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儿P”系列句式的结构与功能浅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549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差点儿P”系列句式的结构与功能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差点儿P”系列句式的结构与功能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差点儿P”系列句式的结构与功能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差点儿P”系列句式的结构与功能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点儿P”系列句式的结构与功能浅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差点儿”系列句式的结构与功能浅析 一、“差点儿P”的基本韵律结构 在“差一点VP”句式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问题上,朱德熙(1980)认为:(1)企望之下,肯定形式的“差一点买着了”可理解为“没买着”,而否定形式“差一点没买着”即“买着了”;(2)不企望之下,肯定形式“差一点打破了”=“没打破”,而否定形式“差一点没打破”=“没打破”。 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企望”说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 1.朱先生本人也认为把该句式中VP所指事件划分为说话人企望或不企望实现的,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存在一些中性的事情如“上个月我差一点没去上海”等,在说话人看来无所谓企望不企望。 2.日常语

2、言中存在许多例外的说法,如毛修敬(1985)认为诸如“差一点(没)闯了祸”等带有消极性VP的句子其消极性质一般是客观的、常理的、事理的、常识的,不是主观的,不是以说话人的观点、看法和意志为转移的。毛修敬(1985)、石毓智(1993)、周一民(2004)等都举出了用“企望”说无法解释的许多用例。 3.若说话人所不企望的事是“考不上”,则“差点儿考不上”这一否定形式在“企望”说规则下只能解释为否定意义,而事实上该句却只能表达肯定意义的“考上了”这一含义。同样,当不企望的事是“没考上”时,也会出现矛盾的情况。另外,朱先生也没有考察带“不”的否定句式的情况。 4.李忠星(1996)发现在对外汉语教学

3、实践方面,对于那些缺乏汉语语感而又容易较真的外族学习者,从企望与否出发理解、判断、运用这类结构存在着障碍。 就韵律结构而言,沈家煊(1987)谈到“差点儿”的词重音一般落在“差”上,“差点儿P”的前突衍推是“非P”,背衬衍推(预设义)是“接近P”。在特殊情形下,“差点儿”的重音移到“点儿”上,“接近P”升格为前突衍推,“非P” 退居为背衬衍推。 马庆株(1992)根据“就”加入的位置区分了“差(一)点儿没VP”结构,认为“就”字插在“没”字前面时,“差点儿”是副词,“点儿”不重读,“差点儿”不扩展,结构意思是肯定的;“就”字加在“差(一)点儿之前时,“差(一)点儿”是由动词性成分构成的述宾词组

4、,“一点儿”重读,“(一)点儿”可以扩展,结构意思是否定的。 我们基本认同上述观点,据此得出: 上文中A、B、C式“差一点”是副词,其中“差”重读;D式“差一点”为动宾短语,“一点”得到重读。 结合李小玲(1986)、王还(1990)、周一民(2004)等对“差点儿”句式口头语的考察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上文中三种“差点儿”句式的基本韵律结构,用表示停顿,?表示轻音,用加着重号表示重音,则有:(1)AC句式:差点儿打破了(2)B句式:差一点没赶上(3)D句式:差一点?没打破。 由此可见,A、C式与B式只有肯定/否定的差别,二者在韵律结构上则具有相同的性质,而B式恰与对立互补。那么,D式有没有对应的

5、肯定形式“差一点打破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差点儿P”句式的确包含有这样一个小类。沈家煊(1987)曾用“图象背景”论解释下面这个句子: (1)你差点儿把做人的道德丢了!现在,拣回来了。(引自毛修敬(1985) 沈认为既然是“拣回来了”,说明原来确实丢了。而“差点儿P”之所以没有“做人的道德没丢”这一“非P”义,是因为上下文消除了“非P”这一预设义,而使“接近P”上升为了前突衍推。这个分析不够确当,实际上,这句话与表否定意义的“黑桃差点儿没全”属同一类型,“把做人的道德丢了”与“没全”并不是“非P”的P,真正的P应当是“差点儿P”中的“P”,它是个隐含了的项。类似的例子又如: (2)虽然考研就

6、差一点落榜了,但这一年的辛苦学习使我学到了不少,不仅是复习了专业课,而且还磨砺了我。(昆山开发区人才网,徐女士的个人简历2006年02月。) (3)卢瑟抓起了遥控器,冲着那扇门跨了一步,手指差一点按下了按钮。他又按了一下遥控器,然后把他仍回椅子上,那门关上了。(戴维?鲍尔达奇绝对权利) (4)我差点儿睡了过去,被兜里的振动将我及时叫醒了。(GOOGLE网浏览) (5)中午吃饭的时候竟差点儿睡着了,幸亏把我喊醒了。(同上) (6)伯克南小的时候非常有名的是拼26个字母多拼一个他差一点点把advis多了一个i,要不然他是全国拼字冠军。(美联储换掌门,CCTV新闻频道,10月26日。) 上述五例都是

7、“差点儿VP”表示肯定意义的句子,(2)例“就”字加于“差点儿”之前,“差点儿”当为述宾词组,与“差点儿”用作副词时情况相反,“差(一)点儿没VP”结构意义是肯定的。“企望”说面临的许多问题,代之以韵律维度重新认识“差点儿P”句式是一条新思路,具体列示如下: (1)偏正结构的肯定形式A句式:差点儿打破了没打破/差点儿认出来 没认出来/差点儿去了上海没去上海;偏正结构的否定形式B句式 :差点儿没赶上赶上了/差点儿认不得了认得了/差点儿没去上海去了上海。 (2)连谓结构的肯定形式C句式:差点儿打破了打破了/差点儿去了上海去了上海;连谓结构的否定形式D句式:差点儿?没打破没打破/差点儿?没去上海没去

