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字虚化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374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字虚化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儿”字虚化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儿”字虚化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字虚化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字虚化问题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儿”字虚化问题研究虚化现象是汉语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汉语“儿”同样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泛化”与“虚化”两个阶段。“儿”由“泛化”到“虚化”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在“儿”的虚化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上。本文将以“儿”的虚化应用范围(扩大)为纲,结合历史语料论证其功能的发展及支撑其发展的机制因素。 一、“儿”的虚化过程 (一)“儿”的泛化阶段 “儿”的泛化指“儿”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结合的词语越来越多,范围不断扩大,但表达的意义与“儿”的本义“小儿”相类似,“儿”在泛化后出现的词语中,仍表实在意义,是名词语素。“儿”的泛化包括两个阶段:“儿”在表人称呼词语中的泛化;“儿”在动物

2、的幼崽或植物的幼苗的称呼词语中的泛化。 1.“儿”在表人称呼词语中的泛化 “儿”的本义是“小儿”,说文:“儿。孺子也。”段注:“儿孺双声,引申为幼小之称。”泛化后可以广泛用于各类指人的称呼词语中,这些称呼词语所指称的对象要么年龄小,要么社会地位低,要么是一种小名、爱称等,但都包含“表小”的意味,是“儿”的本义“小儿”的引申用法。“儿”在这些指人称呼中,虽然包含表“小”意味,但意义仍实在,是名词语素。“儿”的这些用法,很早就出现了,东汉以前就可以看到,特别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更为普遍。请看例证: (1)指“小儿”、小名 婴儿:卒民相盗家室婴儿。(北大语料库?春秋语料) 小儿:秽人前儿,前儿若弥猴,

3、立行似小儿。(北大语料库?战国语料) 童儿: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儿城,牢守儿不下。(北大语料库?西汉语料) 孩儿:弟子布施一索,分难之时愿平善,孩儿早出来。(敦煌变文校注) 庾亮儿: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世说新语校笺) 羊忱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世说新语校笺) 胡儿:胡儿既无由知父为此事。(世说新语校笺) 象儿:弟三不是别人,是小弟象儿。(敦煌变文校注) (2)指具有某种特征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黄发儿:黄发儿既多受祉,黄发儿齿。(北大语料库?周代语料) 乞儿:景公睹乞儿于涂晏子讽公使养第十(北大语料库?战国语料) 歌儿: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後

4、有缺,辄补之。(北大语料库?西汉语料) 侍儿: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儿者。(北大语料库?西汉语料) 卖珠儿:窦太主寡居,年已五十余,却又与卖珠儿董偃亲近。(北大语料库?西汉语料) 偷儿:汝等若自知悔改,可速将本地偷儿,尽数拿来,以赎己罪,我便饶汝。(北大语料库?西汉语料) 卖饼儿:王兴从前不过一个城门令史,王盛乃是卖饼儿,二人只因应了哀章所造金匮人名,竟平空得了显职,真是梦想不到。(北大语料库?西汉语料) 田舍儿:田舍儿农民强学人作尔馨语!(世说新语校笺) 健儿:祖于时恒自使健儿矫捷的勇士鼓行劫钞(世说新语校笺) 利齿儿:天下自有利齿儿口才好的人。(世说新语校笺) 武夫儿:今世士大夫,但不读书,即称

5、武夫儿,乃饭囊酒饔也。(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 市郭儿:兴生市郭儿商贾,从头市内坐。(王梵志诗校注) 屠儿:伺命取人鬼,屠儿煞羊客。(王梵志诗校注) 客作儿:博钱沽酒契,翻成客作儿雇工。(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黠儿:黠儿聪明人别设诮,转急且抽头。(敦煌变文校注) 2.“儿”在动物的幼崽或植物的幼苗的称呼词语中的泛化 “儿”的本义是“小儿”,可以发生由表“人”到表“动物或植物”的跨范畴的泛化,即出现在动物或植物的称呼词语中,标记动物的幼崽或植物的幼苗,如“鸭黄儿、小鹿儿、笋芽儿、小鹅儿”等中的“儿”,其中的“儿”是表动物的幼崽或植物的幼苗的名词语素。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可直接用“儿”指称动

6、物的幼崽,这里的“儿”是实词。如在“大虫恶杀不吃儿”中,直接用“儿”来指称老虎的幼崽。因为人与动植物都是有生命体,有着类似的成长过程,都有初生、幼小的阶段,所以将表“小儿”义的“儿”用于指称新生、幼小的动植物的称呼词语中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儿”的这种用法是唐代新产生的用法。请看例证: 儿:人间养男女,真成鸟养儿小鸟。(王梵志诗校注) 儿:犊子又生儿小牛犊,积数无穷已。(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鸭儿:鸭儿小鸭子水上学浮沈,任性终无顾恋心。(敦煌变文校注) 鹅儿:最爱杯中浮蚁闹,鹅儿小鹅破壳娇黄。(全宋词) (二)“儿”的虚化阶段 “儿”的虚化指“儿”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意义越来越虚,虽然

