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77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数学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枯燥的,又是充满活力的。其间的转折点就是科学调节学生的心理流向,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合理联想,注重实践。下面以网锥的体积计算为例,说明观察、联想、实践对于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片断一:激趣导入 1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李明有一个问题,看谁能帮助他解决。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屏幕显示:去年暑假,学校组织同学去“儿童乐园”,那里有很多娱乐设施,李明玩得很开心。可是,天气炎热。他来到冷饮店想买雪糕,一种是圆柱形的,2元一支;一种是圆锥形的,0.5元一支。李明比了一下,发现高度相等,底面也相等。)你们认为买哪种便宜呢

2、?生1:买圆柱形的雪糕。生2:买圆锥形的雪糕 师:究竟谁猜得对呢?学完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 2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通过计算,判断孰是孰非。 (教学反思之一: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借助于多媒体虚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形象地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道理。) 片断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的公式。 师:你们认为圆锥的体积会跟什么有关? 生1:跟它的底面有关。生2:跟它的高有关。 师:究竟与什么有关呢?现在咱们来做一个实验。(由同学取出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3、和圆锥体以及适量黄沙。) 2分小组活动,共同探索。(先在圆锥体内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体内,观察一下,几次正好倒满。) (教学反思之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加强观察与体验,使动手操作者有序进行。这是自主探究的目标之一。)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 生2:我发现圆锥体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 (教学反恩之三: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来陈述其观点,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提出问题:圆柱体体积还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吗?(课件演示:1圆锥体与圆柱

4、体等底不等高;2圆锥体与圆柱体等高不等底;3圆锥体与圆柱体不等高也不等底。) (教学反思之四:提出三种情况,让学生讨论,此三种现象,正是部分学生思维的障碍所在。排除思维上的障碍,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缜密性。) 片断三:验证猜想,回归生活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证实了圆锥体积跟什么有关。 生:跟它的底面和高有关。 师:现在,我们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揣度一下李明买这雪糕,究竟哪种雪糕便宜? (教学反思之五:“等底等高”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对于关键性的词语,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这样,学生才不会在具体运算中误入岐途。“验证猜想”,这一教学环节既与开头相呼应,又是知识迁移

5、的一种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因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的千变万化,导致数学的五彩纷呈。) 片断四:实践运用 师:现在,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出自制的圆锥,量出它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高。然后求出它的体积。 (教学反思之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不断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如,有的同学将底面的圆变为椭圆形。这就给计算带来了麻烦。对此,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 以上教学案例,以设置生活情境为切入课题,提出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生活视角。又以探究学习为途径,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6、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使个体的学习变得多彩。“知识迁移”和“实践运用”相辅相成,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迁移的应用能力。 这节课虽然重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于做实验时限制学生只用等底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就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将“不等底”、“不等高”这类问题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来讨论解决,也许效果会更好,气氛会更加活跃。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要重在教与学的结合点上反思,知识与能力的转折点上反思,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链接点上反思,教学成功与失误的对比点上反思。这样,才能在成功中看到失误,在失误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看到完美。 责任编辑杨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