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47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合作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合作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作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合作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渐落实,新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为前提,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理念或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打破了多年来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僵化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探究式”教学,改变了原来一“讲”一“听”的简单教学过程,而让教学过程变得复杂而灵动、活泼和谐、充满生机。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中自主质疑、自主探

2、求,与他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了能力。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高二哲学生活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中,本人就有效地利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师帮学生建好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 目前教师使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一般是以前后桌为一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讨论或提出任务需要完成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便可以展开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我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在分组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

3、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优、良、中、差四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的分组有利于组内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是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教学,我创设

4、了四种情景让学生分组探究、学习。 情境1: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亦或是有其他隐情?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看“格物”能不能“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总

5、结出了一个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情境2: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知道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值得佩服的,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情境3: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不断扩大对外市场。当时,

6、人们疯狂地追求货币和黄金,他们想去通商和殖民掠夺。同时,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也掌握了许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发展各国商品经济、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情境4:公元前4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种观点在近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当时,要是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只说一句话:“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问者便不敢再生怀疑。而伽利略却与众不同,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试一试。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 三 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最后

7、选出代表发言、展示探究的成果 情境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 学生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只能获得对竹子的“感觉”,而不能知道竹子的“道理”,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王阳明确实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但单纯靠“想”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不能从心里想出来。他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情境2: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再举例说明吗? 学生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

8、认识。举例:俗语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出真知”、“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 情境3: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 学生3: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出新经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同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推动了认识的发展。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情境4:伽利略的试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4:权威、专家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小结: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

9、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同学们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四 对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以前的教学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评价的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发展趋势,致使差生更差,只看优生成绩是否好,其他能力得不到认可。这不符合“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课的要求,更不符合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评价学生,以小组各成员总的表现和小组实验成果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尤其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组内共

10、享学习资源,将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小组内的同学获得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看最后的考试成绩,更要看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以及学习小组的学习激情和热情。 通过合作探究教学,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发现、合作交流、讨论评价,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探究学习,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归纳总结。合作探究,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中,通过讨论争辩,使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具有开放性、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汇聚多角度的思想,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性。此外,对于个人无法或难以完成,大家都希望解决的较复杂的内容,以及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内容,可通过适时地合作探究予以解决。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