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课引发的思考.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86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堆”课引发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堆”课引发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堆”课引发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堆”课引发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堆”课引发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堆”课引发的思考 一、“堆”课堆出问题来 从来没有这么精心地备过课:想方设法借来名师张齐华的课堂实录反复琢磨,认真揣摩名师黄爱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从刊物上苦苦寻觅一线优秀教师设计的优秀案例,与教研组的同事们一再交流、研讨本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本想博采众长,没想到辛苦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大堆“问题”。 1.课始采用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引入概念,虽然形象直观,但是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2.练习中,学生一直分不清“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折射出教师对概念的处理不到位。 3.忽视对称轴条数的教学,导致学生误认为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 4.本课非常适合采用先猜测后验证的教学方法,

2、但教师都是直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找答案,错失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5.概念的教学结束后,教师突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学生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点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与以上教学程序脱节。 6.练习题1(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找出它的对称轴)的处理方式不妥,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一个一个地处理,而应突出重点、难点部分。 7.教师以一个“美”字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本是尧点,可由于教师给“美”字加了一条不该加的对称轴,成了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静上心来,回顾自己设计的一个个教学环节,我突然发现它们是由一个个精心选择的教学片段堆砌而成的:课始,之所以选用直观形

3、象的动态演示,缘于一次听课中学到的。觉得不错,就拿来一用:概念的处理过于简单,是因为受名师的“启发”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概念教学结束后,直接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源自教学经验,因为每届学生都对这个图形“过敏”。想重点处理;以“美”字结束。是“照抄”别人的 就这样,一堂缺乏自己思想的课,一堂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课诞生了。看来,“上砸”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备课不能盲目地把别人的“精华”都一一地堆在一起。我们可以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灵活巧妙地选用适合自己的“精华”,使自己的课堂“

4、锦上添花”,但不能成为“精华”的奴隶。 二、改“堆”为“备”成就精彩 有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开始了新的设计。 首先,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罗列出来。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点:一个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一个是对称轴的含义。细节方面应该处理的是:正确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不能把它等同地“完全一样”;加强对称轴条数的教学,不能让学生误认为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 其次,围绕每一个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我开始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怎样引出最好?怎么才能引起学生对“完全重合”和“完全一样”的注意?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对称轴条数的理解?遇到有多种方案都行得通时,我就把它们都放在一块儿进行比较,比较哪种方案最好、最有效。接着,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如何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做到这一点。但此课与生活的联系确实很密切。 最后,我把自己“零碎”的设计串了起来,整体上进行把握,个别教学环节有冲突或不妥当的地方,又进行了改进。 就这样,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工序”,属于自己的课“出炉”了。 也许是付出总有回报。课后,同事们都说。这节课出现了很多上节课中没有的亮点和高潮,感觉完全不同。两节课都是自己上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想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摆脱了“精华”的困扰,真正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