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语言文化关系解读.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507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语言文化关系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子”的语言文化关系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子”的语言文化关系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的语言文化关系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语言文化关系解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孔子”的语言文化关系解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相互协助和启发。”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

2、于文化一部分,二者都为社会特有。其次,语言也和文化一样是通过人们后天习得而得到的。再次,语言和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为社会共有。 1.2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的文化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 1.3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首先语言是文化影响和塑造的产物;其次,语言也可以用来表达文化。 2.“孔子”一词的历史变迁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中国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和执着的大学者。经过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孔子”一词可谓历尽荣辱、饱经沉浮。通过以下“孔子”一词的历史变迁,以此具体阐述

3、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2.1圣人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皇帝是专制制度下权利统治的象征,而孔子则是思想统治的象征。孔子以礼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主张“尊王治国”为君主统治设计了一套使人民服从的精神领袖,如“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权利统治加思想统治的治国理念和方式就在中国确立起来了。这一成功的历史经验为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接纳和吸收,使得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得以存续两千多年,孔子思想无疑是功莫大焉。因此“孔子”被解读为“臣民的偶像、帝王的家奴”。 2.2妖人 晚清以来,孔子形象江河日下,太平天国洪秀全率农民起义,企图推翻清王朝统治,对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

4、护符”的孔子本人及思想全无好感。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孔子为妖人,四书、五经为妖书。或许这一做法的另一层含义还在于,孔子推崇“子不语怪力乱神”和“敬鬼神而远之”,而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把自己尊为天神,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到、丑化。这时的“孔子”可以被理解为“清妖的帮凶、天朝的敌人” 2.3救星 晚清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源泉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持。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纪”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按照康有为的解释,孔子之道的作用是“与时进化”,这无非是孔子思想的

5、本质就是要不断改革、不断维新,塑造了一个改革的孔子形象。这时的孔子被视为“大清的救世主、改革的代言人”。 2.4罪人 辛亥革命瓦解了传统的道德秩序和封建的政治秩序,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随着革命的失败,尊孔复古声浪又甚嚣尘上。新文化运动先驱为了冲破封建精神罗网,把孔子贴上“传统观念、封建礼教”的标签,因而孔子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被批判为“封建礼教的化身,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2.5四人帮 1974年,江青等人通过批判林彪,发起了“批林批孔”运动。但实际上被批判者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文字批评、打击周恩来总理,口号为“批林、批孔、批周公”。因为身处春秋时期的孔子的主张其实是把道德败坏

6、、霸王称雄的社会恢复为西周周公主政时期的风气,从而借此批评周总理当时的务实以及拨乱反正工作是背离文革思想的,“孔子”可视为“总理的象征、江青的棋子”。 2.6企业家 70年代,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兴未艾,许多头脑灵活的企业家借用孔子的品牌效应,广发兴财之路,如“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喝孔府家酒,作天下文章”,这时的孔子可称为“最懂营销的生意人”。 2.7政府 随着中国经济深入改革,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汉语热”也在不断升温,世界各国创建的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目前,已有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亚欧非等地兴起。因此,“孔子”一词无疑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载体和大国崛起的象征”。 3.结论 综上所述,“孔子”一词经过2560年的洗礼,已经成了中国社会巨变和风向标和晴雨表,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并承载了社会文化的进程和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塑造着大众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各朝各代,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矢志不渝的改革、创新,历史的车轮才得以不断前进。因此,语言学习者不仅需要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在社会文化语境下探索语言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