民都是构建城市记忆的参与者。但笔者认为城市的改变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记忆构建则是一项连续性、没有终点的工程。为保证城市记忆的完整、连续,需要全体市民做到不间断跟踪、记录,现实中很难实现。故这里所讲的参与者主要指“活跃参

13、与者”,即分布于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中有城市记忆构建意识、能够长期积极收集、提供零散资源并进行初步整理的市民,其主要任务应是收集各类城市记忆资源进行捐赠、主动记录城市变迁、进行初步整理。一方面“活跃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记录自身周边的城市变化,同时在空闲时间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身边市民关于城市变迁的历史记录,并且能够对手头的资源进行初步的整理。例如,民间收藏家捐出珍藏已久的历史文物、名家手迹或提供仿制原型,充实城市记忆,或者通过镜头拍摄城市的人、景、事,用一张张照片记录城市的发展变化6。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根据自身手头的资源形成一些关于城市记忆的随笔、微博等。这些随笔、博文也是城市记忆资源的一

14、种形式。 3.1.2 档案机构。“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的基础是普通市民,但主导组织者应当是档案机构,档案机构的作用发挥贯穿整个城市记忆构建全过程。首先,由于部分市民城市记忆资源保护、收集意识薄弱,参与城市记忆构建积极性不高。档案机构需要利用其影响力号召发动提升市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的积极性,并在市民参与过程中提供指导。其次,技术平台的搭建、运行需要整合各方面专?I力量,需要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因此,档案机构需要利用自身资源承担组织搭建、运行技术平台的职责。最后,为保证城市记忆成果的质量,也需要档案机构对成果进行监督、把关。 3.1.3 技术平台。城市记忆构建的关键是把零散的个人记忆吸纳并

15、有序整合并被广泛认同为一项集体记忆。技术平台主要承担的作用是资源的存储、管理并进行资源整合、处理形成城市记忆展示成果。 技术平台应该具备开放性、功能集成特点。具备开放性特点意味着每个市民都能成为其中的参与者,提供自身关于城市记忆的资源,以此保证城市记忆的集体性特点。功能集成主要体现在能够将零散的资源进行管理整合和专业处理上。这一步骤的实施需要技术平台同时具有资源存储、分类、筛选、整合、处理的功能模块。笔者认为当前条件下,数字档案馆系统适合承担这一角色。 3.1.4 媒体。市民只有在对城市记忆了解、认可的基础上才会乐于参与,成为城市记忆构建中的活跃参与者。而各种媒体恰恰可以发挥作用,成为城市记忆

16、宣传和成果展示渠道。借助媒体的广泛传播,可将城市记忆展示成果进行扩散,并逐步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可,从而唤醒市民城市记忆资源保护的意识,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媒体公信力与传播效果成正比,这要求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有利于城市记忆成果快速地得到认可。同时,也需要媒体对于城市记忆成果的宣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例如,广州电视台曾连续播放6部反映建国 60年来广州发展轨迹的专题电视片7。专题电视片的播放不仅加深了广东市民对于城市历史发展的认知,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的运行。“全

17、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的运行应当是这样的:由档案机构发起,鼓励全体市民参与,由活跃参与者作为核心力量进行城市变迁过程中影像、人文故事等零散资源收集,并在档案机构指导下进行初步整理。随后将相应资源、成果集合到档案机构组织搭建的技术平台当中。档案机构集合专业力量以平台资源为基础进行个人记忆的整合及重构形成相应展示成果,并通过媒体进行扩散提升认可度,最终形成市民脑海中城市记忆。此外,媒体也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力提升市民对城市记忆的关注及资源的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参与城市记忆构建的热情,使更多市民成为城市记忆构建中的活跃参与者,最终形成一个闭环结构使“全民参与”式城市记忆构建能够可持续性进行,保证城市记忆

18、的连续性。 对市民来讲,城市记忆是提升城市归属感的重要工具,对于城市而言则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的运行需要在保证城市记忆能够全面、可靠反映城市方方面面,提升市民归属感的同时,更要突出城市的优势、特色,为城市的形象宣传提供帮助。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记忆是一项集体记忆,“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不仅是通过全民参与收集城市记忆素材,同时这也是一项个人记忆整合为集体记忆的工程。每个人对于城市变迁的认知都是不同的,难免会出现集体城市记忆与个体对城市认知之间的差异,如何把每个人不同的城市记忆融合成一个集体的城市记忆,是“全民参与”城市记忆构建模式运行的难点,也是本课题下一个研究方向。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众筹视域下的河南乡村记忆档案研究(项目号:2016-R-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7年度郑州航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金项目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探析(项目号:2017CX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