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75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文献标识码:A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学思想为指导,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主体素质均衡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理论体系研究中。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概念如何科学界定,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无疑是应当深化研究的。 一、国民素质概念之我见 对于国民素质的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提出了许多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国民具备的条件或要素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国民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活动而形成的主体活动的自身条件。第二种观点,从国民具有的品质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国民素质是

2、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影响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品质结构。第三种观点,从国民具有的特质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国民素质是由人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第四种观点,从国民的总体水平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全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第五种观点,从国民的综合质量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国民素质是指一国国民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质量。第六种观点,从国民的内在规定性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国民素质是指一定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国民整体能力的内在规定性。 关于国民素质的概念,应依据其内在特征进行界定。国民素质具有先天不同性与

3、后天发展平等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制度价值引领性;文化模塑性与教育引导性;素质文化观念内化性与素质完整发展内在要求性等特征,并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就此意义上说,所谓国民素质,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同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直接引导的作用下,通过对获得的素质观念在实践中内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能力。其内涵是国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和能力。这些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心态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具备的文化与科技知识、思想、道德素养等,其实质是德、智、体、美诸条件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这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即生物能量、社会能量或内涵

4、的价值。从外延上说,国民素质概念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可以包括古代国民个体素质、全体国民素质,还包括一定社会时期的各地区、各阶层和群体的国民素质。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人性系统结构,可把国民素质结构分类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亦称为层次性素质结构。(1)身体素质包括先天遗传性生理素质和后天肌体素质两大要素。(2)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需要结构品质素质、自我意识素质和气质与性格品质素质三大要素。(3)社会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国民素质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国民身体素质是整体素质结构的物质载体。它规定着国民整体素质潜在开发

5、性的自然限度;心理素质在整体素质结构中,具有独特的中介作用,人的遗传性生理素质和后天性肌体素质的开发和实现程度,社会文化素质观念内化、积淀程度,都是通过心理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反映和提高的:社会文化素质是以人的生理组织为载体。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过心理内化后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素养,它调整着人生道路的价值选择,规定着人的处事态度和事业发展的高度,表现出人的各种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各种能力的发挥。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特征,能够敏锐地折射出同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对国民素质层次性结构的划分,可以看出,以上三个层次的素质分别属于国民素质结构的不同内容,各有独特的内涵,它们相互作用、相互

6、渗透、协同整合,共同构成了国民素质的完整图像。 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范畴的提出依据 国民素质作为人处理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关系的能力范畴,在主体维度上标示出社会的和谐发展质量,在客体维度上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水平。主客体之间互为前提、互动共进,社会发展的和谐度与国民素质发展的均衡度应是一致的,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应是同步的。客体的和谐发展性需求,也必然要求主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基于此,我们才进一步提出并研究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国民素质均衡发展范畴提出的实践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国民新的素质观念生成和素质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

7、社会所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环保意识、重视全民族文明素质水平的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性精神,都积极作用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社会平衡观念的影响未被彻底消除,市场经济体制要建立的社会平衡系统尚未完全形成,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受物质利益驱动的影响,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国民自然保育责任意识低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信仰多元化的影响

8、,表现为人的价值判断失真,“自我反思”观念缺失,个性畸形张扬,主体间性相互观照的忽视与建设和谐文化提出的“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的民主法治观念与社会体系中的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着自我封闭性的社会病态的影响,表现为人际关系疏远化,人的诚信意识提高缓慢与建设和谐文化提出的“增强诚信意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与自我的关系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热衷包装的社会心态的影响。表现为人的内心失衡,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挫折的信心、正确对待荣誉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耐性而急躁盲动。其心理调适力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此形成了国民素质的文

9、化缺失。 正因为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能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没统一起来,努力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始终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在实践上全方位、多层次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均衡提高贯穿到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

10、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针对国民素质失衡问题,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通过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突出思想教育内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的自觉追求。这就必然要求国民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素质均衡发展观念,具有和谐发展的意识。自觉调整自身素质结构,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与

11、社会,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用和谐的思想观念启迪个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以规范自身言行,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因此,国民树立素质均衡发展观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范畴提出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发展史时。总是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着眼于从现实的历史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发展问题。因为,一方面个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存在,个人的需要性、非自足性、有限性和不完整性决定着人的发展必须与他人合作和交往,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并在社会共同体的交往实践中形成社

12、会关系。社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现实的个人也只能在社会关系的共同体中得到发展,而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是表征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具体存在形态。另一方面,国民素质是在一个国家一定的社会阶段、特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其均衡发展水平必然是在社会存在的各种条件的作用与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人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都是人的需要的目的性指向。 据此而论,提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范畴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性,国民素质文化自身内

13、生性要求,是理论创新的体现。所谓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是指一国国民在社会和谐价值观念的作用与影响下,其层次性素质结构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准则,呈现出各要索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并产生自我整体素质均衡提高效应的良好形态。其主要特征:(1)价值取向性与自为性;(2)整体结构发展均衡效应性与均衡发展相对性:(3)传统文化影响性与时代政治要求性;(4)社会发展协调性与非协调性。其结构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素质观、人与社会和谐的素质观、人与人和谐的素质观和人与自我和谐的素质观。由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结构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各方面关系,因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就集中反映在一个国家或一

14、个地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协调能力与发展水平。 三、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同一性和区别性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发展特征,都具有研究人类素质的属性和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具有同一性,又有区别性。 (一)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同一性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国民素质均衡发展。都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平如何,都是由一定量和一定质的国民及其活动所决定的,这种参与活动与完成的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国民整体

15、素质的提高和均衡发展的水平。具体而言。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衡力。“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国民整体素质和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实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

16、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只有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二)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区别 区别之一:国民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的,属于层次性结构;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是由人与自然和谐的素质观、人与社会和谐的素质观、人与人和谐的素质观和人与自我和谐的素质观构成的,属于和谐发展性结构。二者之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素质结构体系。正因为如此,国民素质与素质均衡发展概念的界定源于不同的内涵依据,主要表现在:国民素质概念的界定是从人的先天性与后天社会实践性相结合人手

17、,强调人的素质观念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内化后。才能转化为国民自身的稳定特质和能力。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概念的界定,是为使国民层次性素质结构及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从而强调层次性素质结构均衡发展为价值目标。可见,国民素质概念的界定具有基础性、内化要求性特征,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概念的界定具有整体协调性、与社会和谐相适应性特征。 区别之二:就国民素质的先天性特征来说,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肌体组织和生理机能,人的繁衍必然受上一代遗传基因的影响,因此优生对国民后天素质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提高国民素质,基础是优生优育。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是国民素质更高意义的体现。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方面,具有外显性特征,它既表现在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性,更能表现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主体能动性,因而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积极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