8、上海。 二、结构与功能上的异同 (一)真值意义与句子功能 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下文中的CD式无法容纳可能补语结构。 2.CD式中的“没VP”否定结构的重音分布情况不同于平常情况。 3.D式否定结构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可以允许“没VP了”(其中“了”读作lou,或liu,或lao)式的存在,朱德熙先生认为D式中“没”是羡余的,其中一个证据就是该条。 V得/不C作为可能补语结构,本身是可能性的能力情态,属于虚拟性成分。“没VP”重读在“没”时客观陈述事情的结果,无强调语气,符合修饰性成分重读的一般韵律规则,“没VP”词组自身只表示一个有关VP实现情况的体概念,与客观时间不直接挂钩,因此也是虚拟句的

9、一种。是否表2上行和下行的不同与容纳虚拟句的情况相关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认为,虚拟性成分的介入也直接导致了“没VP了”问题的形成。陈刚(1985)考察了他认为的“没V了1”格式(了1即本节问题3中的“了”),认为格式表示没有出现某种结果或后果,“了”实际不是附加于动词,而是附加于整个动词词组的,只有在动词有了某种结果时,格式才适宜使用。例如: (7)在鸿门宴上,到底儿没杀了沛公。(引自陈刚(1985) 此处“没杀了”表示对产生某种后果的否定,这种后果是说话人的一种设想:项庄舞剑时,要是没有项伯左拦右拦,他很可能杀死沛公。可见是对未完成未实现的某种虚拟事态的否定。又如: (8)刚才差一点儿没惹

10、下了祸。(醒世姻缘,三十七回,陈文引例。) 陈刚认为这类句子大致相当于朱德熙(1980)的A例。如果“没惹下了祸”可以对应于“差一点惹下了祸”,那么表2中D类“差点儿没VP了”就可以替换到“没VP了”而成为“差点儿差点儿VP了”的格式了,这个新格式虽然不能说,但在语义上是说得过去的,前一个“差点儿”是述宾短语,后一个则是副词,结构里层“差点儿VP了”是偏正结构,重在突显“非VP”,该结构作为整体再被“差点儿”修饰,又可突显出“接近VP”的含义。 (二)现实情态与虚拟情态 下文中,A类B类是偏正短语格式,“差点儿”与P位于同一层面而直接修饰P,“差点儿”语义重点在“非P”上,被否定成分P处于虚拟

11、情态,不是现实发生的事件或存在的事实。其中多以否定词“没”、结果性补语或有界性宾语成分得到重读,与重读的“差”相呼应,反映的是对事态结果未得实现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B类有类似“差点儿没赢了”的句子存在,其中的“了lio”表示的也是可能性,与问题三所述“了”不同。C与D式实际上包含一个隐含项“P”,还原式当是:(C)差点儿 没VP ,VP;(D)差点儿 VP ,没VP;补充式的“差点儿”仍然重读“差”,突显“非P”。“差点儿P,P”中“P”未实现,是被否定的虚拟性成分,P是现实情态,反映的是事件的发展结果。 (三)CD式的来由 还原式前后两部分语义重复而难成立,改变后的CD式则不仅能表现出事情实

12、现或没实现的意义,还能指出现实态离某个虚拟态的差距之小。还原式“差点儿”的“非P”和“接近P”两个语义成分不能位于同一层面,“非P”处于突显的外层,“接近P”则只能处于作为背景的里层。CD式中“差点儿”与“没”处于同一层面,分工明确,地位平等,前者借由“点儿”的重读突显出“接近P”的义项,后者则自然担当否定词的角色,承担“非P”的功能。但经由还原式变化到CD以后,CD式经历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如在D式中,“没VP”本来是事态的结果,自然可以重读“没”,而在D式中,“没”则轻读,VP得到重读,且在“没”与VP之间有停顿。 这样一个韵律结构与AB式相似,都是虚拟性成分分配到了重音,作为一个事态整

13、体被突显出来。由此,“没VP了”这一结构是个多层次结构的复合体:没VP了没VP & VP了 & 没(VP了)。用MABF来对应地表示上式,实际上在M整体中,A与B是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交叉,交叉部分是VP,而F则反映了两个组分之间的关系。A是现实态,B是虚拟态,F则反映了主客观交叉的现实未能如虚拟态那样的心理。这样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可以弥补CD式隐含了真正P项造成的信息长度不够的缺点,换言之,CD式的由来是一个信息压缩的过程。 (四)句式功能 受话人在理解“差点儿P”各句式时,第一步是弄清楚这些句子反映事件的现实情况,也即句子表肯定/否定意义的逻辑真假值,但不能就此停止,因为发话人采用这些句

14、式的用意并不仅仅在于道出客观事件的原貌,而是还说出了某种诸如愿望/预期等性质的虚拟事态。如一个有急事乘车的人在发车前1分钟赶上了车,他说出的“我差点儿就没赶上车啊”这句话除了表示“事实上他赶上车了、他赶上车的时间很悬”的意思之外,还表示对“没赶上车”虚拟事态的害怕。当他没赶上车时,“我就差点儿没赶上车”这句话的另一层隐含意思是他非常希望赶上车,“赶上车”这一虚拟事态放在句末尾焦点的位置从而显出了重要性,这一虚拟事态在说话人脑中是被突显的图像。 本文结论列表如下(VC为动补结构,VO为动宾结构): A式 韵律:差点儿VC了;语义:否定意义;句法:偏正句;语用:肯定性虚拟态 B式 韵律:差点儿没VC; 语义:肯定意义;句法:偏正句;语用:否定性虚拟态 C式 韵律:差点儿V了O; 语义:肯定意义;句法:连动句;语用:否定性虚拟态 D式韵律:差点儿?没VO;语义:否定意义;句法:连动句;语用:肯定性虚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