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591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成长小组”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形式,成长小组是学校社工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小组动力,协助学生在成长小组模式里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大学生“成长小组”一般采用老师理论指导,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自主成材的模式,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筑就大学生心理防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成长小组”的实践出发,探讨“成长小组”的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具体途径。 一、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理念认为人与环境是互动的关

2、系,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和谐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问题一人一环境”的系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加剧,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教学水平、学术氛围、学校硬件设施与管理等存在的问题,学业上的优势不再、感情上的纠葛丛生、同学关系的紧张、自我角色的迷失等都使一些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在心理上十分痛苦。当心理压力加大,生活、学习、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和谐而没有及时疏导,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大学生约为25,并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引起我国教育界

3、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采取极端行为的报道时有出现,这些都是值得高校警惕和反思的。 心理问题并非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人类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人的成长在不同阶段与自身、环境和他人的和谐。当出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不适应,就会导致不和谐而需要进行心理调整和平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大部分是健康的,心理问题多属于成长中的困惑,出现精神障碍的是少数。但是如何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当个别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何及时防控,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者和师生员工面前的重大问题。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大学校园的环境和学习生活的适应问题;二、三年级学生是学

4、习能力、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等问题;高年级学生是就业压力和面向社会的惧怕心理问题,等等。年龄和学龄的不同,面临问题不一,心理问题也有差异。 二、“成长小组”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心理素质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经验内化,用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方法解决自我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的情况下,采用“成长小组”的模式,注重大学生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自身经验传递,是和谐校园文化的特色。我校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的“成长小组”模式,为新时期大学生提高环境适应力和心理抗逆性提供了经验,社会工作专业04级针对05级和06级学生采用“成长小组”的模式进行适应性介

5、入,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经验传递的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成长小组”对新生环境适应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新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中突围出来,进人大学校园,在生活习惯、思想认识、学习能力与方法、人际关系、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存在转换和适应的压力。采用“成长小组”以老带新经验传递的模式,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 首先,“成长小组”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采用同辈互助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活动。新生入学后心理测试的数据表明,扩招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星稳定态势,但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仍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成长小组”通过大学生群体老生带领新生的方式,引导新

6、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思维、心理、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方面增强适应性,提高自信,增强自我认同、自我体验。形成了老生新生共同成长格局。在具体操作中,通过老师指导老生自主开展活动的形式,形成“调查(了解新生需求)一评估(分析新生问题)一策划(活动的方式与内容)一方案(实施过程)分享(经验内化)一总结(反思与提高)”的模式,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完成“成长小组”的工作目标。经过“成长小组”的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新生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同辈认同、学习能力等方面有较大进步,总体状态良好,没有出现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情况。“成长小组”在前期做的调查与工作模式完成之后反馈的75份有效问卷中,

7、新生对“成长小组”模式对自己在新环境中的适应的帮助中,选择“很满意”和“有很大提高”的分别占47和54,“满意”和“有提高”的分别占49和43,“成长小组”的模式对于新生的适应性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团体成员的要求,第二学期“成长小组”转向更高阶段的“同伴小组”,通过经验和体验传递的方式进行新的尝试,老师不再介入指导。原来的“成长小组”成员04级和05级结成同伴,共同开展对06级新生“成长小组”的工作。 其次,“成长小组”为解决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促进新生对大学生活进行认知思考和经验内化的和谐,化解其面临的生活习惯、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压力,澄清其自我期望,增

8、加他们的专业认知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小组辅导、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的“成长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老生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反思,强调在实践中贯彻“共同成长”“助人自助”的原则,发挥师兄师姐的同辈示范作用,让工作员引导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成长小组”的活动不仅为新生快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改善心理状态提供了很多支持,工作员也在“成长小组”获得了组织、策划、协调、反思、经验内化的提高,真正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成长小组”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老生心理素质 “成长小组”的理论基础是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与其他学习型团体不同,它具有整合个人内在觉察与外在互动干预的功