7、所表达的意义与“儿”的本义有某种引申关系,但随着虚化程度的加深,其关系越来越不明显,“儿”在虚化后出现的词语中作词缀。“儿”的虚化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儿”在一般表人称呼词语中的虚化 随着“儿”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儿”不再仅限于出现在各类包含“表小”意味的指人称呼词语中,还可以出现在其他一些表人称呼词语中,表小意味不再明显,只是一种随意的、俚俗的叫法,“儿”出现在这类称呼词语中是虚化用法,作名词词缀。请看例证: 大丈夫儿:大丈夫儿男人天道通,提戈骤甲远从戎。(敦煌变文校注) 朱三老儿:却有昨夜小娘子借宿的邻家朱三老儿说道(宋元小说话本集) 2.“儿”在动物或植物通称中的虚化 随着使用范围

8、的更加扩大,“儿”可以进一步出现在具有“形体小”特征的动植物的称呼词语中。因为人或动植物的初生者、幼小者均具有“形体小”的特征,因此“儿”从表有生命体的“幼小”义引申出“形体小”的特征意义,用来隐喻形体小的动植物,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这时的“儿”已不再具有标志“初生、年幼”的语义内涵,只是表示“形体小”的特征意义,“儿”是名词词缀。如“猫儿、兔儿、闹蛾儿、促织儿、虫儿、鸡儿、鸟儿、蚕儿、赤蛇儿”等,这些动物与“牛、羊、猪、狮子、老虎”等其他动物相比,本身就具有“形体小”的特征。又如“松柯儿、花瓣儿、花朵儿、果儿、豆儿、蕊儿、柳絮儿”等都是指称植物的花瓣、果实等,这些事物本身也具有“形体小”的特

9、征。请看例证: 鼠儿:口共经文语,借猫溺鼠儿。(王梵志诗校注) 猫儿:骅骝将捕鼠,不及跛猫儿。(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鸳鸯儿:浪捧鸳鸯儿,波摇溪鳓子。(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雀儿:雀儿和燕子,合作开元歌。(敦煌变文校注) 蜜蜂儿:人情须耐久。花面长依旧。莫学蜜蜂儿。等闲悠?r飞。(全宋词) 莺儿: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全宋词) 虫儿:虫儿真个忒灵利。(全宋词) 蛾儿:搓得蛾儿黄欲就。(全宋词) 果儿:思量起,拈枝花朵,果儿难结。(全宋词) 柳絮儿:恰便似桃片逐雪涛,柳絮儿随风飘。(元明清散曲选) 3.“儿”在无生命体物名词中的虚化 (1)表“小”标记 随着使用范围的继续扩大,“儿”不仅可以出

10、现在有生命体的称呼词语中,标记其“形体小”的特征,还可以出现在指称无生命体的物名词中,标记指称对象具有“形体小”的特征,“儿”是名词词缀。请看例证: 纸条儿:把一封寄来书都扯做纸条儿。(全元散曲) 衣纽儿:衣纽儿尚然不曾扣。(全元散曲) 月牙儿:遥望着梅梢上月牙儿咒。(全元散曲) 鞋儿:小小鞋儿连根绣。缠得帮儿瘦。(全元散曲) 蜂针儿/萤火儿/蛛丝儿:蜂针儿尖尖的做不得绣,萤火儿亮亮的点不得油,蛛丝儿密密的上不得?p。(元明清散曲选) (2)名词标记 虽然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儿”用于“无生命体物名词”中的用法,但只是个别用例,这种用法,到了宋代才普遍起来。随着“儿”使用范围的不断扩

11、大,原有的“表小”意味逐渐受到磨损,“儿”出现的名词所指称的对象不再具有“形体小”的特征。“儿”只是作为一种名词的标记成分,具有“区别词义”或“成词”的作用。因为较小的东西往往是可爱的,容易让人产生亲切、喜爱之情,因此一部分词语附加了“儿”这个名词词缀以后,增加了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这是由“儿”的“表小”意义进一步虚化得来的。请看例证: 朱儿:内朱儿朱砂一斤于盖下。东晋?抱朴子内篇校笺(增订本) 花儿:萦丝飞凤子,结镂坐花儿。(南朝?沈约领边绣) 眉儿: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全宋词) 船儿: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全宋词) 裙儿:揭起裙儿,一阵油盐酱醋香。(全宋词

