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雁行模式”下的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52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雁行模式”下的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后雁行模式”下的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后雁行模式”下的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后雁行模式”下的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雁行模式”下的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探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后雁行模式”下的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探析一、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深层经济动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正变得日益紧密。一方面,以经济、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成为新的国际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则成为国家推行自身外交战略、实现国际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当前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各主权国家不得不借助强制性公共权力对世界经济进行干预,进而调控国家间的利益关系。由此可见,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实已密不可分,两者的有机互动不断加强并呈现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和

2、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新趋势。 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日益紧密的互动关系促使我们在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关系时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其背后隐含的经济动因。正如上文所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经济对政治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各国间的经济实力之争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发展以及国际格局的形成、转换。与此同时,“产业实力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不停息的产业升级换代更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各国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进程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并引起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各国经济实力的起落升降又会进一步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走向。因此,国际产业转

3、移已成为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深层经济动因。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选取了东亚产业转移这一国际经济视角来解读中、日、东盟三边关系的微妙调整。由于“雁行模式”被人们普遍用来描述东亚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进程,因此下文便将从20世纪90年代后雁行模式发生转变并进入“后雁行模式”时期入手,力图探寻上述转变与中、日、东盟三边关系调整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产业发展新动向 雁行模式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国际转移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在1960年代一1980年代即雁行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日本一直是东亚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的发源地,它在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又借助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的方式将

4、纺织、钢铁、化工、机械等已丧失竞争优势的产业依次传递给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作为产业承接者的“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则先后抓住东亚产业转移的契机,有效利用日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迅速提升产业实力,进而促使自身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由此,以日本为雁首,“四小龙”为雁翼而东盟、中国同处雁尾的“雁行产业分工发展模式”便逐步形成。 然而,进入1990年代后,雁行模式中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新动向,雁行模式也由此逐步发生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日本产业升级减缓,首雁效应削弱 作为雁行模式的领头雁,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便能加速其边际产业向外扩张,

5、进而更有力地带动雁行模式中其它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便是日本的首雁效应所在。然而,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却出现滞后,首雁效应削弱,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日本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迟缓导致其产业升级受阻。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信息、生物、纳米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对此,头号经济强国美国迅速将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目标且成效显著,连续9年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身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由于在技术创新上长期依赖对欧美基础科研成果的吸收和消化,其自身的基础研究实力相对薄弱,因而对这一新趋

6、势反应迟缓。据日本经济学家估计,在计算机网络上,日本比美国落后10年;在硬件制造上,日本落后10年以上;在软件设计上,日本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日本在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发展上的滞后必然阻碍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而减缓国内边际产业和技术向外转移的速度,最终削弱日本的首雁效应。 其二,日本在主观上有意识地限制对东亚地区的技术转移。面对东亚其它国家在经济上的快速追赶,日本岛国经济的自私和危机心理有所膨胀,担心自身亚洲经济霸主地位受动摇。为此,日本刻意放慢对东亚地区的技术转移,竭力保持其技术优势。例如,日本曾否决对韩国出口200项高科技议案,并提出在与中

7、国的科技合作中要保持十年至十五年的技术差距。日本在技术输出上的保守策略使雁行模式中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缺口难以得到填补,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因此被迫滞缓。由此,日本对雁行模式中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拉动作用减退,首雁效应削弱。 此外,1990年代后,尽管日本的经济实力仍居世界第二且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和强大的实用技术开发能力,但在国内经济发展持续疲软、日元汇率走势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现有的经济优势难以转化为带动国内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力量”。而日本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放任日元贬值的自私行为也使其首雁形象大打折扣。因此,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日本的首雁效应正日益衰落。

8、(二)中国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1960年代一1980年代是雁行模式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对于中国来说,在1980年代以前,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国际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被长期排除在雁阵之外。但自1980年代初开始,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逐步打开国门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中国凭借自身在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上的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抓住产业转移的契机,在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东亚的资本、技术及现代产业正在通过这一国际分工体系渗入到中国产业结构体系中,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内各项产业由此获得飞速发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纺织、服装到机电产品、家用电器等产业,中国在国际上都已具备相当的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