9、能。团体动力研究大致包括团体内聚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力、领导方式与团体生产力、团体目标、团体成员互动方式、团体结构等内容。团体动力学的核心是团体成员对团体的信任程度、成员的自尊与成员对自身行为的要求。采用“成长小组”的方式能够发挥大学生群体的内聚力,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运用使成员对于团体内部建立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活动的形式、参与分享等),“成长小组”能 够把个体需求与团体目标联结起来,使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行为,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互动、沟通技巧、自我成长,并提升个人自我了解,增进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和协调能力。大学生同辈群体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和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

10、作用,“在社会工作中,团体是一种社会环境,它能够帮助团体成员改变行为、态度和人际关系,更有效地适应环境”。 “成长小组”对于老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在“成长小组”里,老生自己的心理困惑也在帮助新生适应和经验内化的过程反思自我中和缓和、消解。“成长小组”在前期做的调查与模式完成之后反馈的有效问卷中,参加成长小组工作的老生12人,都认为自己在小组工作过程中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帮助别人的同时反省自己,使老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验传递中提高自信和组织策划能力。“成长小组”模式中老生扮演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但是又有特殊性,老生并没有把新生看作是“案主”而是“伙伴”,这样可以更好

11、理解新生的需求和问题,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在“成长小组”里,老生既是工作员(带领者),又是小组成员。他们的角色既是领导者,也是同伴和分享者,共同从小组中学习,兼有“成长性小组”和“自主性小组”的特点:一方面该小组以协助成员完成社会化为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小组成员更多的是以经验性知识来解决问题。老生需要策划各种活动,赋予活动以积极的含义,在分享经验中引导组员认识自己、澄清问题、提升自信,学会赞赏和鼓励,学会包容和宽厚,营造全新的环境及和谐的人格认同。小组同辈群体的赞许和支持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有重要作用,通过成长小组群体提供超越友谊之外的心理、意志、情感支持,提供参与的组织化途径、集体的友爱意识

12、等方面的群体支持。 “成长小组”作为我校社工学生的实践模式,拓展活动形式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在活动过程经常出现旁观者要求加入的情况,“成长小组”的探索对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大学生“成长小组”模式不同于其他的心理辅导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内在的体验,在“成长小组”模式过程,老师起的作用是宏观指导,问题评估、活动策划、经验内化与总结反思都由成长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精神,又兼有“共同成长”的显著特点。这种同辈互助学校小组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四、“成长小组”模式对筑就大学生心理

13、防线的启示 首先,“成长小组”策划的活动、经验总结与反思过程特别重视大学生心理抗逆性理念辐射。挫折是人生必由之路,大学生成长过程家庭呵护备至,缺少抵御失败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心理防线的脆弱就特别容易引起问题。“成长小组”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合作、团结、认同,重视和谐文化的力量,对大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反省中达到新的认知。我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强调和谐的内容: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求同存异”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成长小组”采用的“破冰游戏”、“解手链”等许多活动形式,将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结合起来,

14、通过活动平台使小组成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突出大学生的内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和适应。通过成长小组的模式,增强大学生坦然面对挫折的能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对各种学习、人际、适应性问题,提高抗逆性。 其次,“成长小组”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心态平衡以适应环境变化。大学新生要适应新环境,高年级的学生要为进入社会做准备,都存在变化中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协调的问题。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中庸之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

15、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能够表现出“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特征与他的中庸思想有关。“成长小组”通过“珠行万里”、“重走麦哲伦路线”等活动方式启发大学生在各种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保持适中恬淡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环境。 其三,成长小组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心理平衡应对复杂环境,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要求人们看见贤人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应向他学习,努力赶上,看见不贤的人不是以骄傲自居而是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毛病,并及时纠正。这对纠正大学生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嫉贤妒能的心态和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的不健康心理偏差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成长小组”是从大学生群体内部提高心理素质缓和外在冲击带来的压力的模式,增强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展现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力,成长小组模式为和谐校园建设筑就大学生心理防线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文字编辑、责任校对:邹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