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582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曾经错误地以为: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有时更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然而随着对“情境”的深入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能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情境将会成为一种“催化剂”,去促进学生主动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中去思考,从而能自觉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主动发现问题、 自发探究新问题。 一、创设冲突情境,引发探究知识的需要,主动参与 学习情境,不仅是根据学习内容量身定制的一组生活情境,更是带着激发学生学习需要的重任,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要能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即创设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更好或者

2、是不能解决新问题,而且能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冲动,觉得只要再去想一想,就能自己研究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初设情境:课的开始,由上一?课摆放面积单位测量图形面积的学习经验引入。测量面积较小的图形,逐步引入用什么面积单位去测量课桌的面积,操场的面积,得到似乎只要随身携带面积单位的正方形,咱们就有办法测量面积的结论。到这时孩子们似乎意识到什么,但是暂时还没太想明白。这时提出去测量鱼池的水面面积,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顿悟:这种方法太麻烦了,有时还不容易实现,必须寻找简洁的方法。 再设情境:如图1,让学生经历满格、不满格、标记、没有标记。一次次从冲突,到解决

3、问题,再冲突、再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从数方格到想方格,最后再到忽略方格,直接计算面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沉浸在冲突情境中经历探究活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接近计算面积的简便方法。学生的探究不只停留在会计算面积的表面,更是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二、利用生活情境,打破探索的制约点,开拓思路 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是依托在旧知认识的基础上,然而有时旧知的负迁移,约束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这时,如果能利用情境进行催化,打破学生思路的约束,即可开拓全面的理解范畴。 比如教学苏教版老版本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这一单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两位数加减的再认识,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口算两位数的加减,并且能优化计算方法

4、,提高口算能力。学习背景: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会用竖式熟练地计算两位数的加减。三年级一直在应用竖式进行乘除法的计算。 可能是因为思维定式,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习惯停留在竖式计算的方法。出示“44+25=”,进行自主尝试后,交流计算方法:个位上4+5得9;十位上4+2得6。再问有其他方法吗?讲台下一片空寂。 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的思路受到了约束。这时由教师添加了一剂有效的催化剂付钱的生活情境。 “如果你是营业员阿姨,收到这些钱,你可以怎样数一共有多少钱呢?”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马上想到,一般先数十元、二十元这样几十几十的人民币,再数几元的人民币,于是出现新的计算方法:先算40+20=

5、60,再算4+5=9,最后计算60+9=69。虽说与竖式计算的方法只是顺序的颠倒,但这是让学生从“竖式计算的思想”,向“口算思想”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接着出现了先算44+20=64,再算64+5=69的算法,其实这种算法在二年级时有过,只不过长时间依赖笔算的孩子们已经遗忘了,此时情境的介入又唤醒了他们的记忆。 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创设了另一情境:“如果先付44元后,想再付38元时发现没有8元的零钱了,你可能会怎么付钱?” 我可以付44+40元,再让营业员阿姨找回2元呀!“44+38=44+40-2”的算法悄然诞生。“假设38是40再去计算”的思考方法,是四年级

6、要学习简便算法,这种算法还是学生特别不容易理解的方法之一,居然就在孩子们的生活角色扮演中产生了,而且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就是情境这一催化剂的神奇效应了。 三、借助问题情境,挖掘知识的生长点,突破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新的数学方法的自主探究,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模仿,想着只要会算就行,能算对了就行,根本不去想,甚至是觉得没有必要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有时教师自己也会陷入学生制造的“已经懂了”的幻境中,觉得学生完成得很好。然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单纯的机械模仿。如果教师能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思维的受阻点,并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自己思维受阻的原

7、因,从而发现新知的生长点,进而突破思维。相信经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就不会是只见皮毛,不见本质了。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部分:用竖式计算282,复习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自主探究部分:改题目为2812,同时出示情境图(如图2),理解算式的意思,以及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学生有竖式计算的经验且立刻开始尝试。不一会儿,大部分孩子算不下去了。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怎样计算的,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在交流中发现:28与个位上的2相乘是会算的,十位上的1不知道怎么乘,相乘后怎么写。因为不知道十位上的1怎么算,出

8、现了个位上的数相乘,十位上的数相乘,再相加(如图3)。 最终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是:第二个乘数增加了十位上的1,怎么算? 怎么算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有个别会算的同学积极踊跃地当小老师。然而更多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就28乘2,28乘10。可不可以812 ,2012呢?为什么后面就要空呢?”小老师有些被问蔫了,这些孩子也只是单纯模仿。 更多为什么的出现,激起了学生更浓的探究热情。再次借助生活情境,一起探究起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想一想282求出了什么,还要计算什么呢?乘数增加了十位上的1,其实还要计算什么? 这样利用情境,让学生明晰了“需要再算什么”的思维的困惑,并主动寻找了解决的方法。这节课结束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计算方法的模仿,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才能让“情境”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最大的“催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