12、) 宅儿:买个宅儿住著伊。(全宋词) 衫儿:怪生频整衫儿。(全宋词) 帘儿:把手留连帘儿畔。(全宋词) 4.“儿”在时间名词、抽象名词中的虚化 随着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儿”应用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不再仅限于具体的物名词,在其他名词中也可以出现,如时间名词(两日儿、一夜儿)、抽象名词(模样儿、惰性儿、罪名儿),其中的“儿”是名词词缀。这种用法在宋代产生,元明清时期得到发展。请看例证: (1)用于“时间名词” 两日儿:你多日子也担待了。再宽他两日儿。(全本金瓶梅词话) 一夜儿:就让不得这一夜儿西门庆道。(全本金瓶梅词话) (2)用于“抽象名词” 模样儿:宝帐烛残时。好个温柔模样儿。(全宋词)

13、 情性儿:情性儿、慢腾腾地。脑得人又醉。(全宋词) 罪名儿:拿住那杀人贼,我乞个罪名儿。(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 甚意儿:你可便斟量着做,似这般甚意儿?(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 5.“儿”在其他词类中的虚化 “儿”的虚化程度越高,表“小”意味退化越明显,但应用的范围反而越来越大,由名词词类扩展到其他词类,如数量短语(一遭儿、一个儿、一杯儿)、代词(这些儿、些儿个)、副词(一灵儿、险些儿、争些儿、假意儿、凑巧儿)等,其中的“儿”是词缀。请看例证: (1)用于“数量短语” 一片儿:两个心肠一片儿。(全宋词) 一团儿:一团儿肌骨不禁春,甚有得、许多泪。(全宋词) 一遭儿:我的娘,好歹让我做主这一遭儿

14、,待送他转身,我自来陪你的礼。(宋元小说话本集) 一个儿:自瞒着我一个儿。(全本金瓶梅词话) 一杯儿:酒儿也不替我递一杯儿。(全本金瓶梅词话) (2)用于“代词” 这些儿:这些儿、寂寞情怀,何事新来常恁地。(全宋词) 些儿个: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全宋词) 这些儿: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全宋词) 些儿:但只教、时时得些儿,便拼了一生,为伊烦恼。(全宋词) (3)用于“副词” 险些儿:自家今日说一个青年子弟,险些儿坏了堂堂六尺之躯(宋元小说话本集) 凑巧儿:归家去整整欣昏迷痴想了两日,再不得凑巧儿遇见夫人(宋元小说话本集) 打夥儿:咱三个打夥儿走走去。(全本金瓶梅词话) 一路儿:一路

15、儿走到仪门。(全本金瓶梅词话) 6.“儿”在固定结构中的虚化 到了明清时期,“儿”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出现在许多固定的结构中。如“AA+儿”(好好儿、紧紧儿、慢慢儿)、“V+(一/N)+V+儿”(睡一睡儿、救我救儿、候候儿、坐坐儿)等。 (1)AA +儿 慢慢儿:锅儿是铁打的,也等慢慢儿的来。(金瓶梅) 生生儿:又说他怎的拿刀弄杖,成日做贼哩,养汉哩,生生儿祸弄的,打发他出去了。(金瓶梅) 好好儿:好好儿的衣裳,为什么熏他?(红楼梦) 愣愣儿:那何玉凤听了“乌里雅苏台”五个字,耳朵里还许有个影子,只在那里愣愣儿的听。(儿女英雄传) (2)V+(一/N)+V+儿 看他看儿:大官人不进里面看他

16、看儿。(金瓶梅) 候候儿:你每且外边候候儿。(金瓶梅) 坐坐儿:哥去到那里略坐坐儿就来也罢。(金瓶梅) 顽顽儿:就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顽顽儿罢。(红楼梦) 等等儿:且略等等儿。(红楼梦) 歇歇儿:二爷既这么说,坐坐,也该让姑娘歇歇儿了,别叫姑娘只是讲究劳神了。(红楼梦) (三)“儿”虚化过程小结 汉语史上“儿”的演变主要经历两个阶段:泛化和虚化阶段。 1.泛化阶段 (1)“儿”在表人称呼词语中的泛化。“儿”的本义是“小儿”。“儿”发生“泛化”现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出现在各类表人的称呼词语中,如“小儿、婴儿、童儿、象儿小名、羊忱儿小名、乞儿、田舍儿”等,其中的“儿”是名词语素。这种用法东汉时

17、期已可以看到,特别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更为普遍。 (2)“儿”在动物的幼崽或植物的幼苗的称呼词语中的泛化。“儿”发生跨范畴的“泛化”现象,出现在“动植物称呼词语”中,表示“动物的幼崽或植物的幼苗”,如“黄莺儿、鹅儿、鸭儿、蕊儿”等,这种用法是唐代产生的新用法,出现在这类词语中的“儿”意义仍很实在,是名词语素。 2.虚化阶段 (1)“儿”在一般表人称呼词语中的虚化。“儿”随着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可以出现在指成人的称呼词语中,如“老儿、婆儿、丈夫儿”等,这是“儿”在指人称呼中的虚化用法,这类称呼词语中的“儿”是名词词缀。 (2)“儿”在动物或植物通称中的虚化。随着使用范围的更加扩大,“儿”在动植物

