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讨会”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59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讨会”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讨会”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讨会”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讨会”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讨会”综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研讨会”综述一、关于和谐社会的主要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即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真正的和谐是将众多具有差别性的事物融在一起,如众味调羹,即“以他平他谓之和”。和谐并不排斥矛盾,而是以包容、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各种冲突,即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精神实现多元并存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以公正、自由、平等、民主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是最有利于人的良性生存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根据这些基本认识,学者们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和谐社会

2、的独特理解。 有些学者主要根据他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认识,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和具体任务,认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各种冲突,表现为生态危机、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扩大、人的物化和道德失落等等。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找到一条新的社会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走出冲突的老路,切实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有些学者则主要从理论的视角阐明和论证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如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机制,认为社会和谐状态可以理解为不同决策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博弈可能导致和谐,也可能导致

3、两败俱伤,和谐是博弈的一种特定状态。而有些学者则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探讨了和谐社会的内涵,认为和谐社会有其政治伦理基础。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决于民主建设、法治建设,说到底则是社会规则和社会规则意识的建设。具体规则因时事而变,但其所遵循的政治伦理理念却有其一贯性,如公正、公平、自由、平等、和平等政治伦理理念。这些基本政治伦理理念和基本规则乃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对这些基本原则的普遍认同和严格遵守。又有学者区分了社会和谐的两个层面,认为社会和谐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规定,它既可以是一种事实,也可以是一种感受。社会和谐无论作为事实还是作为感受,都关乎社会关系各方的存在、成立、实现,从

4、而都具有价值特征。社会和谐作为事实是以旁观者的立场作出的认定,不考虑当事人是否感受到和谐;社会和谐作为感受是以当事人的立场作出的认定,不考虑事实上是否和谐。当然,事实会影响感受,感受有其事实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兼顾和谐的事实与和谐的感受。 还有学者从古今中西的比较中阐发了自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认为我们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不仅是个人“自由”和社会“公正”两重价值目标的统一,而且是普遍“理性”与特殊“情感”的统一。不同于个人自由严重缺失的传统“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以个人自由为经、以社会公正为纬的现代和谐社会;也不同于西方社会中工具理性主导和价值理性的缺失,我们所要建构的

5、“和谐社会”应当具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意蕴。 二、关于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资源。有学者强调,为了进一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必须在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外哲学史上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概括地称之为“和谐哲学”。和谐哲学是与斗争哲学相比较而存在的。斗争哲学是革命党的哲学,是质变的哲学、革命的哲学;和谐哲学是执政党的哲学,是量变的哲学、建设的哲学。要自觉地实现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我们

6、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综合中西文化,构建能够引导和适应时代需要的和谐哲学。 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和谐社会之哲学基础的不同理解,大致形成了两种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在以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对抗为基本结构的社会,本质上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应该是和谐社会。离开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单纯迷信市场万能,只能导致两极分化和贫富对立,破坏社会和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只有在经济、政治、精神、社会组织管理等各种条件成熟之后,实现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

7、们一直追求的和谐社会。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它具有日渐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调节、自我再生能力;任何社会有机体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才能正常生存和发展。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和谐社会有着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内容。也就是说,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高级形态的和谐社会。 另外,还有学者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了构建和

8、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第二条是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坚持第一条,才能提高综合国力,给人民以实惠;只有坚持第二条,才能使改革获得活力、动力和普遍的社会支持。 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问题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克服各种偏激的思想倾向。有学者指出,要注意区分两种思维方式,克服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把握和谐社会时一定要注意两种和谐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消极和谐观,另一种是辩证法的积极和谐观。前者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为基础,把和谐与矛盾对立起来,害怕和排斥矛盾。后者则以唯物辩证法为基

9、础,辩证地看待和谐与矛盾的关系,认为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消除这些矛盾既无可能也不必要。和谐不是要整齐划一,而是力图实现多元一体、共存共荣的双赢局面,正如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音乐。 与此相应,有学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一种中性思维方式,即强调对立双方的互养相成、共生共存。只有坚持多元发展、和谐共存的中性思维,才能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学者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考察了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论争,指出辩证思维并不排斥和谐思维。有学者在剖析“唯心史观范式”、“道德主义范式”、“阶级斗争范式”、“实证化范式”和“乌托邦范式”等思维误区的基础上,指出和谐思维是一种完整的思维逻辑,它具有实践生成

10、性、生活主体性、关系性、未来性和宽容性等基本特征。 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种看法,即似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只讲斗争、冲突、暴力革命,他们的思想与妥协、共存、和谐是格格不入的。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误解。实际上,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之间的激烈冲突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共产主义是上述冲突和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主要特征是和谐。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冲突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用的手段。俄罗斯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实践需要对暴力革命重要意义的长期强调,使马克思恩格斯与和谐相关

11、的思想被遮蔽起来了。今天是人类走向和谐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和谐的思想发掘出来,走出“斗争哲学”的误区,形成辩证和谐的思维方式。 四、关于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建设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之一。有学者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只有造就深层次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个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和相互抵消的;这一文化体系与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导向和生态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离、对立和相互抵消的。 有学者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了和谐文化的根基,

12、认为人的文化本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人的社会性、自然性和心智性等各种属性和本质,只有在文化本体的基础上,方能综合成为一个人有机的整体系统。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基于合理的“文化本体”,“以人为本”与“文化本体”相互作用,“人本”即是人之“文本”,中国人必须关注和保护中华文化本体。有学者探讨了和谐文化的心态基础,认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心和谐。人心就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是社会取向、社会理智和精神支柱单个层次构成的一个系统,具有中介过滤作用、双向效应和自我调节的功能。社会心态有着自己的变化过程,根据这种变化过程进行调节,我们就能够争取形成良性状态,维持中性状态,从而形成和谐社会。还有学者提出,和谐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精神,认为和谐是存在之存在,是宇宙的秩序。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了和谐,形成了和谐范畴与和谐的文化精神。回归和谐是人类对自身文化过程的反思和扬弃,是人类社会自由全面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责任编辑孔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