18、称呼中也产生了虚化现象,可以出现在一些“形体小”的动植物的通称中,标记其“形体小”的特征,如“鼠儿、猫儿、促织儿、闹蛾儿、松柯儿、花瓣儿、花朵儿”等,其中的“儿”是表“小”标记。甚至还可以出现在一些形体并不小的动物的通称中,如“猪儿、驴儿”等,其中的“儿”是名词词缀。 (3)“儿”在无生命体物名词中的虚化。随着“儿”虚化应用范围继续扩大,产生了用于“无生命体物名词”的用法,“儿”都是名词词缀,其中一部分是“小称”标记,如“小铃儿、小阁儿、月牙儿”等;一部分只是名词的标记,如“朱儿朱砂、宅儿”等。虽然这种用法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但只是个别用例,到了宋代,才普遍起来,元明清时期这种用法更是

19、随处可见。 (4)“儿”在时间名词、抽象名词、其他词类中的虚化。宋元时期,“儿”作为一个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词缀,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文人作品中,都随处可见,词语中出现的这个黏着语素“儿”往往增加了轻松、随意的口语色彩。这一时期,“儿”甚至产生了用于时间名词、抽象名词及其他词类的虚化用法,如“今日儿、昨夜儿、法儿、话儿、假意儿、一路儿”等。 (5)“儿”在固定结构中的虚化。明清时期,“儿”出现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出现在许多固定结构中。用于描摹状态的“A(儿)A儿”式,如“好好儿、慢慢儿”等;表示动作的短时或少量的“V+(一/N)+V+儿”格式,如“坐坐儿、等等儿、看他看儿”等。 下

20、面以图表列示“儿”的虚化过程: 泛化 虚化 1 2 3 4 东汉 唐代 东汉、唐代、宋代 宋代、元明清 二、“儿”的虚化机制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词义需要语言来表达,但受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词汇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人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言资源来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儿”的本义是“小儿”,后经过泛化、虚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因人和动植物具有相类似的成长过程,因此经过同范畴的泛化,“儿”可出现在具有“表小”意味的指人称呼中,经过跨范畴的泛化,“儿”可出现在动植物称呼中表“动物幼崽或植物幼苗”。“儿”在泛化阶段出现的词语中表达的意义仍比

21、较实在,是名词语素。在虚化阶段,“儿”语义发生虚化,“儿”本义“小儿”中包含的表“人”义素消失,表“小”义素凸显,用于动植物通称和各类名词中,充当“表小”后缀,后进一步扩展到形容词、量词、副词等词类中充当小称标记。随着“儿”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儿”指小意义磨损,只是充当名词性标记;“儿”有时会赋予词语亲切、喜爱或厌恶的感情色彩,或表达浓厚的口语色彩。可见“儿”通过泛化、虚化,采用在原有词根基础上增加词根语素“儿”或附加词缀语素“儿”的办法来改变原有词根语素的词性或词义,或增加附加意义或感情色彩,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如:“庸词根语素+儿词根语素庸儿”“鹅+儿鹅儿小鹅”“鸟统称鸟儿爱称”“钉动+

22、儿钉儿名”“信书信信儿消息”等。 (二)认知的隐喻原则 人类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是客观世界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凭借语言形式而呈现。词义的引申发展客观上是人的主观认知的积累与发展,人首先熟悉的莫过于自身,由已及他(它)、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这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人类将对于自身“年龄小”的认知推及到动植物,再隐喻到与“年龄小”相关的“形体小”的特征上,再扩展到其他词类中,表“短时或少量”等,符合人类一般的隐喻规律。这些规律通过人类的认知折射到语言中去,就形成了“儿”虚化的语法规律。汉语“儿”的虚化规律符合上述的隐喻规律,如:儿子/孩儿指小儿小鹿儿小鹿/芋头儿小芋头盅儿小酒杯/米儿去壳后的种子,体积小一会儿时间短/一点儿数量少。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相通的,汉语“儿”的虚化过程和虚化机制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反映。Jurafsky(1996)根据当时已有的大量的调查结果,认为小称语法化词汇几乎都是来源于表示“小孩”的概念;Heine和Kuteva(2002)对世界上500余种语言的调查结果也证实,“小孩”概念是各种语言小称的共同来源,小称又会发展出其他各种各样的功能,有些已经很难看出其与“小称”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与我们考察得出的汉语“儿”的虚化演变规律是极其相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